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恒
与其他类型景观相比,人工湿地景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中包含美学、社会学等理论与理念,在观赏价值上呈现出一定的特质,是广大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人们在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环境中休闲娱乐,可以陶冶情操,利于身心健康。同时,这一类型的人文景观对于生态环境及水环境的改善都具有积极作用,在城市建设中有效融入人工湿地景观可以满足人们对自然的向往,与全面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旨一脉相承、相得益彰[1]。简言之,人工湿地景观就是为了有效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满足城市居民走进自然、亲近自然的价值诉求,顺应科学发展观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要求,整合美学、建筑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通过有效的设计、精细的施工而建设起来的一种人文景观。
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人们在诸多城市都可以见到已经完成或者正在建设的人工湿地景观,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北部的北湖湿地公园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虽然我国近年来人工湿地景观的建设取得了卓著成绩,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设计理念等方面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在设计过程中过分关注景观的观赏价值,对于景观的社会价值及生态价值关注程度不够。第二,在建设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人工湿地景观与当地生态系统的整合与融合,使人工湿地景观在当地的生态系统中无法全面发挥调节功能。
人工湿地景观的建设需要具备几个基本要素,即湿地的植被、湿地水文、湿地土壤。基于此,在选择建设地址的过程中一定要满足这三个基本要素,如果所选择的地址不能同时满足这三个基本要素,那么就应利用现代化技术对目标地址进行有效改造。
在实施形态设计的过程中应更多地集中精力去考虑景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相处,避免设计出来的形态对原本的生态系统造成影响,在设计中应尽量保留原始的生态环境[2]。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还应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审美诉求,应有效结合美学、设计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力求达到美学与生态环境的相得益彰。
人工湿地景观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净化水环境,而其中所包含的植被就是使这一功能得以发挥的重要载体,所以,设计时应实现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尽量选择当地的植物种类,有效保证植被的存活率,进而使景观在整体上发挥出净化水资源的功能。与此同时,在不同的地理区域中建设人工湿地景观,在植被上应体现出区域的特征,如在靠近水源的区域建设,就应选择耐水性能比较强的植物类型。同时,还应使植物呈现出层次分明、搭配协调、错落有致的特点。
人工湿地景观在设计过程中主要遵循的原则是要达到生态和谐、环境雅致、以水为基础的设计目标。基于此,在设计过程中应集中考虑湿地系统中的动物、植物所栖息以及生长的环境,在设计中充分遵循动植物生长的规律及要求。例如,可以在狭长的过渡区域种植树木,为鸟类动物提供舒适的栖息环境。
人工湿地景观是一种既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又有利于城市居民观光休闲的人文自然景观,在生态理念的支持下,设计这一景观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自然、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其能切实发挥多方面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