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芳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1)
随着我国相关精准扶贫政策的出台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乡村要发展,需要结合实际经济情况,并根据地理环境、区位条件等促进农业、农村的发展。村民也只有靠自己,才能脱贫,如发展特色农庄、旅游业、加工农产品等。其中,住宅作为农民的生活场所和农村的物质基础,乡村住宅设计显得十分重要。
自然材料是指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原始物被人们有目的地利用,并转化为建筑或其他生产生活的材料形式。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审美观念越来越多元化,如树枝、泥、石、草和竹木等随处可见的材料,都可以经过艺术处理后应用于室内空间设计。从设计的角度而言,这是因为不同材料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艺术形式,其具有丰富的可变性和可塑性[1]。总而言之,所有能够用于室内空间营造的自然物形式都可称为自然材料。
2.1.1 形态。“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从一定意义上说,在自然界,所有的材料形态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对于室内空间设计而言,其形态的独特性能对住宅整体氛围的营造起到重要作用。
2.1.2 颜色。自然材料色彩丰富,每一个物体都有固有的独特颜色。在室内空间设计中,材质本身的颜色是很难改变的,其对于空间设计非常重要,既是整体设计的基础,又是色彩组合的依据。作为设计师,首先就要做色相的对比,其次要考虑颜色冷暖的对比,再次要巧妙使用邻近和相近色彩、互补颜色等,最后是取用不同色彩、不同面积的材料对比等,以营造整体设计效果。换言之,只有科学合理的搭配方式,才能使物体的固有颜色发挥到最佳状态,呈现出最好的设计效果[2]。
2.1.3 肌理。肌理一般指自然材料的表皮,其千变万化,分为规则和不规则形状,还有点状、线状、块状。材料肌理的变化会给室内空间设计带来不同的表现力,更有甚者,肌理在一定程度上能主导设计方向。在设计过程中,合理应用材料肌理的变化是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
2.1.4 质地。质地是指材料本身所表现出来的表面特征,如树皮粗糙、竹材光滑、面料柔软等。质地一方面能给人触觉和视觉的感受,形成感觉上的张力;另一方面,其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还关系到材料的使用寿命,质地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材料质量的表现。
2.2.1 装饰美化。在室内空间设计中,自然材料的美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界面处理问题上,即不同功能划区有着不同的作用。此外,自然材料在建筑外观上也能起到重要的美化作用。
2.2.2 保护。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人们最初用茅草作为建筑材料铺设屋顶,以起到遮风挡雨的作用,这是比较原始的建筑材料。纵观之,茅草一方面简单、朴素、清新、淡雅、就地取材;另一方面,因其独特的形式备受文人墨客青睐,成为文化作品的常见意象。随着社会的进步,在搭建居住空间材料的选择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以木构件体系为主的建筑形式基本上取代了最原始的茅草材料[3]。
2.2.3 氛围营造。自然材料在整体氛围营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竹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物质表现,自古以来,受到大批文人墨客的喜爱,无论诗歌还是国画,都留下了竹的意象和身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竹材朴素、有节、温和、典雅,可以很好地和建筑及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缓解建筑物中玻璃的冰冷感,形成对比。
自然材料具有丰富的功能,除具备装饰、保护调节、营造整体氛围的功能外,还起到传递情感的作用。
2.3.1 具有时代变迁性。时代始终在变化发展之中,人们的审美也是如此。自然材料作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与人们的审美视角发生碰撞与融合。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文化悠久,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人们对于自然材料的运用形成了独特视角和丰富经验。整体而言,古代建筑对木材、竹材和泥土等自然材料的使用达到了顶峰,造就了诸多建筑经典。同时,以木构造为特征的建筑传达和阐释了我国特定时代和地域的历史文化。在当代,对于自然材料的选择发生了一定变化,审美标准因人因地而不同。
2.3.2 具有地域文化性。在设计中,设计师需要寻求自然材料的地域性、文化性,充分挖掘其设计元素,总结和形成新的艺术语言。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中,即使使用相同的自然材料,也能打造和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自然材料的选择深深打上了地域性特征的烙印。例如,福建土楼是以泥、木、石为主要建筑材料,竹宅是以竹木为主要搭建方式,这些都体现出中国地域文化的特殊性。
建筑最终要回归于人,乡村住宅设计的本质是解决农民的生活问题,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服从于人、服务于人。当然,住宅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对于室内设计而言,需要在满足人类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达到精神和审美的享受,让人产生愉悦感、轻松感、幸福感。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背景下,应努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完善乡村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高质量的乡村建筑,在满足老百姓生活所需的同时,给在城市生活中的人提供情感释放、缓解压力的休闲娱乐场所。
绿色设计和生态设计是当今主流的设计理念。过去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自然环境污染严重,高科技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牺牲了生态环境。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向往生态化、原汁原味的生活。因此,在乡村建筑设计中,要大力倡导原生态建筑风格,打造无工业痕迹的建筑形态。同时,还要深入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及传统民间艺术。
乡村建筑要有规划,不能肆意而为,要有整体统一性设计原则,其设计重心应以乡土文化风情为根本,充分运用当地自然材料,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地域风情的独特空间。同时,要注重自然材料与建筑结构的完美结合,将自然环境和文化历史相结合。
一般乡村住宅中大量的建造材料都来源生活,如木、石、土、竹、草等天然材料,以及砖、瓦合成材料等。使用这些材料,一方面可以有效免去长途运输费用,实现经济性目的;另一方面,使用本土材料更适应当地气候,在材料的使用年限上会更持久。
乡村建筑要定期维修,如许多历史久远的老宅院因为年久失修而出现破落衰败的状况。对此,相关部门需要通过多种渠道让乡村原本破旧的老房子、旧建筑重新获得使用价值或历史文化价值,让乡村建筑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