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人们提及的孔雀有3种,其中孔雀属的孔雀有两种,分别为蓝孔雀和绿孔雀;另外一种是刚果孔雀,属于『刚果孔雀属』,只是长得和孔雀比较像。蓝孔雀主要分布在印度及周边,是印度的『国鸟』,也是『神鸟』,种群数量很大,分布也多,还被引种到世界各地的动物园饲养,所以处于『无危』的状态。绿孔雀仅分布在中国及东南亚、爪哇一带,2009年濒危程度由『易危』提升为『濒危』(刚好与国宝大熊猫从『濒危』到『易危』的过程相反),种群数量下降非常快,这些年科研人员开始用红外相机对其进行观察,记录到的数量有所提升,现在估计有1.5万到3万只。
蓝孔雀和绿孔雀的形态有一定差别,仔细观察就能把它们区分开:绿孔雀头顶的冠羽是一束,每支羽毛的形状像柳树的叶子,蓝孔雀的冠羽则是散开的,每支羽毛的形状像羽毛球拍;绿孔雀的脸颊是黄色的,蓝孔雀的脸颊是白色;绿孔雀脖子上的颜色发绿,有像古代铜钱一样的斑纹,蓝孔雀的脖子是纯蓝色;绿孔雀腹部色黑,蓝孔雀腹部色白;绿孔雀翅膀闪蓝绿色、绿色金属光泽,蓝孔雀的翅膀呈现斑驳状的斑纹。
科研工作者如何区分不同的绿孔雀呢?答案是:主要看脸。绿孔雀脸颊的黄色区域,大小和斑纹都不一样,此外,同一时期,尾屏的磨损程度不一样,翅膀张开时的形状也不同。繁殖季节,雄孔雀是占区的,有自己的活动领地,不让其他雄孔雀进入,比较方便甄别。
每年2月,绿孔雀就开始鸣叫划分领地,这种鸣叫不太好听,是沙哑的“嗷嗷”声。领地搞定后,它们就开始竞相开屏求偶。我在笼养条件下做过统计,一次开屏平均用时17.65分钟,我见过时间最长的是1小时28分,最短的仅有32秒。但大多数的求偶时间都在10分钟以内。绿孔雀开屏主要集中在2—5月,以上午居多。求偶成功后,绿孔雀会在地面凹陷处营建一个极其简陋的巢,只用少量树叶、杂草等垫于地面。雌孔雀一次产蛋3—5个,大小类似鹅蛋,表面是乳白色,孵化28天左右,小孔雀出壳,羽毛一干就会跟着母鸟走,大约3年后尾巴可以长齐。
绿孔雀的天敌并不多,它体型大,少有动物能威胁到它,只是幼鸟容易被食肉动物捕食。所以多数时候,一只公鸟会带领着几只母鸟和幼鸟一起过着家族式的生活。
绿孔雀的研究周期非常长,比如,我们想研究它们的繁殖,它2月交配,4月孵卵,只有这段时间才能找到孔雀巢;好容易时间赶对了,但记录下一个巢的数据在统计上是没有意义的,需要用好几年的数据、观察好多的巢才能总结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再比如,我们想收集它的食物,只知道它吃什么不行,还要了解它春夏秋冬分别吃什么,这就需要至少两三年的重复观察。这种研究还没法“加班”赶进度,只能靠时间的沉淀和经验的积累。
2014年,国际上的专家认为,中国绿孔雀可能已經灭绝。而这时我刚刚调查完我国绿孔雀的分布情况,为了回应他们,我们又开始采用红外相机做绿孔雀的相关调查,我想用影像让世界知道,我们还有绿孔雀,还保存着珍贵的星星之火。但目前绿孔雀的数量,相比我在20世纪90年代考察时记录的数量已经减少了一半,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它很可能真的会绝灭。
为了帮助绿孔雀维持种群数量,不掉入“死亡旋涡”,前些年我四处奔走,如今,曙光微现。社会各界的重视,为这个物种的保护带来了希望,希望有关的措施能真的落实到位。同时,我也发现大自然有着超出我们想象的能力,物种自身会随着环境发生改变。我曾在青藏高原研究了十多年的黑颈鹤,它们一直生活在湿地里,是青藏高原湿地的旗舰物种,随着部分湿地的减少和破坏,有些黑颈鹤竟然选择在山坡地上夜栖,这可能是物种对环境变化快速适应能力的体现。人类对于动物适应能力的了解并不全面,我相信绿孔雀也有这样的能力。因此,跟物种一起与时俱进,研究它们与环境的关系,才能提供切实有效的保护。
提到孔雀,很多人会说:动物园里有那么多,还保护什么?其实动物园里并没有纯种的绿孔雀,大家看到的大多数是蓝孔雀,少数看起来象绿孔雀的也都是和蓝孔雀杂交出来的。在生物学上,蓝孔雀和绿孔雀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动物,它们在基因上的差别,就好比人类与黑猩猩之间的差别,杂交使得原本已经非常珍贵的绿孔雀的基因进一步被污染。
绿孔雀是中国的原生物种,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还有明清三品文官官袍上的补子,都能看到绿孔雀,清代官帽上的孔雀翎也是来自绿孔雀。而如今孩子们看到的和艺术家们描绘的大多是蓝孔雀,这无疑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缺失。
之前人们对绿孔雀生活习性的认识也存在误区,比如认为没有河滩地绿孔雀就活不下去。而我们经过调查发现,绿孔雀其实是去河滩喝水、求偶的,只要是开阔平坦、存在水源的地方,它们都可以生存,唯有在陡峭山区生存的绿孔雀,因为难以找到平地和水,才会非去河滩不可。有个实例就是动物园内并没有河流和河滩地,但蓝孔雀的繁殖非常成功。
目前在绿孔雀的分布区内,居民生活还比较贫困,因此发展经济成为这些地区的主要目标。要减少对绿孔雀栖息地的破坏,提高当地居民生活、减少人对森林的依赖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除政府外,普通人也可以有所作为,比如指导当地人养蜂,发展替代农产品,改变生活方式,或者为当地人外出打工提供帮助等。保护工作也需要经费的支持,有些社会团体会为此进行一些募捐。但大张旗鼓的宣传和短暂的考察并不是最重要的,保护绿孔雀,更应该扎扎实实地采取有效措施,同时长期坚持,这就需要深入了解绿孔雀的生活习性和当前面临的问题,这些都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理解。我想呼吁大家多给政府和科学家一些时间,不要给相关保护工作的实施者太多压力。
另外,保护绿孔雀的热情可嘉,但也不要一窝蜂地都跑去看绿孔雀,那样反而会打扰它们的生活,成为新的威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