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资》记者李昕宇
“不忘初心,不忘肥料内涵,安全、科学、合理使用肥料,保障农业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测试中心主任、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常务副主任汪洪在“守护土壤安全,拒绝肥料染色”大型公益活动接力仪式暨2018中国土壤安全与生态用肥论坛上表示。汪洪长期关注肥料染色问题,并就土壤质量与土壤污染、肥料使用管理、肥料染色及状况等进行深入分析探讨。
“保持和提高土壤质量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基础。”汪洪表示,土壤具有无机质、有机质的循环利用、生物栖息地、部分生物巢穴的地基、水分供应和涵养及净化、必需营养成分提供、支持某些生物(如植物)生长等六大功能,这六大功能成为了人类和地球上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土壤的质量问题至关重要。据他介绍,1992年在美国召开土壤质量会议认为土壤质量包括生产力、环境质量、动物健康等三个方面。因此,土壤质量定义为土壤在生态系统的范围内,维持生物的生产力、保护环境质量以及促进动植物健康的能力。
作为农业绿色发展基础的土壤,目前面临着严重的“变质”问题,土壤侵蚀、土壤养分不平衡、土壤中碳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壤酸化、土壤盐渍化、土壤板结、土壤污染等多种威胁制约着土壤质量的发挥和土壤安全的保障。除自然因素外,土壤污染是导致多重土壤问题的主要原因。汪洪表示,与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不同,土壤污染不易被人体直接感受到,需要通过仪器设备的检测才可以感知,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累积性、成因复杂等特点,也因此易于被公众所忽视。
随着土壤问题的不断显现,保护土壤安全成为农业领域及社会的共识。从2016年出台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到今年8月31日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相关法规政策不断出台,以推动土壤污染的防治,为行业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也为肥料产品的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作为农业投入品,肥料的施用数量和方式都在影响着土壤的质量。汪洪表示,肥料施用安全是土壤质量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证,肥料合理施用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环节,而肥料的不合理使用则会导致农学安全风险、生态环境风险、农产品污染风险、动物和人体健康风险等多方面问题。因此,肥料产品需要进行登记管理。
汪洪表示,肥料使用管理有“四个目标”,即农学效益-作物产量和品质;经济学效益-经济利润;生态环境效益-农业生产持续;社会效益-人体健康与农产品安全。因此,安全、高效、经济是现行的《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的关键词,登记管理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畜安全、促进农业生产。同时,汪洪建议,应对肥料登记中的备案信息进行有效合理的利用,保障肥料使用者的知情权,推动构建起肥料产品的质量追溯及信用管理体系。
肥料的“本色”是什么,汪洪也对《肥料登记管理办法》中给出的答案进行了解读。根据《办法》中定义,肥料是指用于提供、保持或改善植物营养和土壤物理、化学性能以及生物活性,能提高农产品产量,或改善农产品品质,或增强植物抗逆性的有机、无机、微生物及其混合物料。汪洪表示,《办法》为肥料作出了明确的定义,无益于甚至有害于农作物、农产品和土壤的肥料便是失去了“本色”所在。
对于肥料的染色问题,汪洪表示,“本色”就是肥料的“内涵”,肥料的无效人为染色,仅美化了肥料的外观,并没有带来和增加养分,不会改善肥料施用效果,反而增加了产品成本,同时还为肥料造假埋下了隐患。他表示,目前肥料染色问题的解决还需要不断行动,对市场上的肥料染色剂种类、使用量等进行统计,评估肥料染色对土壤、农产品的影响,推动肥料染色剂在产品包装上的标注。
会上,汪洪还给肥料染色“算了账”:一亩地20cm耕层土壤质量一般为150,000 kg;肥料染色按1吨肥料加入染色剂按照0.5-3kg计算;一亩地一次施肥50kg,染料用量假设按照一次0.025-0.15kg计算,相当于一次带入耕层土壤中染料浓度为0.15-1mg/K。对于“算账结果”,汪洪表示,计算结果相对较低,但需要考虑长期累积效应,而染色剂用量过高或危害性较强都需要特别考虑。
针对肥料染色问题的解决,汪洪表示,要企业拒绝染色:一是要合理引导,引导改变消费习惯的“爱美心”;二是增加染色成本,肥料染色成本增加少是染色现象普遍的原因之一;三是加强试验研究,形成染色剂危害的具体数据,开展安全性评估,并以此完善肥料相关标准。“拒绝肥料染色”任重道远,需要行业内机构部门、专家学者、媒体、负责任企业等长期的共同努力,探究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保障土壤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