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农办 (325000) 周 岷 黄 河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在乡村旅游已成为世界性农业农村发展潮流的当今社会,田园综合体应运而生。浙江是18个试点省之一,发展田园综合体也将成为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鹿城区位于浙江东南部,是温州市的中心城区。全区辖12个街道、2个镇,83个社区、141个行政村;户籍人口74.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1万人,占总人口的26.9%;现有耕地4.4万亩、林地15.65万亩,其中70%位于藤桥、山福两镇。全区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32家,农业龙头企业20家,农家乐经营户36家,民宿2家,农业园区4个。鹿城发展田园综合体的有利条件,一是地域交通发达。交通网络凸显出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二是自然资源丰富。城郊山水相依、江河相傍,拥有丰厚的生态资源以及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三是市场前景广阔。市民对休闲旅游需求旺盛,将对农业发展产生巨大的拉动力,为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四是发展机遇空前。农业休闲旅游的兴起,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农业招商引资让回归的温商成为鹿城经济转型发展的生力军。但鹿城的都市农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农村一二三产融合较低,土地需求无法满足。鹿城作为中心城区,农业建设用地明显不足,用地难已成为制约农业一二三产融合的绊脚石。缺少重大农业项目支撑。由于申报条件高、政策扶持弱、主体融资难等原因,即便有重大农业项目,也多处于意向阶段,产生不了示范带动效应。主体经营理念和水平不足。经营主体存在着管理体制亟待完善、经营管理理念和水平较低、经营风险较大等问题,使得主体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带动力不强,不具备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能力。金融支持不够。全区仅农商银行普遍开展涉农业务,其他涉农金融机构缺乏粘合度较高的农业金融产品和服务,使得经营主体融资难,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
(1)新模式下的发展方向 田园综合体作为一种振兴乡村发展模式,其最基本的特征在于融合性。一个完善的田园综合体应是一个包含农、林、牧、渔、加工、制造、餐饮、酒店、仓储、保鲜、金融、工商、旅游及房地产等行业的三产融合体和城乡复合体。作为一套综合产业体系,需要集中要素对乡村进行整体规划、开发和运营。应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化、规模化的农业产业园区,以此作为建设田园综合体的基础。以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既让农民在其中就业,又可通过股权、租金等方式获得收益;既培育了新型经营主体,又保护了农户和集体经济组织的权利。田园综合体核心产业是农业,在体验农耕生活、欣赏田园风光、品味乡村土产、了解风土人情等特色上做文章。
(2)六大体系支撑融合发展 就鹿城发展田园综合体模式而言,旨在通过农村土地规范化流转,在城郊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区域,依照园区的地形、地貌等条件,与基本农田种植园、人工林地、牧场、鱼塘、村庄等生态类型结合,以农业活动为基础,打造生态种植的自然景观,开展观赏、采摘、农耕等体验活动;打造立体式田园风光,满足都市人亲近自然的心理。同时,融入休闲垂钓、水上乐园、自主烹饪、民间工艺品DIY等多样化娱乐元素,辅以民宿、农家乐等,以三产带动一产的升级和二产的发展,从而形成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带动区域化发展,大幅度提供劳动力就业,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
从建设内容上,要围绕田园综合体的功能定位,重点抓好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生态体系、服务体系、运行体系等六大支撑体系建设。
生产体系。集中连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田园综合体区域内“田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供电、通信、污水垃圾处理、游客集散、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
产业体系。围绕田园资源和农业特色,做大做强传统特色和优势主导产业,打造农业产业集群;稳步发展创意农业,利用“旅游+”“生态+”,开发农业多功能性,推进农业产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深度融合;强化品牌和原产地地理标志管理,推进农村电商、物流服务业发展,培育形成区域知名品牌。
经营体系。积极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力,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增加农业效益。强化服务和利益联结,逐步将小农户生产、生活引入现代农业农村发展轨道,带动区域内农民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生态体系。优化田园景观资源配置,深度挖掘农业生态价值,统筹农业景观功能和体验功能,凸显宜居宜业新特色;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环保生产新技术,促进农业资源的节约化、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再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服务体系。要完善区域内的生产性服务体系,通过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产业和公共服务平台,聚集市场、资本、信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推动城乡产业链双向延伸对接,推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运行体系。妥善处理好政府、企业和农民三者关系,确定合理的建设运营管理模式,形成健康发展的合力。
(1)科学集聚优势资源要素 创新资源要素配置机制、经营组织形式、利益链接机制,切实提高生产、加工、服务等全产业链效益。生产要素方面,在农产品生产优势区域发展加工、流通,同时强化科研信息等平台建设,形成配套的产业综合体;土地要素方面,通过完善承包权,使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更加充分、更加完善,结合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开展规模化土地流转,并结合村级留用地规划,探索与村民合作新模式,进一步优化调整,引导优质土地资源用于农业重点项目开发提升。
(2)积极加大主体培育力度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他们发挥示范作用,结合精准扶贫,带动普通农户和低收入农户共同参与农业融合发展,分享成果。
(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加快形成创新驱动、内涵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为主线,以集群化、高端化、融合化发展为方向,推动农业发展方式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知识密集型转变,构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同并重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4)强化政策保障 树立效益优先、创新发展、统筹推进的理念,建立产业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三位一体”协同推进的格局,化解农村产业融合难困局。突出重点领域和产业项目,加大扶持力度,强化项目资金监管,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效益;建立可操作性强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扶持政策体系,完善各部门扶持发展的配套政策。
(5)培养“三农”工作队伍 要培养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扎根农村,牢牢把握当前农业发展方向以及与其他产业的契合点,形成促进产业融合的组织保障,在产业融合中将农业的优势资源最充分地发挥出来。
(6)推进田园综合体试点创建 结合农业特色强镇,在藤桥、山福等郊区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创建,以第一产业为基础,并向加工、流通、旅游、休闲娱乐延伸,打造完整的产业链,结合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在重点引进农业建设项目的同时,带动村集体增收,利用2~3年时间,将试点建设成为一体化新型田园综合体,打造全区样板点,推动农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