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兽医传染病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探索

2018-02-12 22:43曲哲会董建国焦凤超连慧香易本驰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传染病兽医疫病

刘 涛,曲哲会,董建国,焦凤超,王 瑞,赵 瑜,连慧香,易本驰

(信阳农林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我国动物疫病病种多、病原复杂、流行范围广。随着畜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养殖密度不断增加,畜禽感染病原的机会增多,病原变异概率加大,新发疫病发生风险增加。有研究表明,70%的动物疫病可以传染给人类,75%的人类新发传染病来源于动物或动物源性食品,动物疫病如不加强防治,将会严重危害公共卫生安全。基于此背景,国家在2012年5月20日颁布了《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明确提出优先防治的国内动物疫病(16种):一类动物疫病(5种):口蹄疫(A 型、亚洲Ⅰ型、O 型)、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新城疫。二类动物疫病(11种):布鲁菌病、奶牛结核病、狂犬病、血吸虫病、包虫病、马鼻疽、马传染性贫血、沙门菌病、禽白血病、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经典猪蓝耳病)。

《兽医传染病学》是研究动物传染病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如何预防和治疗传染病的科学,是动物医学本科专业教学中的一门核心课程。课程的教学质量将与我国兽医人才队伍建设和未来动物传染病防控的水平直接相关[1]。作为高等教育学校,其职能之一就是在了解当前形势的基础上,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基于国家在动物传染病防控工作中提出明确的疫病控制计划,《兽医传染病学》的教学工作必须与时俱进,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以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1 兽医传染病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与生产现状的脱节

目前本科院校选用的《兽医传染病》教材为国家规划教材,也是一部经典的教材,一般每5年修订一次,内容大概涉及139种疾病,涵盖人畜共患病、禽病、猪病、马病、牛病、羊病、小动物疾病。但是,动物传染病的发生特点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全球畜禽贸易的日益频繁,特别是种畜禽的交流,导致新发疫病层出不穷。例如,2006年的高致病性蓝耳病、2013年以来的仔猪病毒性腹泻及猪圆环病毒3型感染,都是当前临床传染病的热点。同时,养殖模式的改变,许多过去常见病现在已成为零星发生疾病,如仔猪副伤寒等。而且,疾病的复杂程度已远远超出过去传统的临床诊断范畴,需要介入更多的分子生物学诊断。而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出现,引起全社会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上述情况对专业教师的授课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既能保证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同时又能够掌握必要的疾病内容[2]。

1.2 实践教学的深度

兽医传染病学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要求学生既要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足够的专业技能。而专业技能既包括临床诊断也包括血清学、分子生物学等实验室技术。而实验场地、实验耗材等必要条件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在安排校内外实验实训工作中就出现一定的矛盾。特别是执业兽医师考试从2018年即将推出实践技能考核,如何评价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1.3 一线教师自身问题

教师队伍目前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部分教师虽然出自名牌院校,具有高学历背景,但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临床经验和完备的授课技巧;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具有临床经验,但缺乏对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的掌握。这些缺失,在本科教学工作中可能出现避重就轻,造成教学质量的下滑。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灌输,轻创新能力培养;重课堂书本的讲授,轻课外知识的拓宽与更新;重考试成绩,轻学习兴趣培养;重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轻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和自觉性调动。

2 兽医传染病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2.1 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本科教学的本质是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能够立足行业,具有未来发展潜力的合格人才。无论课程或专业改革,核心是在有效教学单元内将知识能够真正输送到学生手中,而这一教学单元就是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效果评价就是兽医传染病学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2.2 教学内容改革

按照传统兽医传染病学教学内容编排,一般总论2周,阐述兽医传染病的基本理论和概念,人畜共患病2周、禽病3周、猪病3周、牛羊病2周、小动物疾病2周,实践教学4周。根据国家疫病防控计划及行业疫病流行特点,在教学内容上侧重人畜共患病、猪病及禽病,弱化牛羊及小动物疾病。在具体授课内容上强调口蹄疫、禽流感、猪瘟、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链球菌病、大肠杆菌病、沙门菌病。在实验设计上以技能训练为主,同时以生产应用较为普遍的方法技能作为实验内容。例如,在抗体检测上以ELISA技术为主,适用于临床主要畜禽疫病抗体检测。在病原检测上以PCR技术为主,适用于各种常见疫病的检测需要。

2.3 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引导学生对教材结构体系的把握,对各章节内的疫病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关联分析记忆,并介绍每个章节的学习重点、难点,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的放矢、重点记忆。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授课模式,突出学生学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例如,在讲授禽病时,选择引起禽呼吸系统疾患的传染性支气管炎为授课范例,要求学生自行分组,大家自己做课件,选一位同学为代表,利用一节课进行讲解,老师进行点评。通过由被动听课到主动讲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外,加大课堂讨论的比重,每章节理论讲授结束后,通过设计临床案例,对本章节所授相关疾病进行现场模拟、虚拟诊断、防治演练。由学生描述临床症状,发病特点,再由其他组别学生进行虚拟诊断,探讨防治方法。教师只进行总结和指导,一般不现场发言及中断讨论过程。同时,在讲课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身的不足,如课件设计、知识点捕捉等。实验课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例如,将细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进行综合开设,较符合临床对于细菌性疾病诊疗实际。

2.4 教学能力提升

让新进教师通过带学生教学与毕业实习的方式,深入生产一线,通过接触案例和问题解决的过程,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对于实验室新技术欠缺的老师通过访问学者形式送到高水平院校进行技能提升[3]。近3年来,承担兽医传染病教学的老师先后前往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正大集团、扬翔集团开展实践能力锻炼。并安排青年教师在本院动物疫病检测实验室开展临床病例处理工作。同时,积极组织一线教学老师参加全国教学与科研学术会议,如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年会、李曼养猪大会。通过行业会议、学术会议,拓宽教师视野,启发教学思路。同时,为使青年教师顺利进入教师角色,尽快成为一名称职的教师,在青年教师中实行了指导教师制,主要针对的是入职适应阶段的青年教师。通过指导教师对青年教师教学工作的跟踪指导,培养其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能力、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能力、教学组织和评价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学生沟通交往能力等[4]。

2.5 构建学生实践教学平台

利用本院动物疫病检测实验室对外服务这一功能,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入检测平台。从接诊病例→疫病诊断→分析→临床指导全流程参与。该检测平台年接诊病例300场次以上,送检病例以猪、禽为主,还有兔、羊、野猪等特种经济动物。为300多个猪场开展疫病监测,检测血清达8000多份。学生通过课外锻炼,将所学的兽医传染病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兽医临床相结合,熟练掌握一般动物传染性疾病病例的接诊程序与方法;掌握动物传染性病例的病变观察、病料的采集方法;掌握动物传染性病例的临床诊断与常用实验室诊断方法,以及动物传染性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的规范诊断流程。

2.6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我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因为学生对某一个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往往需要教师旁征博引、举一反三,这样由一点而辐射的过程更加明晰,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这就需要教师广泛地涉猎有关知识,以丰富自己的头脑。诚然,教师有丰富渊博的知识能够吸引学生,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课堂并不是教师炫耀自己渊博知识的场所,要求教师备课时要目的明确,有的放矢,必须花大力气去组织、安排、设计,然后再把自己丰富渊博的知识融汇到授课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准备高质量的授课才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保证教与学的顺利进行,提高教学质量。基于此,兽医传染病课程组教师的教案要求每学年都要进行相互评阅,增修相关内容,尤其是PPT课件必须每学期都要进行修订完善。

2.7 考核方式改革

改变过去一张试卷成绩评价机制。注重过程考核,将学生课程学业效果以学中、学后形式进行考核。即成绩以平时成绩、课程实验、实训周成绩以及课堂表现进行折算,期末成绩以试卷成绩折算。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10%、实践成绩占30%、课堂表现占20%、期末成绩占40%。特别要注重课堂考核,主要通过取消课堂点名(节约教学时间),在重点课程环节,留出10~20 min,以小试卷形式要求学生迅速答题。这一考核方式首先可以避免学生逃课,最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每参与一次提问或讨论活动,平时成绩累计5分,30分为上限。通过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强化对过程学习的考核,这样,对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就比较客观了。在实践考核成绩中,学生出勤占实验课程总成绩的20%,实验报告占实验课总成绩的40%,实训周成绩占实验课总成绩的40%。实训周考核与实验课考核的最大区别在于实验课重在个人学习效果,而实训周则以4~6人为小组,以完成设计项目总成绩作为个人成绩,目的是考核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教学改革实施效果评价

通过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教学内容的改革,使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明显提高。动物医学专业近两届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较明显,主要表现在2017级动物医学专业学生100%就业。特别是2016年首次参加全国动物医学本科专业生泰尔杯大学生技能竞赛荣获二等奖,多人次考取研究生及畜牧局、动物园等事业单位。

4 今后教学改革的发展任务

通过对兽医传染病学课程改革的经验总结,以及对教学过程中存在不足的分析,为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预防兽医学科对人才的需求,今后的教学改革工作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管理中更加重视教学规范,制定更加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调动专业教师积极性,引导学生重视课程学习,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立足行业发展现状,将应用广泛,具有发展前景的技术引入到教学内容中去。其次,要加大技能训练,多途径引入竞赛机制,充分体现兽医传染病学理论性强、应用性广泛的特点[5]。同时,在实验教学中,实验室环境与设备条件是实验教学的基本保障。未来3年内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增加生物安全柜、荧光定量PCR仪等教学仪器设备,以保证实践教学的广度与深度[6]。为了增强学生对兽医传染病学实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课程要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使学生通过对验证性实验的学习,具备一定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师根据课程环节,划定题目范围,学生可以自由组合,自行查阅文献、设定目标、确定实验方案、实验准备、独立完成实验并得出结果[7]。在教学方法上要丰富多样,积极探索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一系列课程改革手段,突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将《兽医传染病学》课程改革与学生未来职场发展联系起来,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学有所长。

专业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改革效果需要对多届学生的培养效果进行评价。但是课程设计的实施,授课内容的构建要符合社会对人才能力认可的需要,这是教学改革不变的话题。只有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才能真正适应高速发展的行业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需要。而最终课程改革的效果要从学生学习的兴趣性和主动性是否增强,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是否提高,学生的创造潜能和综合实践应用能力是否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率能否大幅度提升进行综合评价[8]。

[1]王双山,刘书梅.《兽医传染病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31(11):32-33.

[2]樊惠英,郭惠霞,琚春梅.《动物传染病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设想[J].家畜生态学报,2014(7):91-93.

[3]王京仁,李淑红,成钢.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动物科学专业动物疾病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5):127-129.

[4]刘京丽,李春楠.不同教龄阶段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探索与实践——以长春中医药大学为例 [J].中医教育,2017(11):33-37.

[5]高利,肖建华,魏成威,等.东北农业大学兽医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及效果分析[J].科教导刊,2016,20(7):752-756.

[6]尹会方,杨小燕,戴爱玲.地方本科院校兽医传染病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3,29(3):162.

[7]万学瑞,刘磊,吴润,等.动物医学专业预防兽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2):239-241.

[8]翟新国,蔺祥清.动物传染病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2):98-99.

猜你喜欢
传染病兽医疫病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中国兽医协会第九届兽医大会
梨火疫病的识别与防控
我是兽医志愿者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猪的主要疫病及防控措施(下)
猪的主要疫病及防控措施(上)
兽医改行搞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