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平,肖先彬
(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指出,“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与核心,是一个常论常需、常论常新的课题。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思想之基,提供力量之源。井冈山斗争开辟了井冈山道路,培育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1]井冈山精神作为一种红色历史文化,是跨越时空,感悟历史的文化载体,为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确立了正确的价值取向,提供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井冈山精神是一种具有真理性、先进性的教育内容,运用井冈山精神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是一种具有透彻性、有效性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井冈山红色资源的教育作用,实现理想信念教育的超越性与现实性的统一,目的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增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命力、吸引力、震撼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
理想信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不会自发形成,必须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灌输教育。列宁在《怎么办?》中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 ”[2](P76)这便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灌输论。因此,我们要自觉反对自发论,创新红色文化教育成果,优化理论灌输手段,提高理论灌输水平,不断推进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发展。
首先,要处理好井冈山红色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对井冈山原生性红色资源进行再生性开发,使之转化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时,要注重红色资源的原生态保护。做到既把握历史性,又展现时代性;既体现客观性,又富有创见性;既蕴涵深刻教育意义,又具有强大生命力、感召力。把单纯的红色资源保护和整理,拓展为红色资源保护、整合、提炼和创新为一体的开发思路。对井冈山红色资源进行有效保护,科学开发,有效转化,为创新和丰富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成果提供活水之源。井冈山拥有迄今保存完好的革命旧址遗迹100多处,被誉为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永新县拥有以三湾改编、龙源口战斗遗址为代表的红色资源;遂川县拥有以遂川县工农兵政府、草林红色圩场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等。以井冈山为中心,有效整合周边区域红色资源,不断扩展辐射半径,用红线把这些宝贵的红色资源以点带面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强大磁场,充分发挥其凝聚作用、辐射效应,打造大井冈红色文化教育圈。
其次,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以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和形式再现井冈山红色资源在革命历史、革命传统、革命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对井冈山红色资源进行动态开发、立体开发,使静态化、陈列式的红色文化资源动态化、立体化、开放化,形成立体网络式、动态开放式的教育成果。突破传统的“平板式”、“冷色调”的宣讲方式,运用声光电高科技,激活红色资源,通过立体式、场景式、动态式实景演出、舞台演出等鲜活形式,通过集艺术性、观赏性、教育性为一体的精彩文艺表演,使革命故事“动”起来,让英模人物“活”起来,为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优质教育教学素材。比如,井冈山新城区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井冈山大学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都以场景式、动态式、剧情式的表演方式让革命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国情教育等灵活鲜活,展示出了教育的亲和力和生命力,彰显了教育的时代性和特色性。
再次,提炼井冈山红色文化资源,推出系列理论教育成果。把井冈山红色文化资源渗透到引导大学生认识当今国际国内发展大势,贯彻党中央大政方针政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之中,让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课堂更具历史厚重感,更具教育生命力。对井冈山红色资源进行联合开发,整合文化宣传部门、高等院校、社科研究部门、学术团体乃至企业等相关力量,推出系列经典红色文化教育成果,把井冈山精神融入到“两课”教育教学、军事国防理论教育教学、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等相关课程中,用先进的理论武装人。比如,由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和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联合编写的 《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省教工委、教育厅组织开发的《红色江西: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井冈山大学编写的《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等系列红色经典教材,为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丰富理论资源。
高尔基说,“赏心悦目的情景,可以使人心旷神怡,奋发图强的气氛可以促人奋进”。情景场面引发情感体验,激发情感动力。情景场面是外生刺激条件,情感动力是内生意志状态,两者通过情感体验来联接、激发和强化。相对于应景教育而言,情景教育突破了其客体性、被动性,体现了教育的主体性、创造性和目的性。情景教育对认知和情感具有优化、调节和纽带作用,可以强化受教者的主体认知态度,合理协调情感因素与教育因素的内在本质联系。有效的教育情景的创设是情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情景教育的推进又为优化教育情景创造条件,这使教育教学过程做到 “见物又见人,入情又入景”。利用井冈山红色资源,创设有效教育教学情景,深入开展情景体验教学,是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手段。
理想信念教育的本质具有理想性、超越性和终极性,而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则要求具有现实性、即时性和体验性。这就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善于开发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预设情景,还要求受教者积极参与创设新情景,以 “剧情创作者”身份融入、体验和感受教育情景的生命力、震撼力和教育力。“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井冈山斗争烽火岁月中激烈、感人、震撼的战斗情景已转化成历史遗址遗迹、革命文物展现在世人面前。通过还原特定的历史场景,再现“剧情”中特定的历史事件、历史细节、历史人物,唤醒、模拟这种“集体记忆”,并通过场景转换、身份置换,使大学生在特设的教育情景中精神得到洗礼、思想得到锤炼。比如,可以把大学生装扮成当年给红军送紧急情报的情报员形象,让他们爬山涉水,闯过“敌人”重重关卡,在限定时间内把情报安全送到接线人手里。这不仅考验他们的身体素质,还考验他们的思想素质。此外,我们可以利用黄洋界“朱毛红军挑粮小道”教学点,制作红军服装、扁担、箩筐、米袋等教具,让大学生沿着当年毛泽东、朱德和红军战士的足迹,走进历史的深处,身临其境地感悟“朱德的扁担”的故事,体悟革命先辈为理想信念而艰苦奋斗的精神,培养当代大学生战胜艰难困苦的坚强意志和坚定信念,达到一次情景教学课就是一次精神洗礼的效果。
动人心者莫先乎情。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行为给学生带来真实感,在他心灵里留下愉快、兴奋、精神充沛的情感时,知识才能变成信念”。情景体验教学把深刻的理论教学“浅出”,把静态化的历史素材“活化”,充分将“情、理、史”结合起来,使受教者的思想得到洗礼,情感得到升华,信念得到固化,意志得到强化。这种教学方式对当代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一种示范力,能形成强大的感染场,为受教者崇高理想信念的形成提供强大的驱动力、感染力和催化力。比如,利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大井毛泽东故居、小井红军医院、黄洋界、龙江书院、会师纪念馆、茅坪八角楼等丰富的革命遗址遗迹、旧址旧居现场教学点,组织大学生进行瞻仰凭吊、哀悼纪念、参观学习,聆听党史专家对革命领袖、烈士的楷模风范、英雄事迹、崇高品行以及革命斗争历程、细节的解读点评;组织大学生参加敬献花圈、白花,利用“七一”、“八一”等特殊节日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组织大学生在曾志红军墓前聆听她“生命熄灭的交待”,这种现场体验情真意切,这种心灵洗礼刻骨铭心。为先烈们深情演唱《映山红》,与烈士袁文才、王佐后人面对面座谈,听“八十不言老、为铸井冈魂”的井冈精神第一宣传员毛秉华老人、“勤守一段景区路、唱响红歌颂井冈”的井冈百灵满江凤大姐讲述故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每一个名字、每一段事迹无不让人心怀感激、肃然起敬,涤荡灵魂。
在传统的教育主客体截然二分的背景下,人的主体性受到严重压抑,教学变成了被动式、机械化、程序化的“输入”与“输出”过程,成了把受教者当作“容器”进行单向灌注的过程。互动研讨式教学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要求我们充分尊重施教者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受教者的主体作用,赋予教学过程以主体性、主动性,凸显教学过程民主性、平等性,实现教育教学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井冈山斗争时期,我们党开创了民主新风,发扬经济民主、政治民主和军事民主,宣传了真理,扩大了影响,争取了群众,团结了同志,使革命队伍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坚定了跟共产党走、为理想而献身的信念,坚定了对苏维埃政府的信任。“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还能维持不敝,除了党的作用外,就是依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3](P66)井冈山斗争时期开创的民主平等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对于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依然具有借鉴意义,它体现了教育的平等性和发展性,教学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目标的多维性和全面性。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种塑造教育、养成教育,要使教育取得实效性,同样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发挥井冈山红色资源的凝聚力量、引导作用,同样要体现受教者的主体性,发挥受教者的主动性,做到教学相长,不断促进大学生理想信念诸要素(知、情、信、意、行)的协调发展,并使之形成“合金”与“合力”,推动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合理内化和科学外化。
发挥井冈山精神在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功用,要继承和发扬这种民主之风,深入开展互动研讨教学,大胆打破传统的“我讲你听、我打你通、我说你做”的“灌注式”、“单向式”教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平等对话、开放自主的教学原则,把施教者的主导性和受教者的主体性结合起来,营造一种平等和谐、良性互动的施教、评教、受教氛围。比如,在利用井冈山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专题教学中,组织开展学员评教活动,通过师生互动、平等对话、互评互促,丰富教学方式,巩固教学成效。邀请红军后代做嘉宾,使教员、嘉宾、学员构建一种“三位一体”的互动研讨教学模式,通过传、带、帮等方式促进大学生思想成长成熟。通过红军后代、烈士后代的现身说法,使大学生思想受震动、受鞭策,激励他们向先烈看齐,坚定理想信念。组织大学生围绕理想信念进行主题演讲和辩论,激荡思想、讲清道理、坚定真理。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4](P55)毛泽东同志也指出:“判断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3](P284)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决定论。理想信念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人的思想。思想问题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现实根源,而社会实践是解决思想问题的金钥匙。社会实践不仅丰富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也是实现理想信念教育目标的有效方式。理想信念教育不能简单粗暴地依靠“天国式”的圣化教育,而必须实现从“天国”(极左状态)到“人间”(现实状态)的转变,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知与行相统一的教育教学方法,遵循理想信念诸要素内化和外化规律。正所谓“知之维艰,行之更难”,因此,“行”在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具有关键作用。
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一个基本原理,也是对青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一个成功经验。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命力在实践,重点在实践,难点也在实践。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让过去照亮现在,让历史启迪未来。发挥井冈山精神在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历史传承、教育启迪作用,把革命历史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理论教学同实践锻炼结合起来,使内化理想信念同外化实践行动统一起来,做到知行一致,使理想信念教育教学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和教育转化的客观规律。比如,让大学生做一顿、吃一顿红米饭、南瓜汤、野菜,使他们珍惜当前幸福生活,多为社会创造价值。组织大学生重走红军路,在山水间艰难跋涉中体悟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增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组织大学生开展走访革命家庭,聆听、收集红色革命故事等活动,让感人的革命英雄人物、英雄事迹,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使大学生受到革命气概、革命气节、革命精神的激励和鼓舞。在井冈山开展社会调查,组织大学生夜宿农家,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真正体会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真正做到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学习,让大学生切身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体会改革开放给乡村带来的深刻巨变,感受党的扶贫攻坚政策给老区人民带来的切身利益和福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教育教学活动,使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坚定跟党走的决心。“一次井冈行,一生井冈情”,通过这些独具井冈特色和人文魅力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发扬革命传统,弘扬革命品格,践行革命道德,树立崇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在社会化、信息化、网络化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避免受到多元文化影响。《意见》指出,“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校园文化是大学生价值观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展示,它具有对外的开放性、交互性,对内的生成性、教育性,具有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的功能。以先进文化教化人,净化高校育人环境,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为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井冈山精神蕴涵的红色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观,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并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色。井冈山遗存的革命遗址遗迹、革命文物、传颂的革命事迹、高扬的革命精神,都以无可辩驳的史实展示着中国共产党人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道德境界和价值追求。以井冈山红色文化为载体,发挥其引领思潮、凝心聚力的作用,不断净化高校育人环境,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大力推进校园红网建设,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制高点。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重要一点就是要掌握网络上的社情民意。红网建设为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鲜活的形式,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安装了一道坚固的 “防火墙”,装配了一款先进的“杀毒软件”。用井冈山红色资源充实红网建设,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用深刻的革命真理、翔实的革命史料、生动的革命故事、动人的红色歌曲等赋予红网建设生命力、吸引力、感召力和震撼力。让红网“实”起来。通过开辟井冈山革命史教育、革命摇篮宣传等栏目,邀请党史专家学者、革命先烈后代做客红网,通过录制节目、网络对话、开设红色论坛、红色微博、红色微信公众号等方式,使理想信念教育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让红网“联”起来。发挥互联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优势,搭建高校红色资源共享平台,形成红色资源网络联合开发、共建共享的大格局。让红网“火”起来。网络教育力的发挥,关注度、点击率很重要。红网建设要克服页面更新慢、内容单调、形式单一等缺点,结合当代青年思想发展特点和正当志趣爱好,集中他们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运用红色资源元素,开发具有教育意义的动漫、智趣游戏、微红色影视作品等,加大红网宣传力度,扩大受众面,充分发挥网络的隐性化教育功能,不断赋予红色文化教育以时代特色。
利用井冈山红色文化素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文化载体和活动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基本载体。文化承载的是思想内涵,活动承载的是行为方式。教育活动需要一定文化内涵的支撑,传承文化需要用活动方式来表现。井冈山精神蕴涵的红色经典文化,可以通过红色故事、红色歌谣、红色文学作品等形式表现出来。用这些富有时代性、民族性,饱含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本色的经典红色文化丰富大学生活动,充实校园文化,具有陶冶情操、审美体验和思想引导作用。比如,井冈山大学成功举办两届校园“映山红文化艺术节”,开展游园赏花、科普讲座、文化创意设计比赛、摄影绘画比赛、红色经典诵读比赛和征文比赛等各类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创建美丽校园环境,为健康校园文化建设传递正能量,为弘扬井冈山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营造浓郁氛围。组织大学生开展“唱响经典红歌,弘扬井冈精神”的红歌赛、“树时代新风,做革命传人”的红诗赛、“弘扬井冈山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征文赛,等等。通过系列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使大学生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审美情操得到陶冶,理想信念得到巩固。
自然生态环境不仅是人类活动赖以推进的基本条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直接影响着人的各种素质的形成和拓展。[5](P121)自然生态环境构成了人类社会生活的硬环境、硬条件,还可以有效转化成教育教学活动的软环境、软条件,对受教者理想信念的形成和巩固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养成作用,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点滴入土”的教育效果。发挥自然生态环境的育人功能,实现生态审美需要,更体现生态教育价值。
井冈山红的是历史,绿的是山林,红绿交相辉映。五百里井冈,风光无限。黄洋界上“千峰翠绿一片海,万斛山泉汇江河”;七千公顷原始次森林“绿波浩淼叠层浪,万顷浓墨印井冈”;五指峰“云缭绕、雾缭绕、山重重、险重重”……。这些丰厚的自然生态资源迸发出强烈的生命力和生动的教育力,让大学生在体验自然造化的生态美的过程中实现生态体验与生态教育的统一,实现 “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与“和实生物”的自然精神的统一。比如,组织大学生到井冈山开展红色采风、红色旅游等活动,构建一种动态化、生活化、社会化的隐性教育环境,它“不自见,自明;不自显,自彰。”这就把主渠道教育同多样化教育结合起来,显性教育同隐性教育结合起来,社会教育同自教自律结合起来。通过红色之旅愉悦心情、寓教于乐,让大学生走进这座大山深处,在领略这座历史文化名山、自然生态名山秀丽风景的同时,受到红色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使自然生态环境有效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体现以景育人,实现以文化人。井冈山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蕴涵的审美功能、体验功能和教育功能,为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设一种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