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布卓玛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培训处,西藏 拉萨 850032)
根据调查报告显示,西藏自治区(以下简称西藏)农牧区依然是西藏整体经济发展的基础,农牧民占西藏地区总人口的80%以上,并且农牧业整体产值相对较高,所以,提升西藏农牧民的基本收入,不仅仅是西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也是提升社会稳定性、新时期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西藏农牧民的生存环境上来看,西藏整体海拔较高,平均海拔处在4 000 m以上,而且可利用土地程度相对较低,多数都是冻土层,难以进行长久的耕种活动;但西藏农牧民又多数依赖自然环境,当资源环境及土地资源无法改善时,就会导致西藏农牧民的长期贫穷和长期落后。从资源配置上进行分析,西藏资源丰富,但整体资源结构单一,这种单一性不足以支撑西藏农牧民实现脱贫与开发的需求,且西藏农牧区长期封闭及资源的低速流通也是制约西藏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1]。
因为西藏农牧民的宗教文化信仰不同,财富追求观念相对较弱,并且西藏农牧民普遍教育水平低,观念保守落后,市场信息流通程度较差,在封闭的状况下,缺乏创新增收的想法,很难改变原有的生存模式及生产生活方式,所以经济水平无法提升,放牧工作依然是以粗放型管理为主。基于此,想要从根本上提升西藏农牧民的基本收益,需要在明确其主要困境的基础上,利用有效的管理手段进行优化。
西藏农牧民因为其自身的封闭性特点,对于自然资源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因此,可以利用这种依赖性来发展西藏特色产业,从而打造属于西藏的本地品牌。西藏特色产品有虫草、藏红花、松茸、牦牛肉等,可以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建立区域品牌,形成产业化集聚效应,从而为区域内的农牧民提供增收渠道。比如,加查核桃、昌果红土豆、林芝松茸、墨脱石锅及察隅龙爪稷都是以地区为品牌形成特色产业推广的,所以可以结合西藏农牧区的自然资源特点,利用宏观政策引导来发展特色产业[2]。
除此之外,旅游业的开发也是西藏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旅游业所带来的资源及利润是相当可观的,既能够帮助西藏农牧区加强城镇建设,实现基础设施的全面覆盖,也能改善西藏农牧民地区的交通现状,打破西藏农牧民封闭的生活状态,给予西藏农牧民更多的资源支持。
西藏农牧民主要的增收方式就是放牧及耕作,即使政府给予了很大补贴,但仍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其经济水平及落后的生活方式。很多信息闭塞的地方,一些游牧民虽养了大群的牛羊,但依旧在贫困线上挣扎。根据市场价格来看,正常西藏农牧民应该有较为可观的收入,但事实上因为市场信息不畅,并且游牧民流动性较大,在牛羊收购层面上经常被垄断者低价购买,缺乏良好的售卖渠道。因此,政府应在宏观渠道上为西藏农牧民提供公平公正的售卖渠道,给予西藏农牧民平等待遇与收入保护,以完善机制制度的方式来增加西藏农牧民收入。
教育是改变贫穷落后局面的最好手段,加大教育投入有助于打破西藏农牧民思想封闭的局面,增大西藏农牧民转变生活方式的概率,让西藏农牧民能够以包容的眼光去看待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正确认识到增收的重要意义。在尊重宗教信仰的基础之上,提升西藏农牧民的思想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行为[3]。结合政策引导的形式为西藏农牧民提供助学基金,利用教育减免的手段提升西藏农牧民整体教育水平。
西藏农牧民往往采取粗放式的放牧形式,缺乏科学的管理规划,致使西藏农牧区始终无法实现质量与产量的突破。基于此,政府可在农牧区建立技术指导中心,帮助西藏农牧民实现技术指导,并引进全新的农牧技术手段及农牧形式,改进目前落后的生产方式与生产手段,如牛羊的防疫制度、牛羊常见病害的防治手段等,以技术普及的形式来提升西藏农牧民精细化管理意识,从而实现西藏农牧民收入水平的整体提升。
目前,在西藏农牧民增收问题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除了西藏农牧区自然资源环境限制之外,西藏农牧民的思想意识、生产生活习惯也很难改变,因此,需要利用政府政策引号、宏观宣传、普及教育等形式,转变西藏农牧民的思想意识,并通过开展特色产业,打造本地品牌、加强西藏农牧民收入保护、推动西藏农牧业向精细化管理方向转变等多种方式,给予农牧民增收的机会,提升西藏农牧民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