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梦蝶
(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农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农业现代化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础。1949年以后,我国历届领导人都致力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建设。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经济结构和发展环境的变化使农业发展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制约着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进而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1.1 农产品供需错位 总体来看,我国农业的生产能力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基本上可以满足国人对农产品的基础需求。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人们的消费结构不断转变,对农产品的需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我国现今的农产品供给结构明显不能满足升级后的消费结构,迫切需要转变现有的供给和产业结构。
1.2 农业资源过度开发 一直以来,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自身资源环境的限制,可以说是人多地少水缺,而户均耕地面积属于世界最低国家之一。此外,农业资源的粗放利用,使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对农业资源的长期透支、过度开发,使资源枯竭速度加快,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农地安全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新发展理念之一的绿色发展理念,我国迫切需要推动农业的绿色发展。
1.3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弱 在坚持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导下,我国农业的开放程度也会进一步提高。现今我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已经发生了转变,与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以及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均不占优势。此外,国家政策导向与现实脱节,对我国粮食的进出口状况以及粮食市场造成了巨大地冲击。
1.4 农业接班人短缺 总体来看,农产品价格偏低,农民增收形势不容乐观。农民增收动力的不足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并且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速度也在加快。此外,目前我国的农民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并且从事农业生产的高素质人才也极度缺乏。
面对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为使我国农业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补上农业现代化的短板,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宏观的政策方向,也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提供了机遇,其核心是调整农业供给侧结构[1]。
2.1 加快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 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需要优化生产格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使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第一,强化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绿色化。第三,推进农业生产过程标准化。
2.2 建立新型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 建立新型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必须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是深化农业改革的重要路径。第一,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第二,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此,我国可以建设一批农村三产融合先导区和示范基地。
2.3 以科技创新助推农业现代化 农业科技是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现代化农业建设离不开科技支撑。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科技进步,习近平提出的“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思想,集中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哲学逻辑。
2.4 积极培养高素质农业接班人 农民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力量,农业科技专业人才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组织大批科技人员进入农业主战场。要挤出资金,大力轮训农村的实用技术队伍,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技骨干,造就一代新农民”[2]。
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就要解决农业发展动力的问题,这就需要加快构建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体系。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还要以解决好种什么为导向,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立新型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此外,建设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支撑,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另外,必须积极培养高素质农业接班人,只有加快构建一支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队伍,才能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虽然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依然是“道阻且长”,但在党和各级领导干部的带领下,在全体劳动人民的努力下,实现农业现代化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