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波
(益阳市南县农业局,湖南 益阳 413200)
农药能够有效防治农业生产中的有害生物,合理使用农药,可以有效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但农药在实际使用中存在较大不可控因素,如果存在不合理使用农药的行为,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农业发展。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究农药的危害性,并在农业生产中积极推广各种绿色植保技术,构建科学的化学防治体系,加强对植物保护系统调控,充分推进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
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喷洒农药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和威胁。空气和水源是农药扩散的重要载体,而空气与水源又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长此以往势必会严重影响到周边居民的生活与饮食。如果一块农田长时间受到农药污染,则该地块当中的土壤将呈强酸化现象,导致土壤中的养分及水分快速流失,并缩小土壤之间的孔隙,增加土壤的板块化程度,影响农业种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农药毒性较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将会加重对环境的威胁与污染,并且会显著降低土壤的自动降解能力,严重威胁土壤健康,抑制农业发展[1]。
在农业生产中喷洒农药,虽然可以有效防治有害生物,但长此以往会逐渐增加有害生物自身抗药性,提升其对农药的抵抗能力,这种能力具有一定遗传性,导致有害生物的后代不再畏惧相关农药,大大降低了农药对相关病虫害的防治效果,逐渐失去农药的防治作用,形成具有抗性的害虫类型,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同时,有害生物作为大自然的重要生物种类,在自然界中和其他生物中具有一定的平衡关系,害虫具有自然天敌,两者本身就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两者平衡存在才能保持生物种类的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但农业生产中使用农药来防止有害生物,打破了这种生物平衡状态,害虫的天敌会因为食物短缺而降低繁殖量,也丧失控制有害生物的作用。而农药在喷洒过程中也会伤害到益虫,在益虫对害虫的控制力降低的条件下,害虫将加快繁殖速度,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农作物种植期间通过喷洒农药来防治病虫害将会导致农产品直接接触农药,如果不规范使用农药,会使大量农药残留在农产品中,这些农产品流入到市场,被消费者购买并食用,将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同时,农民在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时,会直接或者间接地接触农药,大部分农药都具有较强的扩散能力,长此以往农药会进入农民体内,严重影响人体健康。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每年约十万人会发生农药中毒问题,尤其是农药厂员工和农药使用人员等。
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对有害生物进行治理的关键技术还是化学农药,为了有效降低农药的危害性,需要科学构建化学防治体系。在化学农药实际使用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农作物生长特性,从而针对性地使用化学药品,并控制好相关药品实际使用范围,确保在有效治理有害生物的同时,保护植物的正常生长规律。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经常出现不规范使用化学农药的情况,对此类问题需要加强监督和控制,构建完善的化学药品防治体系,合理控制农药使用方法与用量,要最大程度地降低农药用量,并减少农药产生的漂移污染[2]。另外,要加强研发新型绿色化学农药,有效保护生态平衡,减少使用污染大的化学药品,减少对环境和生态造成的污染与危害。
首先,要科学分析有害生物发生的具体情况,根据区域内植物具体生长体系和环境状态,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调控。在防治有害生物的过程中,害虫杀死率并不能作为防治效果评价的唯一指标,需要及时改进防治方式与评价标准,结合环境保护学与生态平衡学等多种科学理论,综合有效评价有害生物防治效果。同时,要结合生态平衡理论合理调控植物生长环境,为植物生长营造一个平衡的自然环境;合理保留一定数量的有害生物,正视有害生物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将有害生物发生程度与实际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保证其天敌的生存条件,保持生态食物链的平衡,以此有效保护植物健康生长[3]。另外,要科学建立农业生态系统,全面分析目前的农业生态环境,立足于整体进行科学布局与规划,针对农业生产中现有的有害生物,引进与之相对的天敌,通过生物防治手段进行防治,降低化学防治产生的负面影响。
鉴于滥用农药的巨大危害性,需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加强推广绿色植保技术。农业生产管理部门要加强农技推广队伍的建设,积极宣传现代化绿色植保技术,提升农民的绿色植保观念,从而正确认识绿色发展的积极作用。此外,在农技推广过程中,要采取多样化的推广方式,有效提升农技推广质量和水平,引导人们积极使用新型植保技术。
农药的不规范使用严重危害生态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和生物体系,并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为了有效降低农药的危害性,并推进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农药生产过程中合理使用化学防治技术,允许一定有害生物的存在,协调控制植物保护体系,并加强绿色植保技术的推广,强化农技推广队伍建设,从而在保护生态环境与生态体系同时,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