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学课程体系的探索及建设

2018-02-12 18:56薛琦谭萍芬蔡少华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全科课程体系

★ 薛琦 谭萍芬 蔡少华

(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

1 全科医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全科医生是在基层或社区提供预防、康复、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双向转诊等一体化服务的卫生服务提供者,是具有综合程度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医学人才,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在国外,不同国家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培养时间虽然不尽相同,但是规范化程度都较高,其中全科规范化培训是全科医生培养的必经阶段。各国根据本国教育现状都相应开展高等医学教育、全科规范化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等。还有严格的资格认证和竞争机制,这些都保证了全科医学人才的素质及人才质量[1]。在数量方面,国外30%~60%以上的医生都是全科医生,不仅可以独立执业,还可以多点执业,可以同时在多家医疗机构工作,工资收入和社会地位都很高。在全科医生行业的吸引力方面,政府对进行前期规范化培养的学员给予一定的报酬和补助;取得执业资格证以后,则通过一些政策来保障全科医生的收入和地位,如医保支付、服务收费等。

而在我国,全科医生起步较晚,基础较差,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全科医生(取得全科医生培训合格证)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共14.6万名,一万人口中约有1个全科医生,而《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培养30万-40万名全科医生,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2-3名的目标,现在仍然有很大差距[2]。此外,城市和农村的全科医生的现有数量差距更大,当前城市对全科医生的需求量有近10万人,农村的需求量则更多。作为目前全科医生主要来源的基层医生,在学历分布上,执业医师(含助理)本科及以上的不足四成,因此,全科医生在数量和专业技能上的发展都受到了限制[3]。在福利政策上,全科医生的收入水平不高,岗位吸引力较差,社会地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不利于全科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全科医生在国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因此,对高校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在质量、数量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2 国内外全科医学课程体系的建设现状

2.1 国外全科医学课程体系的建设现状 不同国家全科医学课程体系以及继续教育的规定是不同的。在英国,全科医学教育通过全科医学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来完成,所学课程涵盖了基础医学、沟通技巧、临床技能、伦理学、医生行为规范等,灵活性较高。为了提高学生的物理诊断和临床思维能力,每个学生必须接受4-10周的全科医生理论强化学习。本科毕业后接受三年的全科医学培训,考核通过获得全科医生资格证书[4]。在澳大利亚,全科医学课程由全科医学会制定,将全科医学作为其他医学专业的基础,与其他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完美衔接。通过全科医学知识和技能、沟通与医患关系、职业角色与伦理角色、组织与法律、人群健康与全科医学背景五个方面开展教学工作,其医学本科教育与我国情况相似,均为5年的临床专业学习,毕业后经过各项医师培训,取得注册医师资格后,方可申请全科医学培训,培训计划是为期3年的研究生课程、在医院和社区教学,完成培训且考核通过者可获得全科医生职业资格。美国的全科医学课程分为五类,农村环境和执业健康、流行病学、社区卫生服务于社区临床过程、生物统计学和卫生保健管理,医学生在入学后通过在社区以及农村实地学习,提高实践水平以及技术的熟练度[5]。

2.2 国内全科医学课程体系的建设现状 在我国,《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指出,为了培养高质量全科医学人才,要建立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即“5+3”模式。“5”是指首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含中医学)本科教育,“3”是指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这种培养可以实行“毕业后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两种方式[6]。在课程设置方面,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医学心理学为主干,开设有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原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预防医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外语、康复医学、重点人群保健、全科医学概论等必修课程,专业学习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为辅,课程设置类型主要以学科型为主[7]。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但是动手实践能力较弱。

3 我国高校在全科医学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全科医学专业思想和文化教育不够深入 受传统医学模式影响,高校在全科医学的办学理念和教育观念上,创新性不足;而学生在思想上对全科医学的重视程度不足,诸多原因导致全科医学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规范和完善受到影响,无法满足社会需要。

3.2 课程设置范围过于狭窄 全科医学教学以临床医学基础教育为基础,但是必须有相关专业如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家庭医生等学科的教育作为辅助,但大部分学校往往忽略这些课程的重要性,使得专业培养口径较窄,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知识与技能的提高以及全科医生后期规范化培养。在师资方面,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大多是由专科医师进行辅导和教授,不利于全科医师的专业培训[8]。

3.3 中医药院校的全科医学教育中医特色不突出 当前中医药院校的全科医学教育偏向西医化,中医专业不突出,培养的人才在针灸推拿等实用性比较强的专业方面实践能力较差,相关专业及资源的整合性不高。

3.4 不同高校的全科医学教育的课程目标雷同 全科医学教育的课程目标决定了全科医学的课程设置。不同高校的全科医学教育课程目标雷同,致使其课程设置差别不大,不能体现各个学校的办学特色与定位,培养出来的人才在能力要求上具有相似性,甚至本科和专科的课程目标也没有太大差别[9]。

4 全科医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根据《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以及我国目前全科医学课程体系现状,结合人才培养和学校实际,探索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可实现自我动态调整的建设机制,以及相对规范、完善的课程体系。推动全科医学课程体系的设计完善,适应全科医生的培养模式改革和培养,从整体上建立符合政策要求和社会需要的课程体系。首先,通过对校内整改、搭建区域共享平台,实现区域合作以及全科医学课程优质资源共享,从而丰富课程类型。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引入高质量师资力量,从而提升全科医学人才的教学水平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支撑能力[10]。其次,分析行业对全科医生的需求量,以及岗位能力要求,从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两方面,与当前培养的全科医学人才所具有的素质进行对比,从而发现人才培养的不足,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满足市场需求、企业需要的全科医生。此外,还应该借鉴国外全科医生的培养模式和教学经验,取长补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考核评价体系方面进行适当调整,建设适合我国高校的课程体系。

5 全科医学课程体系建设举措

积极探索和构建“德育为先导、素质教育为主线、能力培养为核心、岗位实用为重点”的全科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在保证临床医学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加入中医药元素,加强相关学科专业如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的教育,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与技能,为全科医生后期规范化培养做好准备。构建“一个平台、二种模块、三个阶段、四种能力”的全科医学课程体系,提高人才的质量及综合素质,培养能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社区和基层全科医学人才[11]。

5.1 完善临床医学基础教育平台 构建完善全科医学课程体系的前提,是要建立临床医学基础教育平台,其着重于临床基础知识与技能,以掌握规范扎实的临床和公共卫生能力为核心,以满足临床急诊、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需要为目的。培养中医方向全科医学人才,需建立合适的中西医临床医学基础教育平台,在此基础上,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高服务的具有中医特色的全科医学人才。

5.2 完善中医方向全科医学课程设置 中医全科医学的课程设置包括必修课程模块和选修课程模块,必修课程主要在于基础素质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思想教育素质和科学素质,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增设与中医药相关的课程,如针灸推拿、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医内科急症学等课程,突出中医特色。选修课程模块则着眼于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生物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增设医护沟通技巧、农村卫生管理与法规、行为科学与健康促进、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等,满足社区和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实际需要[12]。

5.3 提高全科医学人才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为了培养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全科医学人才(含中医方向),医学院校应以“重经典、通人文、早实践、多临床”为指导思想,做好全科医学方向院校教育阶段总体设计,人才的培养从三个阶段出发,第一阶段是在大一大二期间开展公共课和专业课(其中大二短学期设全科医学概论和社区卫生实践课程)[13],目的是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第二阶段是在大三大四期间设置临床课程,主要采用理论授课和床边教学结合的方式,提高理解力和实践能力;第三阶段是在大五期间进行毕业实习,采取全科和专科定向相结合、综合性医院与社区医疗门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实践中提高对各种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5.4 注重全科医学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 “以人为本”是开展医疗服务的宗旨,要做到“以人为本”,必须具有四种能力,即:服务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服务能力是进行卫生服务的前提,全科医生不仅要有临床疾病处置能力,更要有“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服务精神,体现在“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的高尚医德医风,体现在为社区和基层人民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一体化的医疗保健服务,充分体现德育为先导、素质教育为主线的全科医学教育理念。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增设老年护理学、社区护理学、康复护理学、护理英语等实用性较强的选修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修,来提高服务能力。协调沟通能力是一切服务的前提,好的协调沟通能力可以提高服务效率。尤其在与患者进行沟通时,不仅需要良好的专业知识,还需要给予患者更多的理解与耐心。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全科医学人才所必备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对基层卫生服务和社区卫生服务进行管理,以及应对社会对全科医生的多样需求,高校应该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增设卫生事业管理、医院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等课程,丰富知识提高素质。

从实践和发展中不断完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培养从思想觉悟到专业能力,都可以满足人才培养要求和市场需要的全科人才。

6 建设成效的展望

6.1 为医学院校提供借鉴 “基础平台+方向模块+定向实习”这种课程结构调整模式,广泛适合于其他类别专业,有利于促进专业的后期分化和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满足厚基础、宽口径人才培养需要。以临床主干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分化为契机,促进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心理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专业交融与发展,调整专业结构设置,推进“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

6.2 提高全科医学人才的素质 “一个平台、二种模块、三个阶段、四种能力”,全科医学课程体系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专业与素质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通识与个性相结合的教育平台,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都得到提升,适应市场和企业发展的需要。

6.3 满足社区和基层卫生单位的需求 培养一批能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社区和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分析行业对全科医生的需求,从数量和岗位能力需要上分析,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满足行业发展以及岗位需要的全科医学人才,为社区和基层提供更加便利的卫生服务。

[1]任伟,姚岚,冯友梅.国内外全科医生制度现状及启示[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4):509-510.

[2]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1, 10(9):4-8.

[3]房鑫,郝艳华,吴群红.我国全科医生现状成因分析与对策探讨[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7):1 199 -1 213.

[4]吕慈仙.国外社区全科医生培养方式及对我国高等院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1(12):84-87.

[5]邱松楠,蔡博宇,戚麟,等.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中的医学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途径探究[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7,15(2):121-123.

[6]张宇,张东华,薄红,等.浅谈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现状、问题与对策[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9):3-5.

[7]郁晓燕.全科医学临床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探索[J].科教文汇旬刊,2015(3):79-80.

[8]迟宓宓.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2003,6(5):383-385.

[9]袁利,王家骥,肖德生,等.当前我国全科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基于全国30所高校的调研[J].价值工程,2017,36(7):181-183.

[10]田红旗.基于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背景下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研究生教学,2014(8):18-22.

[11]蒋培余,沈志坤,陈婉玉.试析卓越医生计划背景下农村基层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4):139-141.

[12]戴一鸣.中医学五年制专业增设全科医学课程教育模式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9):824-826.

[13]吕慈仙.国外社区全科医生培养方式及对我国高等院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1(12):84-87.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全科课程体系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全科医生培养还需添柴加油
突显独特之美 发挥全科价值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全科专业招生“遇冷”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