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县现代农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2018-02-11 08:56
江西农业 2018年19期
关键词:农民农业

施 韬

(江西省于都县农业和粮食局,江西于都 342300)

1 基本情况

2016年,全县完成粮食总产26.8万t,粮食播种面积5.01万hm2,其中稻谷总产25.5万t,水稻播种4.57万hm2,粮食生产持续保持稳定发展。油菜播种4 333 hm2,总产0.74万t,其中重点在高速公路、国道沿线的9个乡镇涉及村组种植油菜1 333 hm2油菜种植。生猪出栏49.37万头,生猪存栏24.05万头,家禽出笼83 630百羽,同比增长6%,存笼62 951百羽,同比增长2%;牛存栏7.07万头,同比增长6.82%,牛出栏4.21万头,同比增长2.99%;水产养殖3 251 hm2,水产品总量29 572 t。经济作物1.95 万hm2,其中蔬菜1.07万hm2,其中新增3.33 hm2以上的规模蔬菜基地18个,新增面积249.73 hm2,实现蔬菜产量29.88万t,产值达11.9亿元。

2 主要工作措施及成效

2.1 坚持多管齐下,促进粮食稳产增收 首先,一是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发放农用物资价值5万余元,接受农民咨询5万余人次,散发各种技术资料、挂图1万余份,制作大型示范、宣传标语(牌)25个,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19轮次。推广新品种29个、新技术10项。二是开展农业技术培训,采取课堂培训、田间培训、实地指导等方式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40余期,共培训农民3 000余人次,现场指导159场次,接受农民咨询25 400余人次。继续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培训新型职业农民450人次,其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432人,现代青年农场主12人,省级农机培训6人,开设种养专业7个。三是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充分利用江西于都农业信息网、中国农业推广网、农业简报等平台发布农业生产技术信息,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发布农业科技推广、农产品市场行情、农业动态等信息2 266条;发布农作物病虫害病虫情报20期1万余份。

其次,一是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其中水稻抛秧4万hm2;农机作业机耕4.67万hm2、机插1 333 hm2、机收3.33万hm2。二是推介发布主导品种,通过中晚稻现场新品种展示观摩会,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推介了适合于都县种植的优良早中晚杂交稻品种74个。

再次,2016年开始,将“三项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重点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宣传这些惠农政策,核实耕地面积,保护农民种粮收益,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

最后,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完成标准粮田建设333 hm2;落实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田间工程建设,大大改善并提升农田水利生产设施及农业生产条件。

2.2 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坚持把蔬菜种植、水产养殖、葡萄、草莓种植和肉牛养殖等特色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突破口,大力开展蔬菜种植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大对农民种植养殖水平的培训力度,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现发展规模化蔬菜基地31个、蔬菜专业村2个。

目前全县有农业合作社505个,比2017年底的257家增加248家,增长49.1%;家庭农场309家,比2017年底的198家增加111家,增长36%;专业种养大户199个。通过建立“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示范带动农户在产业化经营中分工协作、互利互惠、共同发展,输出推广新技术、新观念、新销路。

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度,土地使用权属于各户农民,土地分散,对于实现机械化操作、企业化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鼓励农村进行土地流转,把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种养大户适度集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了生产所需的土地,被流转土地的农民可以从事二、三产业,并获得流转收益,避免土地被撂荒。

2.3 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推广精准施药及减量控害技术,推广应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加快高效节药机械推广应用,提高农民科学用药技术水平。全县已完成统防统治面积5 733 hm2。2016年全县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6.67万hm2,其中水稻应用面积3.33万hm2。推广应用商品配方肥(纯量)6 020 t,应用面积达到2.58万hm2,建立效果监测点1个。认真做好畜禽养殖“三区”规划,创建一批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开展生猪高床养殖试点示范,加快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贮存处理设施建设。对禁养区内养殖场限期关停,严控畜禽养殖污染,开展畜禽污染专项整治,大型规模养殖场全面实行工厂化污染处理模式,中小型养殖场实行“二分”、“三池”+农业综合利用模式,新建养殖场严格执行环保前置和“三同时”管理制度。

2.4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增强农业发展活力 于都县需确权的村357个,村民小组4 986个,农户200 000户,耕地面积3.49万hm2;已确权村349个,村民小组4 827个,农户162 476户,耕地面积3.44万hm2。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已进入扫尾阶段,县本级已组织工作组进行了初步检查,并确定省测绘局质检中心进行专项检查,省质检中心已进驻于都县对承包地块精度进行抽检,工作正在进行中。乡、村已制订方案并成立了领导小组,开展了清产核资及成员界定,对账内资产、资金进行了清查,对集体资源进行了清查核实。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乏力 一是农业基础比较薄弱,规模不大、质量不优、效益不高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二是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不足,谁来种田的问题仍然突出。农业组织化程度仍然不高,农村经营体制改革亟待深化发展和创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遇到新的困境。三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任务量进一步增多,农民种什么的迫切问题亟待解决。四是农业与二、三产业发展融合不够,仍有巨大发展空间。

一方面是于都县属丘陵地区,山地面积大,占总面积的30%,耕作条件差,种养方法比较原始,以家庭单干为主,效益低,全县超过75%的土地从事传统农业生产,高效农业生产面积不足25%,农业增效难有量的扩张和质的飞跃。另一方面是农村土地流转困难,无法向大户、规模要户和家庭农场集中,导致难以推行规模化、基地化、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次价低,市场竞争力弱。此外,农业组织化程度低,现有的龙头企业少、且辐射带动能力差,农民合作社运行不规范的多、真正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少,龙头企业少和合作经济组织在创品牌、闯市场、增效益方面缺乏经营主体。

3.2 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有待完善 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但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农田水利设施年龄大、功能弱、作用小且隐患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全县有效灌溉面积2.4万hm2,旱涝保收田只有1.85万hm2,占耕地的53%,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进、物能运和农业“靠天吃饭”的现状未能得到根本解决。

3.3 农民素质有待提高 县内绝大多数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留家务农的大都是妇女、儿童和老人,30岁以下务农者几乎没有,农业成了“妇女”农业,“老人”农业,他们体力差、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低、接受能力弱,所以给良种良法推广带来极大的阻碍,导致农业发展后继乏人,后劲不足。

3.4 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一方面农技服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由于历史原因,基层农技人员的专业结构不够合理,知识结构、年龄逐步老化,农技人员知识更新迫在眉睫。另一方面技术装备落后,服务手段不强。于都县乡镇农技综合服务站建设虽有一定基础,但现代化农技推广设备匮乏,推广方法和推广手段比较落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4 意见、建议

于都拥有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适宜的自然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等优势,应积极抢抓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这一重要历史机遇,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强化对接、开拓创新,大力实施“五大提升”行动,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4.1 实施产业提升行动,提高产业化水平 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农业主体功能区划,调整农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推进产业基地向适宜区集中,提高产业发展集中度。在稳定粮食生产面积的同时,突出发展特色效益农业,重点扶持一批畜禽、果业、蔬菜等种植、养殖产业带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使其发挥聚集示范效益,促进集约化经营、差异化发展。二是要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坚持工贸农一体化,培育一批有特色、高效益、带动性强的农业骨干项目,培育一批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一批农业品牌、一批重点农产品交易市场,形成种、养加产、供、销紧密衔接的产业链条,构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三是要大力推进农业品牌创建。赣南山青水秀,生态环境优良,农产品质量优良,已涌现出如赣南脐橙等一批在市场上名声很大的农业品牌。下一步要加强对品牌建设的组织引导,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切实把农业品牌打造好,运用好,强化品牌管理,加大使用力度,用品牌凝聚企业发展合力。

4.2 实施科技提升行动,提高科技化水平 一是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合作,引进培育一批适应于都种植的优质高产新品种,引进开发高效栽培和养殖新技术以及适应山区耕作的技术装备,鼓励支持培育一些提供耕作、打药、收割等专业性为农服务的公司。二是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服务。深化农技服务体制改革,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切实加强农业科技人员队伍建设,着力提升农业科技队伍整体素质。加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力度。积极培育专业化农机服务组织,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进程。大力开展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市场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4.3 实施服务提升行动,提高市场化水平 一是要加强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大力发展新型流通,着力推进物流园区建设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加强农产品加工、储藏、销售设施及信息体系建设,建立与现代农业和大市场相适应的流通体系。二是要加强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建立产地、批发和终端消费市场相衔接,农资供应、产品销售相配套的流通体系,推进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益,依靠产业+商业模式哺育农业,逐步解决买难卖难问题。

4.4 实施主体提升行动,提高组织化水平 一是要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培优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集中资金、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从贷款贴息、政府补助、品牌扶持等方面予以扶持,大力培育和扶持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变招商方式,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招商,着力引进新建、培优培强、做大提升一批基地带动型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市场流通型企业、合作组织型企业和生态观光型企业,对那些能够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农业龙头,要“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加大扶持力度,确保农业龙头企业留得住、安得久、发展快。二是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于都农业主导产业和区域特点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民通过合作社等形式组织起来,以合作社的名义与龙头企业签订较长期的产销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保护双方的利益,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推进订单农业的实施和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组织加工企业与合作社开展联系,增强沟通等,协助合作社建立产销计算机信息网络,建立专家咨询系统,定期组织农业专家进行网络或现场指导等。三是要积极培育农业经营大户。农业经营大户是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带动力量,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要把培育农业经营大户与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种、养、加大户和致富带头人。

4.5 实施基础提升行动,夯实农业生产条件 一是要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财政对赣南现代农业的支持,围绕当地实际策划包装、跟踪对接、推进落实一批农业项目,争取让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落户赣南,为赣南农业发民增添活力。二是强化对农业生产重点环节的补贴,对现有的农业补贴政策进行梳理,研究探索新的补贴手段,因地制宜地在不同农业生产区域选择对增效、增收作用明显的环节进行补贴,重点加大对农业良种补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激发和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三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扶持,整合项目资金,加快完善农田水利、土地整理、机耕道、农村道路、动植物检疫体系、农业防灾减灾预警、市场信息、质量检测和仓储设施等设施建设,为农业增产增效夯实基础。

猜你喜欢
农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农民丰收歌
促进农民增收 粮食部门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