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雨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进行了全面阐述,报告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
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中国发展改革最艰巨的任务依旧在农村。为完成这项艰巨任务提出的农村振兴战略是通过城乡一体化加快农村扶贫[2],帮助农村摆脱贫困,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不仅充分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更赋予了农民家庭支配劳动力和劳动时间的自主权,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3]。
城乡之间差距的扩大表明,继续以牺牲农村地区为代价优先发展城市的战略已不可取。以城乡融合来促进乡村振兴,要注重城乡要素在市场化条件下的自由流动和双向互动关系,推进城乡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方面的融合,补短板,强弱项,鼓励更多资金、技术和人才向农村地区流动,最终通过城乡融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截至2015年底,安徽省金寨县总人口68.00万,其中,农村人口58.00万,贫困人口8.43万,占全县农村人口的14.53%。2015年,金寨县国内生产总值90亿元,人均13 235元,低于安徽省人均水平31 667元。但是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近年来金寨县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升,而且随着城乡融合步伐的加快,这种趋势将越来越明显。近年来,金寨县推出多项举措,积极开展“三线三边”、美丽乡村建设和“三大革命”工作,不断改善城区和广大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
3.2.1 村庄布局零散,土地资源利用集约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影响城市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交通条件和资源条件,城市主要分布在各种以资源为中心的区域,或者分布在主要运输线沿线。金寨县北部低山地区,农业、水产、矿产资源丰富,城镇分布均匀,城镇化率高,如梅山、白塔畈、全军等,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地区性的工业集聚区初具规模;中部中山区较为依赖交通及矿产资源,城镇数量较多,如南溪、青山等;相比较而言,南部高山区城镇数量及人口均较少。
3.2.2 人口梯度集聚,城乡兼业明显。县域内乡村人口变迁活跃,主要集聚于梅山镇和白塔畈镇,总量上看,近5年金寨县常住人口呈增长趋势,人口外流较少。乡村人口在县域内流动,农村宅基地改革实施后,大部分人口向各自镇区集中。随着劳动力外出打工,村内老人、妇女、儿童留守现象普遍。子女教育已成为村民除就业收入外最为关心的问题。人口就业方式以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的城乡兼业为主,意愿调查显示,外出打工者返乡发展的意愿较为强烈,未来人口可能会出现回流。
3.2.3 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配置不够完善。多年来,金寨县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建设力度不足。政府对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使金寨县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这已成为金寨县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瓶颈,不合理的制度导致了城乡公共资源分配非常不平衡。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尤其体现在山区农村地区,城市住宅用地与工业用地混合,也带来了交通拥堵等一些实际问题。
3.2.4 产业联动不足。农业方面,由于种植条件的差异形成了多片区的农业产业结构,但传统的种植缺少能迎合都市需求的绿色产品、生态产品。虽然近年来金寨县加强了特色种植、生态农业的发展,但在广大乡村地区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镇工业类型趋同,且与农业的联动不足,全县在对接区域的基础上,形成了农业资源型加工工业、现代产业园区。乡镇工业类型主要为农产品加工、机械加工、新材料、生物制药和纺织服装五大支柱型工业产业。而与农业联动的农产品加工业、物流业发展相对薄弱,农产品直接或只经过初级加工就销往县外,难以将农业生产的附加效益留在金寨县的乡村地区。
我国现行户籍制度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计划经济时期,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迫切需要改革。鉴于目前金寨县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消除城乡二元制的危害,协调金寨县城乡均衡发展,安徽省地方政府和金寨县试图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通过深化承包地“三权”改革,退耕还林,改革住宅房地产,改革集体经营和建设用地,重点改革土地制度。社会资本激活了城市资本下农村因素与城市资本的有效整合,通过土地要素的进一步营销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市与农村人居环境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全局性的问题,两者相互统一、相互促进、不可分割。长期以来,我国采取了优先发展第二产业,对农村人居环境发展不够重视。因此,有效实施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创建和完善环境管理长效机制,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构建绿色生态环境的新发展引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
“天下顺治在民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生活富裕为根本,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不断增强农民获得感。进一步理顺城乡关系,实现全面小康的愿景。合理配置农业农村发展资源,促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