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姣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相对于城市而言,乡村是指以从事农业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较分散的地方,是同城市相对应的区域,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经济条件。目前,乡村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是:①地域广阔,人口稀少且密集度不高,呈“小聚居”居住模式,具有田园风光;②家族聚居的现象较为明显;③工业、商业、金融、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较低;④多数农村有本地的一些约定熟成的习惯风俗;⑤交通不发达,相对城市的交通来说,农村的道路多为泥泞的乡间小路。现阶段,在国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乡村的发展是重中之重。要尽可能利用农业资源、景观资源等,拓宽增收渠道,全面推动乡村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要充分利用乡村景观方面的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促进乡村经济的长足发展。
乡村景观以秀美的自然环境为基础,以聚落景观为平台,以民俗景观为主线,充盈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乡村景观与其他类型的景观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乡村景观的主体是农业,彰显了生产与土地利用的场景,描述安逸而闲适的田园生活,呈现了独特的田园文化。乡村旅游作为以景观为载体而发展的旅游活动,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乡村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使乡村旅游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乡村景观包含于特定的空间内,是与城市景观相对而言的,其范围涵盖农村景观与城郊景观。基于狭义的角度,乡村景观具备生产性,以农业为主体。乡村景观独具特色,涵盖星罗棋布的农田、零散聚居的村落以及水泊高山等,防护林与道路以及河流纵横交错,其格局呈散落状,形成有规律交织的生态走廊。农民长时间在乡村中生活,别具一格的生产方式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景观肌理。农民在农田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农宅中生活,以农宅为中心,设立成片农田,为耕作创造便捷的条件,其肌理为“田绕宅”;而城市的景观肌理为“宅落宅”,两方面的对比极为显著。乡村景观以农耕生活为主线,以形成的文化为有益的补充。区域文化存在差异,风土人情及宗教民俗不同,成为人文景观的重要特点,能够为大力开发乡村旅游业奠定坚实的基础[1]。
在形成乡村旅游产品的过程中,区位条件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一般城市近郊乡村的资源并不稀缺,但所具备的吸引力存在局限,其辐射的范围有限,仅仅吸引了离乡村较近的城市居民,对于离乡村较远的市民不存在较大的吸引力。对远距离居民存在吸引力的是名胜古迹或者拥有古代建筑的乡村。综上而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要以消费能力强且经济发展良好的大中城市为依托。评价区位条件的时候,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①距离核心城市的距离;②是否拥有便捷的交通条件;③核心城市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侧重点。
乡村旅游有机地结合了农业和旅游业两者。与工业生产相比,农业生产的季节性极强,地区农业发展将对开发旅游业产生深远的意义。例如,所种植农作物的分布情况是否能为市民带来视觉盛宴,或者能否开展采摘等活动;旅游项目不宜设置锄地等体力活动或喷洒农药等危险活动。某乡村否适宜开发乡村旅游业,需考察农事活动是否能为旅游者创造体验环境以及带来相应的旅游产品。
为了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业,要客观、准确地评价乡村景观的质量,其标准是是否具备吸引力。吸引力指的是景观作为客体、针对前往乡村的旅游者所具备的特有的魅力,包括自然环境、民俗风情、人文、宗教等,旅游者在从刺激至接受再到反应的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心理方面的反应以及行为方面的表现。乡村景观吸引力包括乡村景观所具备的环境方面的吸引力与民俗文化方面的吸引力等,也包含旅游者对于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憧憬。在客观评价乡村景观质量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以下两方面因素:第一,自然景观所具备的特定的价值;第二,乡村景观所独具的文化与民俗风情以及名胜古迹等[2]。
旅游业越来越强烈而消极地影响着旅游目的地的环境与文化,因此,研究旅游和社区关系的问题势在必行,要基于社区的角度探究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只有社区的大力参与,才能使旅游业得到可持续发展,社区的层次愈高,参与的力度愈大,越能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发展乡村旅游要考察社区的各方面条件,即经济、政策、居民的观念等。
国家绝大部分乡村在景观旅游方面缺乏有效的规划,在项目开发方面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致使一些区域的优良耕地被大面积占用,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而且重复建设问题极其显著,因此景观旅游经营方面成效不显著。
国家在开发乡村景观旅游方面尚处于初期阶段,一些开发者认为实现城市化是开发乡村景观旅游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多年来遗留的具备乡土气息的建筑被损毁破坏,使传统的面貌消失殆尽,不断地引进现代或西方风格的建筑,破坏了乡村景观的和谐景象,使乡村旅游特色消失殆尽。
人文景观是乡村景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公众在生活、工作中所积淀的习惯或风俗,折射了区域或群体的思想与理念。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乡村景观的过度开发,使得当地民众被迫改变了自身的生活习性,民族风俗在日益繁华的旅游业发展形势下逐步消失,本土文化被商业模式所取代。
目前,国家加大开展乡村旅游活动的力度,导致垃圾堆积成山,污水与废弃物逐渐增多,致使乡村环境卫生管理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加,影响了既有的水质及动植物的生存环境,生态问题日益显著。游客来到乡村旅游以游览自然环境及欣赏民俗风情为目的,同时也是为了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假如生态环境被破坏,将会大大降低对游客的吸引力[3]。
笔者建议要剔除盲目性,制订长远的发展目标与计划,合理地进行规划与开发,并从以下方面入手:①针对既有居民建筑,要保持其布局模式与特征;②凸显乡土特色,深层次挖掘具备乡土气息的娱乐活动、工艺产品等;③保护生态环境;④尊重区域内居民的意愿与思想,增强其对所生活区域的自豪感,传承乡村文化;⑤加大对乡村景观的监管力度,维护并保护景观的面貌,如果存在破坏或影响乡村景观面貌的行为,要予以制止,必要时诉诸法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