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宝
(康平县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 康平 110500)
肉牛是指肉用牛,是以生产牛肉为主要养殖目的的牛。肉牛是人民群众所食用的牛肉最主要的来源,所以肉牛的健康问题关系着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问题。在肉牛养殖过程中,对于肉牛的疾病诊断和防治非常重要,相关的养殖农户和各部门都应重视肉牛的健康状况,对人民的食品安全负责。
肉牛防治工作的目的在于控制外来疾病的侵袭,降低肉牛感染疾病的可能性。但防治工作的落实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多项防治措施综合并举,提高防治工作的专业性和规范性,真正做到切断疾病的传染源头,阻断疾病的传播路径,提高肉牛自身的免疫力,促进肉牛的健康成长。但就目前国内肉牛养殖场的疾病诊断和防治工作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养殖场的防治和诊断工作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和专业性,并没有真正做到将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落到实处。目前,大部分养殖场的防疫人员水平不足,相关的防疫人员学历不高,不具备丰富的防疫经验和专业的防疫知识,很难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对常见的肉牛可能感染的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甚至在某些养殖厂,没有聘请防疫工作人员,因此,肉牛的健康存在很大的隐患。除此之外,缺乏先进疾病诊断与防治的技术和设备也是导致我国肉牛养殖业防疫水平较低的原因之一。在大规模的肉牛养殖情况下,细菌和病菌很容易在肉牛间进行传播,导致肉牛感染疾病,在这种情况下,肉牛养殖场应具备先进有效的疾病防治措施和相应的防治技术及设备,辅助工作人员治疗染病的肉牛,并保护未感染的肉牛,做好防治工作。但是就当前的情况来看,国内大部分养殖场所运用的疫病防治技术和设备过于落后,导致了肉牛的疾病诊断和防治工作并不到位,肉牛的健康无法得到保障。综合来看,当前我国的肉牛养殖场在管理和技术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来解决[1]。
口蹄疫是当前肉牛养殖过程中最常见的疫病之一。口蹄疫的临床表现为肉牛表层皮肤长出水疱,并逐渐出现糜烂的症状。由于此类病症的发病处多在肉牛的口腔和蹄部,故而称为口蹄疫。据长期观察显示,口蹄疫的发病率高且传播途径广泛,无论是通过肉牛间的直接接触还是间接接触都能导致病症在肉牛间相互传染,因而对肉牛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2]。
口蹄疫对于肉牛的生长会造成很大的威胁,感染口蹄疫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肉牛死亡。口蹄疫的集中发生时间并不固定,一年四季的各个时段内都有可能感染。各养殖场的相关人员首先要认识到口蹄疫危害的严重性,安排好相关的疫苗接种工作,采取防治措施。一旦发现有肉牛感染,必须对该肉牛的生活区域进行消毒,并及时做好隔离和扑杀工作,并对未感染的肉牛采取紧急免疫及药物净化措施,防止病毒的大规模扩散[3]。
胃食滞也被称为瘤胃积食,也是常见的肉牛疾病之一。其病因主要在于肉牛摄入过量食物导致胃部的消化工作超过负荷,难以进行有效消化,大量食物在瘤胃中堆积,胃壁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各条运动神经出现麻痹现象。患胃食滞的肉牛会出现腹部疼痛、腹泻的症状,且患病期间呼吸加速,心脏跳动频率增加,出现肌肉震颤的现象。除此之外,外在表现有嗜睡及躁郁不安等。
牛蛔虫病是肉牛养殖过程中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牛蛔虫主要寄存于犊牛的小肠中,并在犊牛的小肠中产卵。虫卵会随着肉牛的粪便被排出肉牛体外,在外部环境中继续进行寄生生长,最终形成传染性的感染病菌,在肉牛间进行传播。一旦患上牛蛔虫病,会使得肉牛的消化系统功能紊乱,肉牛的进食受到影响,并出现腹痛的症状。牛蛔虫病会随着时间在肉牛间进行大规模的扩散传播,病情严重的情况下会对肉牛的生命造成威胁。
感冒症是常见的肉牛疾病之一,其主要通过肉牛的呼吸道进行传播。肉牛患感冒病症的概率很大,外部环境和气温的变化都可能会导致肉牛患上感冒病症。例如,受到外界冷空气或风雪的影响,肉牛很可能患上感冒病症。除了气候的变化外,季节更替时期,由于气温和天气不稳定,也是肉牛患上感冒病症的高发阶段。感冒病症是一种常见性疾病,养殖场的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对其予以重视,不要将其当作习以为常的现象而影响了肉牛的健康生长。
传染性胸膜肺炎又称牛肺疫,是由丝状霉形体导致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症状表现为肉牛的体温升高,呈腹式呼吸,鼻腔有脓性或浆液性的鼻液,带有一定的干咳情况,进食时食欲下降等。传染性胸膜肺炎在肉牛的舍饲期间较为常见,在诊断时需要进行细菌学检查和血清学检查才能确诊。
病毒性腹泻也是由于病毒感染而导致的一种疾病,各个年龄阶段的肉牛都有可能感染病毒性腹泻,但大多感染情况发生在犊牛时期。病毒性腹泻的致病病毒可以通过病牛的肝脏、血液、排泄物及体液等媒介进行传播,病牛食用过的食物及饮用过的水源中也有可能存在病毒。病毒性腹泻的主要表现为病牛的排泄物呈水状并带有腥臭味,还可能混有气泡、黏液和血液,病牛感染病毒性腹泻后会出现体温升高及口腔内部黏膜溃烂、生长发育缓慢的情况。病毒性腹泻的主要发病期在冬季和初春时期,但四季中的其他时间也存在感染的可能性。
瘤胃臌气的病因主要为肉牛在进食时摄入了过量易于发酵的饲料,饲料在进入肉牛的肠胃后发酵,导致肉牛出现便秘的症状,肠胃中的气体难以排除,胃内鼓气。患上瘤胃臌气的肉牛表现为痛苦不安,会出现踢腹的行为,食欲降低甚至拒绝进食,反刍行为停止,用嘴进行呼吸,病症严重的甚至会因为呼吸不畅而导致窒息死亡。
由于肉牛的身体健康状况关乎肉牛肉质的优劣,会对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造成影响,因此,加强肉牛常见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肉牛疾病的防治责任不单落在养殖人员的身上,还涉及政府、养殖场和专业技术人员等,因此,社会各界的相关人员都要对肉牛的疾病诊断和防治工作予以重视。
在肉牛的疾病诊断和防治工作中,各级政府要肩负起应承担的责任,发挥自身的领导作用,监督疾病防治工作落到实处。政府部门在肉牛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中承担的主要任务为指导和监督疾病防治工作的进行。各地政府需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关的措施,出台较为完备的制度,规范养殖行为,一旦出现疫病情况,及时进行有效防治。政府各部门之间需要加强合作,形成监督网络,借助先进的技术监督肉牛的养殖情况,对于不遵守规范的养殖情况要及时派专业人员对其进行指导,改善养殖情况。政府通过建立严密的养殖监控系统,把控本地肉牛养殖的情况,发挥政府的指导和监督作用,从政策导向上使养殖人员重视肉牛的疾病诊断和防治工作。
当前大多数养殖场在养殖肉牛时,普遍采取的是圈养的养殖方式,在这种养殖方式下肉牛大多缺乏锻炼,因此体质较差,缺乏抗病的免疫力。所以,各养殖场的农户应改变当前圈养的养殖方式,适当将圈养与放养的模式相结合,帮助肉牛加强锻炼,提高肉牛自身的免疫力,抵抗病毒。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向肉牛注射疫苗的方式提高肉牛的免疫力。注射疫苗也是预防肉牛感染口蹄疫的主要方式之一。疫苗的注射时间可以选择每年的春秋时节,在疾病的高发期前完成疫苗的注射工作,增强肉牛的免疫力。
检疫工作对于肉牛疾病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检疫工作需要由各地的兽医部门定期主持进行,对本地的各养殖户所养殖的肉牛进行定期的疫病监测,养殖户也要主动在肉牛出栏宰杀前向本地的动物卫生监督部门提出申报进行检疫。为了保障肉牛的质量和食品安全,在肉牛产地对未出栏的肉牛进行检疫是非常必要的工作,对于保障市场秩序也有一定的作用。在肉牛经过出栏宰杀,即将进入市场流通时,有关部门要查验已通过检疫结果合格的肉牛的检疫证明和为其佩戴免疫耳标,在肉牛经过加工变为牛肉进入市场流通后,要加强市场的监督工作,加大监管力度,保障食品卫生和安全。
在肉牛养殖的过程中,养殖户一定要时刻监督每头肉牛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对肉牛进行诊断,如果为传染性疾病一定要对患病肉牛进行隔离,防止病毒进一步在肉牛群体间扩散。对待患病的肉牛,要将其安置在较为温暖、通风条件较好的屋舍里,并针对其症状,调整其饮食,并对患病肉牛进行及时诊断。如果肉牛患病较为严重,难以治愈且感染的病毒危害性大,要及时对其进行扑杀,尽量将损失降到最低。除此之外,在出现患病情况后,一定要加强对牛舍的消毒通风等工作,防止感染其他肉牛。
肉牛常见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对于肉牛自身的健康状况、养殖户的经济收入及人民群众的食品卫生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相关人员和部门一定要予以重视,针对肉牛疾病防控工作建立完善的制度,不断提高防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