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承包了一块农田准备种植时,一定要先琢磨:这块农田的土壤是什么状况?适不适合种植?如果土壤达不到以上标准,就要针对性地进行改造,这就是改良土壤,提高地力。所谓“地力”就是前面所讲的土壤“三大肥力”的综合体现。“三大肥力”的基础物质是有机碳养分,所以培肥地力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就是给土壤补充有机碳养分。
土壤肥力传统上是以“有机质含量”作为重要指标。那就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必须在“红线”(3%)以上,最好在4%-5%之间。如果土壤有机质含量为4%,以40公分耕作层计,每亩耕地有机质含量是10吨,按每年可被分解利用0.1%计,每亩地每年可从这些有机质中获得60千克有效碳,只要适当加些化肥,就可获得好收成。
那么怎样培肥地力呢?既然我们确认培肥地力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那么应千方百计把可利用的废弃有机质资源返回到土壤中去,例如以下措施:有机肥、农家堆肥、农家水肥、绿肥、秸秆还田等。前些年有人提倡化粪池水、沼气液还田,结果证明是行不通的。应用腐植酸产品,其中有些产品是安全的,但却不能提供有机碳营养,有些产品只能与化肥合用(单位面积用量有限)才安全和显示一定肥力。当然培肥地力也包括化肥和微生物肥料。
这里,有机肥料类永远是培肥地力的主力军,是有机废弃物经加工循环返哺土壤的载体。按理说商品有机肥应该是主力军中的主力才是,却在多年的推广与市场化过程中被边缘化了,这是由于商品有机肥的生产目标没有“植物有机养分”或“有机碳养分”,只求无害化腐殖化,其本质与腐殖质没有两样,所以它在土壤中基本上起不到对三大肥力的连环促进和能量传递。除非用量很大(这是不现实的),否则对植物光合作用的促进效果也不明显。所以商品有机肥的有机部分只能与土壤中一般有机质相提并论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要增加1个百分点,必须每亩施8吨有机肥。如果要让我国绝大部分耕地平均有机质含量由2.08%上升到3.1%,必须施140多亿吨商品有机肥。所以想依靠传统商品有机肥大规模地有效地培肥地力,在商品有机肥理论和生产工艺没有根本转变之前,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是行不通的。
面对悬崖峭壁,我们必须另辟蹊径。有机碳肥的问世可谓雪中送炭,它的精细高效和安全性令人眼前一亮,它不但能给农作物快速补碳(养分),还能促进土壤微生物繁殖和建立生物多样性,促进光合作用和植物内部碳循环,高效利用光能提高肥力。
(李瑞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