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乳腺癌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效果观察

2018-02-12 19:23缪亚军
交通医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聚乙二醇中性粒细胞

缪亚军,张 亮,杨 莉

(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江苏226001)

乳腺癌发病比较隐匿,发现时40%~50%患者能接受手术,术后部分患者需要行全身化疗。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50%~80%[1-2],骨髓抑制为最常见化疗不良反应。粒细胞刺激因子能促进粒系祖细胞增殖分化,增强成熟粒细胞的趋化和吞噬功能,促进中性粒细胞释放至外周血,但通常需要连续多日注射。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为新型粒细胞刺激因子,一疗程只需要一次给药。本研究收集2017年1月—12月我院80例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观察PEG-rhG-CSF预防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乳腺癌术后患者80例,均为女性,病理证实为浸润性导管癌,均为术后第一次化疗,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年龄36~66岁,平均42.3±2.5岁;对照组年龄38~68岁,平均41.6±2.3岁;两组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正常,无骨转移及心功能障碍,KPS评分>60分,按照乳腺癌临床治疗指南[3]均需要行全身化疗。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都采用AC或EC化疗方案(阿霉素60 mg/m2或表阿霉素90 mg/m2,静脉注射,第 1天;环磷酰胺600 mg/m2,静脉注射,第 1天。)观察组在化疗后48小时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石药集团有限公司),100 μg/kg。对照组在化疗结束48小时后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哈药集团生物工程有限公司),5 μg/kg·d,直至外周血白细胞>10×109/L。白细胞下降时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但体温>38.0℃且不能除外感染性发热时,可针对性应用抗生素。如果给予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后仍有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体温>38.5℃,则使用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5 μg/kg·d,直至白细胞>10×109/L。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化疗后第 3、7、11、15、19天检查血常规,观察两组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1.5×109/L)、粒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0.5×109/L)发生率,两组抗生素使用率。(2)不良反应:如骨骼肌肉疼痛、乏力、头晕、发热等。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预防效果 粒细胞减少观察组5例(12.5%),对照组13例(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粒细胞缺乏观察组1例(2.5%),对照组6例(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例(5.0%)使用抗生素,对照组8例(20.0%)使用抗生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 观察组有16例(40.0%)出现不良反应,包括骨骼肌肉疼痛6例,乏力5例,头晕2例,发热3例。对照组也有16例(40.0%)出现不良反应,包括骨骼肌肉疼痛5例,乏力4例,头晕3例,发热4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乳腺癌发病率位居女性癌症之首,是世界上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肿瘤[4]。40%乳腺癌患者手术后需要行全身化疗,AC或EC方案是化疗基本方案,其毒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骨髓抑制、脱发等。对于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风险≥20%的化疗方案,需要在化疗后预防性使用粒细胞刺激因子[5]。传统rhG-CSF能促进骨髓造血干细胞向粒系分化,促进成熟中性粒细胞释放入血,但半衰期较短,肾脏排泄比较快,需要每日连续注射,rhG-CSF具有类激素样作用,停用后会出现短时间白细胞下降,容易引起感染,降低患者化疗的耐受性[6]。聚乙二醇(PEG)是一种中性水溶性多聚体,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与蛋白质类药物结合后,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有明显变化,药物不易被酶降解,能长时间维持有效血浓度。PEG-rhGCSF是在rhG-CSF的N末端连接一个20 kd PEG,主要通过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而清除,为非剂量依赖性药物,血浆清除率主要取决于中性粒细胞数量。PEG-rhGCSF半衰期变化范围较大,一般为15~80 h[6-7]。由于PEG-rhGCSF加入了聚乙二醇,其免疫源性明显降低[8-9],其发生过敏率较低。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粒细胞减少发生率12.5%,粒细胞缺乏发生率2.50%,抗生素使用率5.0%,分别低于对照组的32.5%、15.0%和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应用PEG-rhGCSF,粒细胞减少及缺乏的发生率较低,因而发生感染机会少,使用抗生素减少,提高了患者化疗耐受性。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表现为乏力、骨骼肌肉酸痛、发热、头晕等,其中骨骼肌肉酸痛发生率较高,可以使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处理。

综上所述,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用于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临床疗效肯定,能长期维持血白细胞处于较高水平,降低粒细胞减少及粒细胞缺乏发生率,减少抗生素使用,应用方便,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聚乙二醇中性粒细胞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疾病研究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1例
画质还原更趋中性 Vsee UH600 4K高清播放机
中性墨水的消泡和消泡剂
聚乙二醇渗透胁迫对苜蓿幼苗营养器官离子含量的影响
高桥爱中性风格小配饰让自然相连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误诊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1例分析
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与甘露醇在结肠镜检查准备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普拉洛芬联合聚乙二醇滴眼液治疗干眼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