重拾经典,多元视角构建情趣课堂

2018-02-12 10:36曹亚男
教育·综合视线 2018年12期
关键词:谱曲诗经舞蹈

曹亚男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这一要求。两千多年来,《诗经》被列为五经之首,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识,永远是母语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和方式。在小学阶段,重拾经典,建设“诗经课堂”非常必要。如何让《诗经》立足于小学课堂,让学生乐于接受、博古通今、学以致用呢?近几年,笔者进行了大胆探索,有效地实现了诗歌课堂的构建。

诵读方式从朗读走向吟诵

现代人的读书方式有默读、朗读、浏览等,其中最常见的是朗读。而我国古代并没有“朗读”一说,最常见的读书方式是吟诵。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徐健顺教授说:“吟诵是通向中国传统文化的通天之塔。”《诗经》305篇皆可吟诵,它能使学生沉醉在一种美好的意境之中,吟诵时配上肢体的摇晃,甚至是舞蹈的动作,用一种全方位的生动活泼的姿态来表现诗文意境、呈现古人情怀的方式,比起一味地朗读更有意味,更能吸引学生。

教学方法从单一走向综合

许多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教学步骤一般为:知诗人——释诗题——明诗意——悟诗情——诵诗文——拓诗句。这种教法比较单一,忽视了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为了激发学生长效的学习兴趣,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壘,拓展学生的学科知识,笔者在教学《诗经》时进行了学科融合。

与音乐融合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诗三百五,孔子皆弦歌之。”这里的“弦歌”是指边弹边唱。《诗经》从诞生那刻起,就具有唱歌的功能。比如《诗经·小雅·天保》是西周以前的作品,笔者在教学时,就应用了“四声对五音”的古老谱曲方式,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在课堂内进行谱曲、吟唱。当学生根据自己谱作的乐谱,吟唱诗文。他们掌握了基本的谱曲方法后,再为《诗经》其他篇目进行谱曲弦歌,让他们明白诗文与音乐之间的关系,为音乐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与舞蹈融合 从远古时代,先人们就在祭祀、节庆、娱乐时载歌载舞,后来舞蹈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象征。古籍《尚书·尧典》中曾记录“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由此可见,舞蹈与人们的生活、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诗经·桃夭》是我国有历史记载的第一首桃花诗,以桃之灼其华形容女子的美貌,“开桃花喻美人之祖”;流传到汉唐后,人们根据诗的内容,编成舞蹈;前几年,原解放军总政歌舞团曾还原汉唐古典舞表演《桃夭》,将女子的柔美和出嫁时的娇羞表现得淋漓尽致。汉唐的古典舞中,有两个标志性的动作——抛袖和翘首折腰。于是,课堂上,笔者和女学生们共同学习了这两个经典的动作,并结合诗句编排成简单的舞蹈。课堂的最后,女生翩翩起舞,男生击掌而歌,这对学生来说何尝不是一种美的熏陶和享受呢?

与美术融合 《墨子·公孟》中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不仅如此,还可以“绘诗三百”。笔者所居住的小城位于长江下游,两岸长着大片摇曳多姿的芦苇,让我们想起了《诗经·国风·蒹葭》。于是,笔者摘了满把的蒹葭带到了课堂上。我们一遍遍吟诵着这首诗,还配上了小鼓、手铃,学生们陶醉其中。这时,笔者问学生:“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们在一遍遍诵读中,读到当时的画面了吗?读懂诗歌背后的故事了吗?请以小组的方式,合作完成‘诗中画。”随后,笔者将桌上的芦苇分发给学生,他们跃跃欲试,立刻进行小组协商,构思、创作,有的用了水墨熏染,有的用剪裁拼贴,有的加上水彩……10分钟后,各组作品完成,上台展示,或用故事诠释诗与画的含意,或平铺直叙诗歌与画作的关系。笔者惊喜地发现,“音、诗、画”,自然、诗歌、美术得到了完美融合。

与德育融合 明代学者王阳明说:“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很明显,古代的普及教育以人生态度为目标。因此,我们在进行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时,更应关注学生的品性,将德育内容有机渗透。以教学《诗经·卫风·木瓜》为例,笔者先引用《毛诗序》里的故事,作为理解这首诗情的铺垫;再创设情境,让学生从诗文延展到自己的生活,调动自身的情感,在理解诗情的基础上达到“珍惜情谊,感恩他们”德育教化;最后,我们通过《礼记·九容》中的馈赠之礼和感恩之礼的学习,实现音、仪、礼的美育教学。

由“情”入“心”,实现身心结合

平时的课堂中,我们主要以学生口头表达为主,而很少让学生应用自己的肢体、全身进行学习。具身认知是一种新的教学观,要求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结合身体和情境因素实施教学,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一体化作为教学的思想基础,把教与学统一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能动作用和主体性作用。著名校长李庆明从“人就是身体”的人性哲学高度,提出重建“以身体为中心”的情境化学习,以身体为中心,以安身立命为最高追求,并认为这将是未来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

《诗经》恰恰是具身教学非常好的蓝本。《论语》总结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是一种教化的工具。如何教化呢?《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在教学吟诵《诗经》时,笔者依据声韵中平长仄短,韵字绵延,带领学生通过手势来“指挥”我们的声音。久而久之,学生情不自禁地拿出手来打上节奏,摇头晃脑地诵读;有时,学生沉浸在诗句中,不再满足于抑扬顿挫、掷地有声的诵读,会情不自禁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真正做到了由“身”入“声”,由“声”入“情”,由“情”入“心”,实现身心结合。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新教育小学)

猜你喜欢
谱曲诗经舞蹈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舞蹈课
为九月谱曲
如何为歌词谱曲
巧用《诗经》解难题
如何让学生谱曲歌唱经典
雪地上的舞蹈
卷首语
《诗经》掇药等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