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历史,人类保护大型食肉动物的观念其实出现得晚之又晚。直到20世纪中期,中国还在组织打虎队,消灭猛兽。有一种观点,将现代化视为生态破坏的罪魁祸首,而就大型食肉动物来说,现代化也是造就大量希望保护它们的人群的原因。
2017年9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雪豹的受威胁等级从『濒危』调整为『易危』,但这并不代表雪豹受到的生存威胁有所减轻。在中国广袤的西部地区,雪豹低密度广泛分布,只有在局部地区,雪豹的生存状况得到过仔细评估。
当然,如今我们再说雪豹保护,着眼点已经不仅是拯救这个物种免于灭绝,而是如何通过保护雪豹来保护高寒山地生态系统,保护十几亿人赖以生存的水源地。上面提及的阿尼玛卿、祁连山和昆仑山,都是如此。这也是偏远西部的隐秘生物与我们每个人的关联所在。
这些年跑下来,我看到希望,也体会过沮丧。从政府机构到社会组织,从科研人员到当地牧民,对于雪豹的关注和投入确实越来越多,雪豹正逐渐成为继大熊猫、藏羚羊之后的明星物种。然而,我们对这个物种的了解仍是如此之少,我们不知道到底有多少雪豹,对雪豹面临的各种威胁因素也了解不足。与此同时,中国西部正在快速发生变化,保护的脚步能跟上变化的速度吗?
纵观历史,人类保护大型食肉动物的观念其實出现得晚之又晚。直到20世纪中期,中国还在组织打虎队,消灭猛兽。有一种观点,将现代化视为生态破坏的罪魁祸首,而就大型食肉动物来说,现代化也是造就大量希望保护它们的人群的原因。
归根到底,保护性冲突,其实是人与人的冲突,是抱持不同观念的人群之间的争议。如果人们能够进一步增加对雪豹的了解,了解它们的现状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了解它们的优雅与美丽,那么在影响雪豹未来的无数争议和决策中,或许会有更多的人选择站在雪豹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