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彩红
(广东药科大学研究生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研究生教育在我国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高层次人才。随着国家研究生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研究生教育的管理方式也在不断的创新,大部分高校具备比较完善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但是,在校研究生队伍日渐壮大的同时,在对其教育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何落实好高校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升管理水平、保障培养质量是每一位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者值得研究的课题。
1、缺乏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研究生培养方案是学校研究生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培养质量要求的具体体现,是研究生个人制定课程学习、学术活动、实践活动及科研实验计划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学校对研究生教育进行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依据。伴随国家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社会对研究生量的需求越来越大。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本科生有机会接受研究生教育,但也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究生的生源质量。传统的精英型研究生培养方案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
2、教育管理模式滞后
近几年国家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新问题越来越多。首先,由于国家扩大了研究生培养类型,壮大了研究生在校生队伍。在职与全日制研究生纳入统一管理,层次愈加多样化,客观上增加了研究生教育管理难度。同时,由于在职、同等学历人员大量加入研究生队伍,生源的多元性导致研究生之间彼此缺少共通点,沟通缺乏基础,个性化明显,有很强的自我意识,集体依赖性较低。这些都客观上增加了研究生教育管理难度。
当前,大多数高校学位点没有专职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大多是兼职,由于兼职管理人员流动性比较大,工作的连贯性和延续性比较差,且管理素养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和时效性。这些都主观上增加了研究生教育管理难度。
3、学科建设的非均衡发展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整体水平
学科是大学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等功能的基本单位,获得学位授权点的学科,依靠学科稳定、特色的专业方向,合理的学术梯队,高水平的科研平台,为研究生学习前沿学科知识,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进行高层次学术交流等提供优质资源。但在当前高校追求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学科建设中,很多大学实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提高重点学科建设水平,投入大量资源,引进大批的高层次人才,一般学科的条件建设和资源投入不足,被边缘化,严重制约了研究生培养整体水平的提高。
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
当前,很多高校从市场上购买了学位与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实现了研究生课程、学位及学籍管理的信息化。但随着国家大力支持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在校生规模逐步扩大,培养类别多样化,生源情况复杂,简单的管理系统不能实现学校对研究生教育管理过程的全程调控。无论是系统性、时效性还是个性化,都难以适应当前研究生培养的多样化需要,导致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效率比较低。研究生教育管理需要更加科学、系统的管理系统,提高工作效率,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
5、研究生的心理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
扩招使得研究生的群体结构非常复杂。有很大一部分研究生既要面临课程学习的压力,科研实验的压力,发表论文的压力,也要面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婚恋的压力,跟同学、导师、朋友相处的压力,甚至有的研究生出现轻生的念头。研究生的心理问题突出,虽然有的高校已经成立了心理咨询部门,但是很多研究生“讳疾忌医”,感觉到自己心理出问题了也不愿去接受心理咨询及看医生。而且高校对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及健康教育也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对研究生的心理问题缺乏及时干预,对于研究生的健康教育缺乏主动性和针对性。
1、制定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培养方案
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既要符合国家研究生教育的方针政策,也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对各学科专业高层次人才的需要,更要结合学校的整体办学定位来制定。为适应国家按一级学科进行学科建设与评估,同时统筹安排全校研究生教学资源,打破学院及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全校资源共享,拓宽研究生的学术思维与视野,研究生培养方案按一级学科修订,充分发挥培养方案在研究生理论知识体系构建、科研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指导性作用。
2、强化学校—学位点二级管理,建设稳定的研究管理队伍
学校研究生教育要有效实行学校-学位点二级管理,凸显各学科的个性化,就必须要建立一支稳定有素的研究生管理队伍。配备一定比例的专职研究生管理人员,明晰各个岗位管理人员职责,专职人员要引导、帮助兼职人员尽快进入工作角色与工作状态。同时,学校要为研究生管理人员创造培训的机会与平台,使研究生管理人员紧跟国家及学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不断创新管理方法,实现研究生教育的人性化管理。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要以服务对象的利益为重。
3、建立激励机制,引导学科建设回归人才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研究生是学科建设的生力军,是学科文化的传承者。通过建立科学的教书育人的激励机制,引导和激励高校教师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状态。首先,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采取有力措施,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在教学领域的引领作用,通过设立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项目、评选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优秀研究生教师、在职称职务晋升中优先关注研究生教学成果指标等,鼓励广大教师用心投入研究生教育工作。
其次,鼓励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教师结合学科建设优势,推动各种优质学科资源投入到研究生教学中,将高水平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课堂内容,使研究生真正受益于学科建设成果,实现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的互助、互动。
4、自主开发维护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
在国家推行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初期,很多高校从市场购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不可否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国家研究生教育新规的不断推进,学校对研究生教育信息管理系统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高,涉及更多的部门和人员分工。学校分管各项工作的管理人员、各学位点教务管理人员、导师及研究生需要紧密的配合与协作,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各项管理工作。
面对如此复杂程序及个性化的需求,向市面公司购买系统的维护服务难以及时跟进,另外,软件公司技术人员的不稳定性及对研究生教育的内涵普遍缺乏理解,也对系统维护造成很大的困难。而且,购买管理系统比较昂贵,后期维护费用也价格不菲。从长远看,由高校根据自身需求自主开发管理系统、自主维护,将会大大提高管理效率,节约管理成本。
5、对研究生实行个性化的心理干预
研究生的生源十分复杂,教育工作者很难统一、有效的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只能在平时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温暖、关心以及帮助。对于学习遇到困难的学生,导师及辅导员要及时为研究生创造专业化的辅导,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实践能力。对于家庭条件较差的研究生,要善于利用社会资源对研究生进行学习补助,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得研究生更加自信、阳光、坚强。对于就业困难的研究生,应当实施个性化的就业指导,鼓励研究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快速的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因此,导师与辅导员的教育管理责任重大,不仅要通过心理咨询中心对研究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及时对研究生进行的心理疏导,了解研究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心理问题十分突出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将研究生引回正途,辅导员可以通过举行心理健康专家讲座或者组织研究生群体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研究生是高校重点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改善研究生的教育管理质量是一个艰辛的历程。在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我们不仅要使得研究生配合教育管理工作,还要通过国家及学校的力量来加大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力度。同时,我们要不断的总结教育管理经验,创新教育管理方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1]]徐岚,陶涛,吴圣芳.以学制改革为切入点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厦门大学的行动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7,(01).
[2]齐昌政,郝书会,赵弘,汪志明.论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的协调发展[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03).
[3]刘春荣,吴瀚霖,周伟.高校研究生管理信息化自主建设思考与建议—以北京师范大学学位管理系统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