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博 邓壹凡 刘丽娜
(河北工业大学,天津 300400)
在我国当前的发展水平下,农业仍处于落后地位。在新形势下,过去农业的矛盾已转化为结构性矛盾。因此,需要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这也是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农业改革发展的主要方向。
目前,中国现代农业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在粮食生产中,出现了产出量、进口量和存量“三量增长”现象,农业生产受到农产品价格上限、生产成本水平和产品质量的影响和挑战。国内外农业资源的扭曲,以及我国的高粮价使食品生产成本在国外没有竞争优势,产量多,损失多。
1.1 从业农民素质低 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的文化水平很低。在传统农业中,前人的农业生产经验是人们获得生产技能的唯一途径。然而,传统农民从现有的知识水平来看,他们并不适合现代农业的生产。就现代农业来谈,劳动力仍然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所有的生产都应由他们来实施。离开劳动力这个重要因素,现代农业的发展则变为空谈。现代农业的高标准要求,使农业工人的工作质量大都与其技术水平挂钩,这就加大了现代农业与传统农民技术水平低之间的差距。
1.2 基础设施薄弱,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 农业基础设施,正如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一样,它是一切物质资源的基础,是农业劳动的根本保证。由于缺乏资金、缺乏日常维护保养等诸多因素,导致中国农业设施旧、毁、废,特别是水网和农业机械严重短缺,这对现代农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其他现有基本条件下,先进农业科技的应用是提高农业生产和发展水平是最有利的因素。没有完善的设施,现代农业的发展就会落后。
1.3 社会资金准入与投资机制不清 合理吸引和利用外资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有力举措和重点。社会资金的缺乏部分是宣传力度不大和配套设施不足,最重要的访问机制尚未完善。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没有建立科学、合理、透明的投资机制,单方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使得现代农业发展很难吸引社会资金。
1.4 农村金融保险发展滞后 近年来,虽然各政府部门已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达成共识,但很难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进行监督。监管机构关注的是制度风险的出现,以及严格的准入政策,导致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滞后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需要。由于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再加上复杂的申请程序和隐性交易的高成本,大多数中小型农业企业很难获得满足企业资金需求的信贷支持,严重限制了其发展和壮大。
2.1 延伸产业链,多元发展 延伸产业链需要提高产业链各环节的关联度,使之成为价值链,形成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将使农业与互联网相结合,使农业能与网络、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层次结合,从而使农民更加有利可图。在保证农产品供给和效益的基础上,多层次发展需要根据国家总体规划,根据各地区的特点和当地实际情况,对各农业产业的比重进行合理安排,促进农业绿色健康发展,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
2.2 加强科技创新动力,引导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科技创新是农业供应结构调整的重要引擎。必须加强农业科技的研究和开发,促进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的发展,以适应农业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新要求,加快实现农业发展现代化。
2.3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整合与发展 传统上的农业就是提供农产品,但是实际上,农业是接二连三的,它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而且具有生态功能,是生产、生活和生态农业。深入挖掘农业的各项功能是十分必要的。农业生产必须与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休闲农业相结合,培育新型农村产业和新产业,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农业多样化的需求。
2.4 弥补制约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农业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在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修复。实施山区、水、林、田和湖心岛的恢复和保护,实现农业资源的复归。农田林草应扩大规模,应控制非点源污染,促进绿色发展。
2.5 培育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人力资本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贡献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的增加更为重要。所以应加快发展新农民,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防止农业后继人才短缺。近年来,返乡创业、大学毕业生和企业主的创业浪潮悄然兴起。人才返乡,实质上是资本、技术、人才等先进生产要素从城市向农村的回归。加强政策整体整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各类人才回乡创新,使其成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强大力量,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注入持久的新动能。
现代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不是短期内就能解决的问题。在农业发展中,人们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将短期矛盾与长期制约相结合,脚踏实地,由浅入深,稳扎稳打,充分尊重农民和其他宿营者的主体地位,保证现代农业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下取得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