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视角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四重维度

2018-02-11 04:44高宁宁
关键词: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文明

高宁宁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立足于资本主义新变化,着眼于资本主义生态危机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视域,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资本主义全球权力,试图探寻彻底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的途径,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这不仅为资本主义生态危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选的道路,也为我国生态危机问题的解决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超越性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虽然最终未能突破资本主义的桎梏,实现生态社会主义,但是却以自身的前瞻性从西方绿色思潮中脱颖而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理论支撑,消费主义价值观是批判阵地,资本主义制度是问题根源,生态社会主义是美好蓝图。

1.生态危机的分析视角:马克思主义视角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借鉴和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共产主义是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的必然选择等理论。这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进步性最重要的体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特质就是把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起来探讨资本主义生态危机问题[1],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探寻一条既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又能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的道路。

以生态危机问题为切入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阿格尔和莱斯等从修正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开启生态研究。阿格尔认为,马克思忽视了对消费领域的分析,而消费问题是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危机从经济领域向生态领域转移的关键因素。他指出,异化消费问题是资本主义生态危机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因而主张社会变革,建立“分散的”和“非官僚主义的”生产方式,从生产上抑制异化消费的产生。莱斯强调,控制自然的观念是生态危机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而这一观念是由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技术理性造成的。他也主张变革社会制度,但不同的是,他主张建立生态社会主义,从制度层面解决生态危机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然而,福斯特、格伦德曼、佩珀等则注重解释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价值。福斯特始终坚持一种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倡导的辩证法、协同进化的视角[2]205,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他主张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总体性原则出发探寻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尝试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的新途径。格伦德曼则始终努力为马克思的“人类中心主义”正名,坚持把历史唯物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化自然的理论,作为解决全球生态危机问题的指导思想。佩珀指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所探讨的资本主义环境问题或人与自然的问题,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他主张,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与绿色运动、生态学等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解决当今存在的生态危机问题。无论是从修正唯物主义的视角,还是解释唯物主义的视角看,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生态创新,都在具体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生态危机的观念错位:消费主义价值观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指出,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技术理性带来的消极后果,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产物,是需要批判的对象。在异化劳动中,人们不再拥有主体性,只是机械地生产,成为机器的附庸,缺乏自我表达的自由和意愿。人们不得不把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寄托于消费领域[3]493,这就造成了“劳动—休暇”二元论现象。这种“劳动—休暇”二元论现象中的“休暇”并不是真正的休闲,而是人们对枯燥异化劳动之外生活的追求。马克思说过,消费中介着生产,因为消费为产品创造主体……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4]15。但是,由异化劳动造成的异化消费不仅不能为产品创造主体,反而导致产品的最终价值难以实现。

异化消费并不是人们的真实需求,而是人们为了调节单一、枯燥、无味且报酬不足的劳动而进行的一种把注意力寄托于商品消费的活动。人们把异化消费当成满足自身价值、实现自身幸福的重要条件。长期处于异化消费的氛围之中,时时刻刻受到异化消费的“熏陶”,无形中导致人们形成消费主义价值观。高兹指出,持有消费主义价值观的人往往认为“越多越好”,即更多就比更少好,无论是工资还是消费,多总是比少好。消费主义价值观的盛行展现了当代西方消费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同时也体现了当代资本主义生态危机问题的直接原因,即人们严重的异化劳动和异化消费问题[1]。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还指出,在这种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广告、电视、电影等大众传媒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众传媒与人们的消费息息相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选择。更严重的是,大众传媒成为人们消费的“指南针”,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出现了虚假消费和符号消费。人们关注的不再仅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更多的是广告所宣传的符号价值。把消费当成快乐、幸福,认为消费就是快乐,消费与幸福是成正比的,只有更多的消费才能带来更多的快乐和幸福。富裕、富有其实只是幸福的符号的积累,却呈现为一种决定消费的神奇思想、在日常生活中充满奇迹的心态[5]8。异化消费将会导致更多的异化劳动,进一步扭曲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加重自然和生态的负担,助长业已存在的生态危机问题。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反对把价值的实现寄托在消费中,批判消费主义价值观和浪费奢侈的生活方式,主张在劳动中实现个人价值。人的自由幸福应该把自我实现的劳动与有益的消费结合起来。改变“幸福就是消费、就是占有商品”的传统观念,树立消费与幸福正确关系的价值观,明确自身真实需要,理性选择商品,拒绝消费主义价值观。

3.生态危机的制度根源:资本主义制度

当各种绿色理论都在为探索资本主义生态危机问题的根源一筹莫展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明确指出了资本主义生态危机问题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传统生态理论只存在“生态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两种对立的观念,只是在抽象的价值观层面看待问题。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独树一帜地提出从制度层面进行分析,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正义以及由此造成的技术、消费等方面的异化,提出建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生态社会主义。这在当时各种绿色理论中是具有超越性的。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不仅从生态学的视角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同时也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理论。阿格尔重新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后提出:“今天的危机理论不仅强调资本主义内在结构矛盾,而且对发达资本主义不断深化的异化、污染环境以及掠夺自然资源的问题进行了分析。”[3]361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与自然的矛盾尖锐,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问题,资本主义的全球权力和其反生态性是生态危机问题的根源。资本主义的无限生产与其有限生产条件之间的矛盾,即奥康纳提出的“双重危机”理论,才是资本主义生态危机问题的实质[6]。资本主义制度下肆无忌惮的向自然索取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造成城市和乡村的分离甚至对立。福斯特认为,这种对立导致人与土地之间新陈代谢的断裂,而正是这种断裂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和严重的生态危机[7]。总之,无论是人与自然的矛盾还是城市与乡村的矛盾其本质都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生态危机问题。

4.生态危机的唯一出路:生态社会主义

莱斯主张,沿着社会主义方向改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为追逐利润,而为真正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生态危机问题[8]95。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的同时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绿色社会。这是一个既符合生态发展又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新型社会——生态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主义的构想结合起来了。这一社会形态将会取得生态保护和社会主义的共同实现。这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伟大设想和超越。

在经济方面,生态社会主义提倡的经济发展模式符合多数人的长远利益,是一种符合生态利益的绿色发展模式。在遵循生态理性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合理发展。用分散化、非官僚化的生产模式取代资本主义高度集中化的生产,使工人阶级真正体会到生产带来的快乐,而不仅仅是作为生产的“机器”。要坚持“少劳”,追求“够了就好”,崇尚“生活品质”,且不能为了利润,过多地索取。在分配方面,生态社会主义是全面废除现存财产私有制和国家公有制的共同财产所有制社会。改变使用价值从属于交换价值的错误原则,坚持分配正义。在社会管理方面,生态社会主义将是一个基层民主充分发展但仍将存在国家或类似的管理组织的社会[9]367-368。生态社会主义的政治是一种绿色政治、生态民主。在生活方面,生态社会主义追求“消费较少、生活更好”的生活理念,倡导一种合理的消费方式。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建设生态社会主义的具体措施为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道路。

当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也存在自身的理论缺陷。首先,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似乎存在着误读。他们认为,生产力既有自然的特征,也有社会的特征,强调从社会文化视角来看待生产力,将关注的重点放到了消费问题上,试图将生态危机与社会主义建设统一起来,走新型的生态社会主义道路。其次,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内部存在理论分歧。他们对坚持“生态中心主义”还是“人类中心主义”、对生态危机能否真正解决的态度等都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的甚至过度相信资本主义的自我修复能力。这严重影响了该学派的进一步发展。再者,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虽然在生产、分配、社会管理和生活等方面对生态社会主义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但是并不完全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亦不可能真正解决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总之,资本主义社会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存环境,长期的环境熏陶导致他们不可能真正跳出资本主义的束缚客观看待生态危机问题。

二、从四重维度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虽然未能突破资本主义制度框架,真正走上生态与社会主义结合的新型道路,但是它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直面资本主义的危机,不断探索解决生态危机新道路等的理论创新,对我国解决生态问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如,生态社会主义所推崇的原则如人与自然和谐、民主平等、绿色经济模式等,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突破,也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有益成分,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理性自觉,是新型发展的正确方向,是摆脱工业生产带来的重大污染和破坏的积极努力。习总书记指出,现在生态环境已经影响到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我们也有能力和条件来解决这一问题了,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10]392。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肯定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成果。我国已经建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制定了水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不断完善中央环境保护的监督检查机制[11]。但是,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仍存在问题,需要从制度、理论、道路和文化等各个维度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1.制度维度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反对资产阶级学者试图在资本主义制度内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的观点,指出要解决生态危机问题就必须改变制度。福斯特强调,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世界公园的成倍增长和生态环境的持续稳定是不可能并存的[12]38。这已经明确指出了要通过改变制度来避免生态灾难的必然性。社会主义制度是解决生态问题的唯一途径,当然,生态问题的解决同时还需要社会主义制度下各种具体法律法规的补充和细化。

(1)根本保障:社会主义制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主张从制度层面建立生态社会主义以解决生态危机问题。保护生态环境的最佳选择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运行的必然结果,正是其掠夺式的生产方式导致了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和浪费。

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制度,有其自身的优越性。社会主义能够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所经历的生态危机问题中吸取经验教训,在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以全新的态度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因而在解决生态问题上,我们要始终充满制度自信。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我国的根本性优势,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石。我国需要为全球生态危机问题的解决贡献自己的力量,坚持从制度维度出发,建立以生态理性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努力改变资本的全球权力关系,使其向着公正、合理的新方向发展。

(2)重要内容:具体的生态制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第二重矛盾,即资本主义生产和生产条件的矛盾,必将导致生态危机问题。从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来实现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社会主义制度之的环境、生态等方面更加需要具体规章制度的约束,需要法律的监督。充分建设生态文明的“四梁八柱”,尽快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具体生态法律法规的完善可以规范和约束社会主义生产的合理运行。自建国以来,我国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与日俱增,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态法律体系,但是在某些污染源和污染指数等方面仍然存在空白,尤其是近几年出现的污染物以及对相关污染的具体排放指数的规定。这需要引起国家的极大重视,积极制定和完善与生态有关的法律法规,弥补我国生态法律的空白,以保证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法可依。

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我国虽然建立了生态补偿制度和生态环境的监督机制,但是仍不够完善,必须全面建设生态相关的机制体制,严格监督检查违反规定的行为,并对其进行严肃处理。逐渐实现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的试点到全面推行,出台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制度保障[11]。有法可依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和条件,严格按法律规章制度办事,还当代及子孙绿水青山。

(3)必要补充:经济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下,虽然有不少的企业家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注重用先进的设备来减少环境污染。但是,绝大多数并非企业家自愿。他们必然通过采取提高产品价格等措施,将注重环境保护所增加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而并不是真正为解决生态危机问题而努力。当今,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预防企业家通过经济手段转嫁生态环境保护成本的做法。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经济制度的坚强后盾。经济制度可以在多个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必要补充。首先,国家要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财力支持。只有充足的经济投入,才能保证生态文明基础设施建设。其次,要变革税制。一方面要降低所得税,另一方面要提高对环境破坏行为的赔偿税[13]197。实行绿色财政政策,提高高消耗、高污染企业的税收比例,补贴清洁型企业的发展,将更多的财政支出用于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态保护中。如此一来,企业就不得不对自身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负应有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其三,加大对清洁型能源的补贴力度。提倡和鼓励对清洁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2.理论维度

作为绿色思潮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视角的学派,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坚持以生态危机问题为核心,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技术理性批判理论。然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前人的理论并不是简单继承,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启迪,既体现在其具体理论方面,也体现在其创新突破精神方面。

我国不仅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国生态问题建设的理论支撑,又要吸收其他社会思潮对生态危机问题的合理主张,尤其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包括自然是人的无机环境、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等内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把这些内容作为自身理论的重要基础,从资本主义制度、异化消费等方面分析生态危机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指出了新的解决途径——生态社会主义道路。无论哪个理论,都需要我国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身的理论支撑,而不能一味的吸收,需要在借鉴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积极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必须从实际国情出发,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在相关理论作支撑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具体国情,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道路,树立“生态红线”观念,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为我国生态问题的创新解决和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创新发展理念是解决我国生态问题必须坚持的方向。推动理论、制度、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创新,新产业体系的构建和新体制的建设。协调发展理念是解决我国生态问题的重要保证。实现多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既要协调各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又需要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还要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共同发展。绿色发展理念是解决我国生态问题的关键。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的有机统一和共同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开放发展理念是解决我国生态问题的必然要求。需要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需要借鉴国外的相关理论和措施,需要用开放的眼光看待生态世界的建设。共享发展理念是解决我国生态问题的必然选择。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通过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来克服这一问题,最终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的重要成果。

3.道路维度

解决生态问题,不仅需要制度和理论的指导,更要坚持正确的发展道路。生态发展道路是我国实现全面坚持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只有彻底抛弃资本主义经济理性及其增长模式,在实践中坚持社会生产和生态环境相互协调,才能获得人类生存所需的适宜生产资料,实现人类的永续发展。

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走生态发展道路,遵循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发展规律,在三者的统一下不断实现社会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在经济生活中,绿色生产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在生产理念上,必须改变使用价值从属于交换价值的原则,为产品的使用价值而生产;建立新的科技伦理观,对科学技术的选择运用要符合生态发展理念;形成环保产业发展理念,注重企业的绿色生产责任,要求每个企业必须承担自己的绿色生产和环境保护的义务,从而保证生产从利润为主转变成绿色优先。在生产方式上,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建设符合生态利益的绿色发展模式。把自然资源的价值纳入生产成本之中,通过科技创新达到废物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的。在政治生活中,需要加强生态法制建设。把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思想作为生态政治的最终目标,在政治运行过程中特别关注人与自然的协调,坚持五大发展理念,为生态文明立法,从法律上保证生态政治的有序进行[14]。在消费生活中,一定要把现有自然资源的丰沛程度、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人的需求重新进行统计分析,把人类的生存发展同生态的稳定联系起来,在生态可持续的范围内满足人类的需要,鼓励有益的、真正满足人类需求的消费,使人与自然能够健康和谐发展[6]。在消费生活中,要树立新型的消费观念——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一种既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又能保证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消费观。绿色消费把人的需求与当前自然资源的可利用量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统一起来,鼓励人们进行合理、科学的消费。

在国际关系方面,我国要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让世界看到我们解决生态问题的勇气和决心。中国在国际上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于生态问题,也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首先,积极遵守国际方面的生态法律法规,承担应有的国际生态责任。在国际生态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发展社会经济,维护生态和谐,保证生态环境安全。对自己国家的生态建设能够自己说了算,实现权利、义务与责任的统一。在符合国家和世界发展趋势和潮流的前提下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宣传“生态正义”这一理念,努力协调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在自然资源分配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把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与世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起来。积极协助其他国家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为他们提供科技支持和财力保障,为促进世界生态环境的和谐贡献自身力量。其次,坚决抵制西方国家的生态霸权。西方发达国家拒绝在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中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并把生态危机问题的产生归结于发展中国家。他们还建立了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大肆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同时批判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我国要坚决抵制这一生态霸权现象,戳穿西方发达国家的阴谋,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起,拒绝接收发达国家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拒绝发达国家的生态干涉。

4.文化维度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辅相成,只有建立在我国先进文化基础上的生态文明才更能体现中国特色,更符合我国的实际国情。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精神源泉。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很多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天、地、人和谐统一、相辅相生,这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相和的重要理论;道家的“无为而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主张遵循自然规律,促进自然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古为今用,以古鉴今,数千年流传下来的生态思想使我们潜移默化地形成了遵循自然规律的正确价值观。同时,勤俭节约这一优良传统,也是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文化前提。我们应该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对建立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生态文明建设充满自信,以传统文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建设融入到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巩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厚文化底蕴。

在现代文化中,消费文化是与生态文明建设更为密切的文化内容。我国现阶段的消费文化仍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虽然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社会经济水平的限制下,广告在我国还没有像在发达国家那样发挥巨大的作用。当今社会的大多数人还是能够明确自身的真实需要,对商品的符号化消费也只是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然而,广告是消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引导人们选择商品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若广告在功效、作用、精神价值等方面夸大产品的真实效果,误导人们的选择,则会造成人们对消费的盲目攀比,形成“消费即幸福”的价值观。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改变这种错误观念,回归“够了就好”的价值理念,避免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的空间和余地。树立服务于自身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消费观念,要坚决抵制落后、消极的消费方式,拒绝消费主义价值观,形成新的需要观、劳动观、消费观和幸福观。建立勤俭、积极、健康的消费方式。在消费内容上,要适度,满足自身需要即可;结构上,要合理,丰富,切勿偏向某一方面的消费。除此之外,国家应该合理约束广告宣传,保证广告宣传的真实性,不可进行虚假宣传,杜绝广告造成的享乐之风。

生态文明建设还应该贯穿到文化和教育的全过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是我国生态文化教育必须大力宣传的。唤醒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正确认识我们在自然环境中所处的位置,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自觉地去保护生态环境,并时刻监督他人的行为,这是生态文化的内容。加强社会生态文化教育。不断提高生产者的生态意识,强调人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大力宣传把生产与自然、生产与人的生活的和谐统一放在与经济利润平等的位置的重要性,不可为了无限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学校生态文化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生态观、消费观和科技观。

三、结 语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直指资本主义生态危机,挑战资本主义制度,开创生态社会主义新道路。这都为我国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可循借鉴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我国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步骤。社会主义制度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解决生态危机的必由之路,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在此基础上建设的生态文明是有根之木,有源之水。充分借鉴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生态道路,在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才是方向所在。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当今文化发展状况,将生态建设融入文化发展中,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动力。虽然生态学在以上方面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借鉴,但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其社会背景也与我国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在借鉴其相关理论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具体实际,切莫在实施过程中产生负面影响。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坚持吸收各种有益成分,充分借鉴各种理论的积极内容,必将取得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胜利。

参 考 文 献

[1]王雨辰.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与理论定位[J].学术月刊,2008(10):10-19.

[2]JOHN B F. Marx’s Ecology:Materialism and Nature[M]. Monthly Review Press,New York,2000.

[3]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6]高宁宁,谢鸿昆.浅析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14(11):66-69.

[7]李世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8]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9]王正平.环境哲学:环境伦理的跨学科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1]李克强.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R/ED].(2017-03-05)中国政府网,2017.

[12]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13]王艳.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14]高宁宁,林美卿.生态社会主义及其当代价值[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4(9):5-8.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文明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请文明演绎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漫说文明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