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荣
(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北京 100031)
1.1 植保机械化 植保的机械化程度直接影响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但目前我国的植保机械化程度还有待提高,最显著的问题就是植保机械部件的落后,导致在植保过程中出现农药利用率低、施药安全性能差以及施药技术落后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水稻的经济产量和质量。而一些发达技术[1],如计算机嗅觉技术、GIS、GPS以及静电喷雾技术,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水平以及地理环境的限制而无法大面积地推广,这为当前以绿色生态农业为主的精准农业带来了又一大难题。同时,这些技术的欠缺和推广难的问题,为我国的生态环境以及食品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2 绿色植保技术欠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度越来越高。绿色植保技术是以物理防治和生物控制技术为主的一项绿色、健康、环保型的技术,对于水稻的安全生产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解决农药的残留问题,而且还可以促进水稻品质及产量的提高。而就当前我国的现状来看,相关的农业从业人员更加倾向于使用一举多得的化学防治技术,所以在传统的水稻病虫害控制上,一般都是利用化学农药来控制。这种速效式的水稻植保技术很大程度上违背了现代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
1.3 病虫害抗药性强 在水稻的植保过程中,长期不合理地使用农药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在导致出现污染安全问题的同时,也增加了部分病虫的抗药性能,为植保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使用药剂防止病虫害进行植保的过程中,用药的安全性、药剂有效性以及成本将是人们选择药剂的重要标准原则[2],而虫害等抗药性的增强,将会使得用药安全性减弱、有效性变低以及成本增加,对水稻的植保工作有着很大的影响。
1.4 对农业从事人员的培训不足 根据我国当前的国情,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因而在农村从事水稻种植以及植保工作的人口面临着严重短缺的问题。此外,当地农技服务人员对于水稻植保的宣传力度不足,导致大量农户对水稻病虫害的认识不足,所以农民在植保病虫害的防治方面对用药时机以及用药技术无法准确地进行把控、操作,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不彻底将会引发虫害等抗药性的增强,形成恶性循环。同时,对水稻植保从事人员的培训不足也是其环保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所在。
2.1 新型植保机械的开发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植保喷药机械主要分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多旋翼植保飞行器、背负式机动弥雾机等。为了解决水稻植保机械化过程中的弊端,近些年来无人机在植保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研究表明,我国水稻植保机械化未来将会朝着精准施药以及高效施药两个方向发展,这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传统机械化施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在信息化技术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信息化无人技术的发展为我国精准农业获取大量信息提供了重要的手段,无人机机械化作业具有效率高,且受地理地形等环境的限制小等特点,应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3]。
2.2 加强农民生产技术培训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新型的城镇建设需要农村大量的务工人员,同时2015年农业部提出2020年实现农药“零增长”的行动计划,因而需要对农村植保工作者加大植保技术的宣传,以达到这个目标。还可以通过农民参与培训的方法,提高农民水稻植保的科技水平,从而达到减少农药使用量的目的。
2.3 加强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水稻植保技术具有效率高、成本低及无农药残留等特点,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种作物的病虫害防治上面。因此,将生物防治技术与物理防治相结合,对水稻植保工作将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例如:首先通过轮作、套作及休耕等方式降低病虫害的数量;其次利用生态防治方法,如稻田养鱼以及稻田养鸭模式,这样既增加了土壤肥力,同时也是减少病虫害的一种经济环保的防治措施;同时利用绿色防控设施,在田间安装水稻病虫害防控的绿色装备,田间道路和田块周边种植储蓄植物、蜜源植物和诱虫植物,香根草、大花金鸡菊、波斯菊等,综合防治水稻病虫害。
2.4 加强抗性育种的培育 水稻品种在长期种植的过程中,种质难免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退化,影响其品质与产量。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大量的施用农药,一些病虫也会产生一定的免疫系统,导致大面积的发病频率增加。因而,对于抗病虫害强的水稻新品种的培育将能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上述矛盾,水稻育种“品种设计”理念的提出为水稻育种提供了科学的参考[4],利用生物技术及基因工程对水稻种质资源进行改造将更加有利于我国水稻产业进一步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