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鹰 刘 泽
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是当前我国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4月在考察中国科技大学时指出:“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必须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论断。从我国的经济现实来看,自2007年以来,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依赖大规模资源消耗和廉价劳动力支撑的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传统经济模式面临极大的挑战,传统经济增长动能快速衰减,经济增长速度由2007年的14.2%逐年下降到2017年的6.5%。经济增长的降速,会导致经济运行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减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进而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和稳定。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1]
新旧动能转换不仅关系宏观经济是否能够实现持续增长,而且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李克强总理曾指出: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必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2]那么,为什么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要特别强调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主体是什么?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新旧动能转换亟待解答的问题,影响着各级政府在促进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具体工作的开展。关于新旧动能转换的主体问题,目前似乎尚未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从具体实践来看,各级政府强势介入,这样就造成一种错觉,似乎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主体,天然的就应该是政府。但社会经济运行事实又无时不在证明,完全由政府来主导新旧动能转换,很容易产生错配,特别是一些观念相对落后的地区,行政力量对市场过程的过多干预,影响了市场对资源的高效配置,并又在新的经济背景和基础上产生重复投资,并导致新兴产业领域的产能过剩,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如果经济没有运动,处于静止状态,就没有生命力。而经济运动,必须要有相应的初始力量去推动。经济动能是由推和拉两个方面的作用力所构成。推的方面主要是由供给决定,最直接的表现是生产者向市场提供什么样的商品。因为最能反映消费需求的商品,就能够充分吸引消费者去购买,从而使生产的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让其创造的价值得以让渡,使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进入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运行轨道,这样就促进了社会的经济运动。而在生产者向市场提供商品的背后,是资源、技术、政策、制度等一系列要素的综合。在新技术不断产生的新时代,再完美的综合成果,必须得到市场的检验和消费者的认可。由此可见,消费者的需求就构成社会经济运动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拉引的作用。因此,社会经济运动是供给与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要有效促进社会经济运行,就必须充分发挥生产供给的推动作用,同时又要充分发挥消费需求的拉引作用,使两者的作用力方向一致,而不是相互矛盾或互相抵消。
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是需要动力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传统的增长动能就会衰减,必须有新的更强劲的发展动能来接续。新旧动能转换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关键就在于新动能的培育和发展。当前,互联网大规模普及和大数据技术日臻完善,催生了新经济,本身也孕育着推动经济强劲增长的动能。正如李克强总理2017年4月18日在国家行政学院主持召开的“贯彻新发展理念培育发展新动能”座谈会上所指出的:“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必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新动能覆盖一二三产业,重点是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体现了新生产力发展趋势,是实体经济发展升级的强大动力。”[2]因此,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的新经济正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这些新经济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体现了新生产力发展趋势,同样是实体经济发展升级的强大动力。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等新兴行业保持较高增长,新动能成为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动力。工业新旧动能持续转换,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0%,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4%,分别高于整个规模以上工业4.4和6.8个百分点。新动能聚积的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0%,工业机器人、民用无人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光电子器件等新兴工业产品均保持了快速增长。[3]这些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形成了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也是未来实现长期增长的强大动力。而且,我国实力雄厚的传统制造业,通过与信息化融合,就可以实现智能化制造,以实现“老树发新芽”。因此,新动能与传统动能的交汇融合,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经济实现持续增长。
新产品、新业态等新动能的成长,需要强大的市场需求作为支撑。在这方面,我们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中低收入阶层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在就学、医疗、住房等方面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消费能力难以提升。创造新产品、新业态的市场需求,必然要求通过调整初次分配关系,提高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总收入的比例;必然要求通过加大再分配力度,缩小收入差距,更快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正因为如此,“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为了改变这种不平衡的状况,国家正在出台各种政策,改变原来利益分配失衡的局面。而真正要使全体人民的收入分配水平普遍得到提高,有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增强经济发展的动能,做大蛋糕,使全社会的财富得到增加和积累,这样才能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新旧动能转换能够让我国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的转型升级,形成更加强劲的经济增长动能。
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及其所带来的影响,毫无疑问将重构产业格局和生产方式,将在社会经济领域带来一系列挑战,但更主要的是,将为发展创造一系列新的机遇,有助于形成发展新动能。我国目前在一系列新兴技术领域的突破和创新,使我国完全有机会、有能力实现“弯道超车”:神州系列飞船和天宫号太空工作站成功升空并定轨,使我国一跃而成为世界航天大国;高铁的大规模发展不仅快速提高我国铁路交通的速度,有效地解决了我国出行难的问题,而且作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典型代表,高铁制造业目前已经出口到世界103个国家和地区,有力地提升了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业,不仅有效提高了工业制造业的生产效率,而且提高了我国工业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的针对性,使我国的自动化生产和智能制造站在世界的前列;而我国的量子通讯和5G技术更是成为世界通信技术的领先者和标准制定者;等等。这一切都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增添了更强大的动力,同时也为我国在许多领域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可能。
正确认识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主体,是有效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一个重要理论认识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就很难对新旧动能转换的主体进行定位,也就难以有效组织新旧动能转换这项事关未来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工程。本文所指的“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主体”涉及两个主体:政府与市场,且无论是政府还是市场,都是高度概括的。以政府来说,政府是泛指一切国家政权机关,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以及一切公共机构。《美国百科全书》对政府是这样界定的:“政府一词适应管理团体和国家的机构及其活动。通常它指的是诸如英国或日本这些民族国家或其分支如省、市地方政府的组织机构及法定程序。就这一方面而言,政府对已经确认为某一民族国家中的成员的事物进行管理。由此可见,政府就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代理机构。”[5]相对应的,市场也是一种概括与抽象,市场是指商品和服务进行自由交换的场所和机制,它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换的各种经济关系。市场涵盖了一系列的行为主体,包括生产者、交易者、调控者等机构和个人。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和调节作用的主体,只能是政府与市场的对应关系,而不会直接研究政府与企业的对应关系。
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外部作用主体比较特殊,是由两个主体构成的。一个是由供需关系构成的市场,一个是拥有行政支配力量的政府。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这两个主体的作用方式、力量和方向不一样,特别是在作用方向上,有时一致,但更多时候不一致,甚至是相反的。如果只让一个主体发挥作用,就有可能导致力量失衡,偏离新旧动能转换的正常轨道,最后出现南辕北辙的后果,这是由政府和市场两个主体发挥作用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因此,要使新旧动能转换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让政府与市场两个主体协调而又均衡地发挥作用。
1.市场的作用。市场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平台,正是因为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消费者的消费不断升级换代,对市场持续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从而使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持续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的社会经济过程,也就给社会经济运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能。因此,市场这个主体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具有政府这个主体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高度重视市场这个主体的作用。
市场具有高度的指向明确性。市场对企业生产和产业发展的指向是很明确的,消费者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排斥什么是很明确的。当然,消费者是分档次、分层级的,而消费者的构成状况,只要深入市场,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判,都是可以得到准确的数据和信息的,这样就能给企业以明确的指引,提高市场营销活动的准确性,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资源的高效配置。
市场具有反应的即时性。新旧动能转换,需要新技术、新产业的支持,而在当今时代,高新技术不断涌现,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新的科学技术成就,一方面为人类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生活资料,另一方面也不断改变着人类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而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之间的频繁互动和深化融合的结果,都会在市场经济过程中得到即时的反应。例如,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所引起的市场反应,能够瞬间被企业接受和掌握,有效地指导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市场能量扩散具有广泛性。无论是新技术的出现,还是新产业的产生,都会使经济增长的能量遍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例如二维码的出现,最初只是为了改进和完善条形码的不足,使其承载的信息量更大、更充分,而现在二维码已经成为我国公民另一个身份证明,不仅加快了信息的交流速度,而且为电子商务、消费支付等各种社会生活领域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市场影响具有持续性。技术创新理论中,关于技术创新的深化,有一个理论叫“技术轨道理论”,认为一种重要的基础性的科学技术创新出现,会按着既定的轨道,持续发挥着影响,直至影响动能最终消失,就像一列火车在轨道上滑行,在外部没有给它阻力的情况下,会一直往前滑行,直至动能彻底消失。事实正是这样,当半导体技术出现之后,半导体进入了我们生活,直到集成电路取代它,而现在集成电子技术又成为电子技术产品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量子技术的出现,电子技术领域又会出现新的一轮创新和应用。
2.市场的不足。市场对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实现作用是多方面的,而且是积极有效的,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市场对新旧动能转换也会产生负面和消极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市场调节有盲目性。市场对社会经济运动的调节有时会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消费者在产品没有投入市场之前,很难准确地表达自己消费的意愿和特征,因此,作为商品的生产经营者,就有可能要通过不断地试错,才能真正把消费者的需求特征,通过自己的产品设计充分地表达出来。
市场产生垄断现象。谋求垄断利益是市场经营者和竞争者一种天然和本能的愿望和追求,因为垄断地位的取得,就可以使其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和定价权,从而攫取超额利润。而一些经营者一旦形成垄断地位,就会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想方设法通过其已经取得的规模经济地位和成本优势给其他进入者设置障碍,就会使消费者长期承受市场垄断者所制定的不合理的价格,这样就不利于对整个社会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容易出现马太效应。单纯依靠市场作为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主体,很容易在社会财富分配上出现马太效应,严重影响社会的公平。因为市场的经营者和投资者,对财富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谋划,不断增加自己的财富积累。而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是一个难得的市场机遇,但由于每个人的经济基础、对机会的把握能力、信息的拥有量差异等,造成了每个社会个体对市场机会的把握和利用是不一样的,其结果就可能是,一些人财富积累越来越多,而另一些人则可能每况愈下。
可能产生黑天鹅效应。市场的变化一般情况下是线性的和可预测的,但在现实的社会经济活动中经常会出现“黑天鹅现象”,也就是现实的经济运动会出现不可预知的变化。在新旧动能转换这种重大的社会事件中,不可预测的因素太多,因此,完全依靠市场这个主体,就有可能让新动能转换出现失控的状况。
1.政府的优势。为了有效弥补市场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的消极作用,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这个主体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要求步调一致,行动统一的国度里,政府的规划、指挥、指导和监督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涉及这样重大的经济问题,没有各级政府的部署与协调,让新旧动能转换通过市场成为一种自发的行为,就有可能由于各市场主体在盲目的试错过程中,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而由“有为的政府”[6]出面来组织这项宏大的社会经济变迁,就能够让新旧动能转换避免由于自发性而带来的盲目性和巨大的资源浪费。对于以政府为主体来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优势,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一是政府能够充分利用所掌握的智库资源,准确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是为了使我国经济能够实现持续、健康地增长,而新的增长动能是以科学技术创新为源头和支撑的,正如国务院《关于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意见》中所指出的:“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呈现多领域、跨学科、群体性突破新态势,正在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深入渗透。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诸多新产业、新业态蕴含巨大发展潜力,呈现技术更迭快、业态多元化、产业融合化、组织网络化、发展个性化、要素成果分享化等新特征,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新动能正在形成。”[7]因此,准确把握新的科学技术发展的领域、方向和趋势是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一个重要前提。而这项任务的完成,是任何一个独立的企业无法承担的。只有政府出面,调动各研究机构和情报部门,进行通力合作,才有可能筚路蓝缕,沙里淘金,充分准确而全面地了解和把握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更好地指导企业应对变化趋势,并把这些新生产要素变成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动能。
二是政府能够调动大量行政资源,保证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力量配置。新旧动能转换,绝对不会是由个别企业自发地去推动和承担的,政府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主体角色。这是因为政府还拥有大量的可以支配的行政资源,从而使新旧动能转换能够按政府的意愿,有条不紊地实施政府的规划意图。例如,山东省正努力打造成为全国首个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全省动员一切力量,全力以赴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现在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2017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0%,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45.0%,成为工业增长的主引擎。互联网与农业、制造、民生、政务等领域深度融合,传统行业高端化加快推进,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等产业快速成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的10.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5%。[8]随着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步伐的加快,市场关系将进一步得到改善,优势产能得到释放,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市场主体发展信心明显增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亮点纷呈,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三是政府可以随时矫正新旧动能转换的行动轨迹。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就意味着必须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动能,同时,一些落后的过剩产能通过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出清,也必然会使一部分企业员工面临失业待安置的问题。这些问题依靠企业自身是不可能解决的,必须依靠政府动用财政资源来兜底。
2.政府的缺陷。在充分肯定政府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中主导作用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完全由政府大包大揽新旧动能转换的所有事务,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和弊病,因为政府也有其自身的局限。
一方面,政府推动新旧动能转换,面临体制机制的约束。新旧动能转换,必然要求体制机制也要转换,正如经济学者黄少安所说的:“现在和未来一段时间,改革即体制创新,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最大、最根本的动力,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完成,更没有完善。我们的一些观念还需要更新。我们的技术进步等众多方面,还需要体制创新来保证。”[9]而事实上,一些政府部门由于传统的体制机制的惯性,仍然以计划经济的思想方式和调节手段,指导新旧动能转换。
另一方面,政府在实施产业政策时,难以避免自身的失灵。一些政策决策者和政策制定者由于受既有思想观念的束缚,对新旧动能转换的内涵认识不到位,不能高屋建瓴地制定引导新动能充分释放的相关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使政策的出台滞后于产业发展的趋势与需要,拖宕了产业的转型升级。从一些特定省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实践来看,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各地产业发展规划存在较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这样就难免出现重复投资,最终在一些产业领域又造成产能过剩的问题。二是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缺乏市场经济的意识。在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研究情况下,高调确定产业发展规模,这样就很有可能会留下隐患。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市场需求,一个产业的发展,首先要搞清楚,这个产业所面对的市场的未来前景和容量,本地的产业在整个市场中能够占有多大的市场份额,生产的产品是否有足够的竞争力?这些问题不搞清楚,盲目地确定产业规模,会给大规模投资带来极大的风险,难以形成持续的竞争能力。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试图毕其功于一役。有些地区为了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完成省一级政府的工作部署,在没有充分进行论证的情况下,只是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再考虑现有的产业发展现实,急忙提出本地区的产业规划,能否实施,是否会形成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竞争力,并没有足够的支撑依据。
因此,政府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尚需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头雁效应”。政府推动新旧动能转换,需要依靠各级政府官员去落实。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是革故鼎新、改革创新的过程,也是展示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能力、担当和定力的过程。当前,一些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对新旧动能转换认识不清、理解不透,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仍与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步调不一致。因此,需要领导干部摆脱思维惯性、行为惯性和路径依赖。
认真审视当前各地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各级政府在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市场主体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作用发挥不充分,参与热情不是很高,形成一种“头热脚凉”的现象;同时,有些市一级政府所制定的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规划,往往是为了赶任务而在短期内完成的“急就章”,并没有真正深入市场去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市场的需求,自然也就会影响企业贯彻落实的积极性。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认为主要还是没有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因此,要真正能够高效地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就必须让政府与市场一起发挥作用,让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有机结合[10],相互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用市场主体的灵活性、准确性弥补政府主体的刚性、滞后性,同时又可以利用政府主体的全局性、长远安排弥补市场主体的短视和唯利是图。为了更好地促进新旧动能的转换,我们提出以下一些政策建议。
新旧动能转换,从实际结果来看,是要培育新的经济发展的动能,而从深层次的制约因素来看,还是要从根本上转变干部和群众一系列根深蒂固的观念,包括为政观念、政绩观念、发展观念和消费观念。首先,作为干部的为政观念来说,以往有些干部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务虚不务实,为发展而发展,没有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应该有的实际利益,而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就必须使群众能够充分体会转换所带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用快速增长的购买力,为经济增长增添充分的拉动作用力。其次,干部要改变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应的政绩观念,新旧动能转换是一个过程,短时间难以见成效,必须树立“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须有我”的精神境界,做扎实打基础、利长远、惠子孙的事。再次,就发展观念来说,要改变唯GDP论英雄、粗放的增长方式,强化发展的质量效益意识,通过改革创新,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最后,广大人民群众,应该树立崭新的消费观念,追求生活的高质量,自觉杜绝消费粗制滥造的低质量商品,使社会经济发展能够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平衡,从而促进新旧动能实现顺利转换。
新旧动能转换,不能只是由政府依靠行政力量去推动,同时还要由市场的需求加以引领,因此,必须理顺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实现政府与市场的优势互补。一方面,要根据新旧动能转换的需要,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政府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应该是一个规划者、引导者、推动者和规则制定者,而不是具体的执行者。政府应该在产业发展引导、经济政策制定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要构建有限政府,合理界定政府经济管理的边界。所谓有限政府,是指政府的规模和职能都是有限的。主要表现是:只要市场主体的运行是良性的、平稳的,政府就不要主动干预,把行政干预置于市场的约束之下,确保行政干预不至于导致相关价格的过度扭曲;把行政干预置于规范的制度约束之下,而不受个别行政官员的好恶和判断所左右。因此,要结合“放管服”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把属于市场的权力和利益还给市场,消除政府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使政府真正能够着眼于大局和长远的谋划,使市场的各行为主体行有方向,干有目标。
如前所述,新旧动能转换,应该在政府的规划和部署下有序展开,避免各个地区自发推进带来的盲目性。规划的编制,必须充分体现科学务实的精神,为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精准把脉,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举措,充分发挥规划职能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抓住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寻找机会,发现目标,高起点、高标准地进行战略规划,从而使我们所确定的产业发展规划能够以全球视野进行谋划;二是要加强顶层设计,组建综合规划部门,对各地区所制定的规划进行认真梳理,广泛论证,避免重复投资,产业重叠,力求各地区发挥特色和优势,实现扬长避短,错位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合力,而不是在内部相互抵消。
要使新旧动能转换在市场这个平台上迸发出推动社会经济前进的力量,必须改善政府的管理功能,提高管理效率。这就要求政府建立科学的管理程序,并体现科学原则。具体包括:(1)审批就近原则。即下放审批权,减少审批层次,杜绝公文旅行;(2)快速经济原则。为提高办事效率,寻找最快捷有效的方法和路径,能够面对面解决的问题,就不通过“二传手”解决,能够通过互联网络解决的问题,就不要让群众跑腿。(3)落实责任原则。要保证“两份清单”能够落实到位,建立科学的责任制度,使政府部门的相关人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增强其责任心和使命感。
从目前新旧动能转换的实际工作情况来看,体制僵化、机制不活,已经成为阻碍新旧动能转换的掣肘。政府行为失范、市场调控不灵,使得这项事关经济发展大局的重要战略部署大打折扣。因此,加快体制机制的改革已经成为能否顺利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一个重要枢纽。要开展创新的体制机制改革试点,构建对各地政府开展体制机制创新的奖励与容错机制,鼓励广大干部锐意进取、大胆创新、自我加压,加强对新经济发展知识与实践方面的学习与思考,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与支撑;同时,鼓励企业与社会力量参与到体制机制创新的活动中来,让新的体制机制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催生机制,从而为新动能的产生提供有利的制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