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桃红
乡村在《辞海》中的定义为主要从事农业、人口分布较城镇分散的地方。综合而言,乡村有着人口密度低、流动人口少、聚居规模小、生产力水平低及经济不发达,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基础,居民生活方式及景观上与城市有明显差别等特点,因此乡村亦泛指农村。
在我国5 000年的农耕社会文明中,乡村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11年,全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说,“中华民族最深的根不在城市,在农村”[1]。然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的主导地位逐渐被工业所取代,农村成为不被人问津的对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从此,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开始得到重视。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三农”问题定性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3]。
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乡村亟待振兴。然而,目前我国乡村建设滞后,面临一系列困难。
乡村建筑的选址、风格、装饰都是农民随心所欲决定的,缺少系统规划,乡村虽然质朴,却缺少美感。尽管乡村没有发展重工业,环境遭到的破坏程度远比城市低很多,但仍存在脏乱差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垃圾随处可见。不管是日常的果皮纸屑,还是难以降解的塑料袋等白色污染,在乡村的各个角落都可以看见。其次,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垃圾未经处理就被随意排放入河流,导致河水变黑,河边还残留着一些未被冲走的物理性污染物。出现脏乱差的主要原因是农民的环保意识不强,疏于管理,没有设置垃圾桶和垃圾站,果皮纸屑、塑料袋随手乱扔。
乡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农民多为自给自足,农产品以商品形式流动的极少。农民靠农业不能致富,导致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少,发展后劲明显不足。究其原因,有如下5个方面。一是劳动力流失。绝大部分年轻人选择到城市发展,留守乡村的多是老人、小孩,于是乡村有大片的土地荒废无人耕种。二是土地贫瘠。随着科技的进度,农民逐渐用化肥代替了农家肥,年复一年地使用化肥破坏了土壤的原有结构,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导致土地板结、肥力下降。三是农副产品价格低廉。市场上的农产品种类繁多、物美价廉,无法调动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四是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价格下跌的同时,种地必备的种子、化肥、农药却在上涨。五是生产技术落后。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依旧是采用传统的低效率做法,鲜少采用先进技术,导致农产品产量低、成色不高。
一般乡村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离城市比较远,交通不便利,阻碍了乡村与城市的沟通和交流。乡村与外界接触少,信息比较闭塞,先进技术传播速度慢,延缓了乡村前进的脚步。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交流受阻,不利于提高乡村市场的开放度与活跃度。农民本就习惯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接收不到外界的刺激与吸引,也就不曾想过要改变现状,于是一直维持着自然经济状态,生产效率不高。农民自给自足,手中的货币极少,可以解决温饱问题,但远算不上富裕,离小康生活仍有较大差距。
乡村是否得到振兴,最明显的变化应该是乡村的面貌有所改观。外观的改变包括生态和文化2个层次。
3.1.1 生态振兴是基础。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营造人人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最大限度地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加强对养殖业排污行为进行规范与整治,杜绝乡村脏乱差情况的出现,让乡村得到有效治理。
3.1.2 文化振兴是关键。要挖掘当地的文化历史,深化乡村内涵建设,有意识地塑造乡村的整体形象,设置休闲锻炼区、垃圾站等功能区,完善路灯、垃圾桶等基础设施,邀请环境艺术设计、建筑室内设计、建筑设计等专业人士对村舍建筑选址、建筑风格甚至是室内外装饰进行系统规划与设计,村落的核心地带修建一个标志性的人文广场,辅以凉亭、池塘、绿树、红花进行点缀,让乡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家园,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一个令城镇居民流连忘返的游乐园。
3.2.1 产业振兴是根本。乡村要振兴,归根结底还是要把乡村赖以生存的农业做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说明,当今社会人民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物质追求,已经完成了由“吃饱”向“吃好”的转变,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的提高。单纯的花生、玉米等农产品随处可以买到,并不能满足人们的高标准需要。想要让乡村的农业找到出路,必须迎合当下人民的高品味,积极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副产品的质量和档次,走质量兴农之路,大力发展绿色、高效、生态农业。有市场前景的是有较高附加值的纯天然农副产品,如物理压榨纯茶油、纯菜籽油等。因此,要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产品,利用精准扶贫的途径,联系高校开办农业知识普及班,为农民普及农作物种植相关的基本知识,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土质、地形等条件,或优化原有品种的耕作,或推广新作物的种植,联系高职院校和研究机构开展技能培训班,提升农民的种植和加工技术,引进新思想、新技术、新机器,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副产品商品化、产业化进程。
3.2.2 人才振兴是支撑。在乡村农业发展趋势逐渐明朗后,乡村要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想方设法吸引和留住年轻劳动力,同时要积极引进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组织振兴是保障。乡村振兴是一项关系民生的大事,不是靠某个人的力量能完成的,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来运筹帷幄、组织实施,这个组织就是当地政府。乡村的地理位置偏远是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但当地政府可以积极争取改变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局面。一方面建好现实世界的高速公路,打开乡村与外界联系的大门,缩短乡村与城市的“距离”,节省城乡往来时间,保障乡村与城市的密切联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让农民的农副产品可以便捷地销往临近的城市。另一方面建好虚拟世界的“高速公路”,深化落实“宽带乡村”战略,推动宽带进乡入村,完善乡村网络信息化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动农村地区宽带发展与普及,加宽乡村与外界联系的渠道,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推广乡村电子商务平台,提升农民网络技术应用能力,拓展乡村业务范围,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让农民的农副产品远销全国各地,甚至是国境以外。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高速公路,都可以加强乡村与外界的联系,都是为了让农民富裕起来。
乡村振兴是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战略部署,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这不仅是一场经济体制的革新,而且是一次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政治体制的振兴。乡村振兴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重重困难,面对这些问题,乡村要外塑形象、内练“真功”、加强交流,让乡村美起来,让农业强起来,让农民富起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