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新时代教育评论要有新作为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2018-02-11 00:59
关键词:时代教育

1978年,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四十年的教育改革不仅催生了教育评论,而且与教育评论相伴相随共创辉煌。1985年,以教育评论命名的《教育评论》杂志在福建创刊[1],之后教育评论阵地不断扩大。四十年来,教育评论从孕育、产生到发展,一直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方针为宗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舆论导向,积极开展教育问题探讨和教育学术争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时代,伴随教育改革的教育评论不仅不能缺席,而且要有新作为、大作为。因此,教育评论绝不应仅为取得可圈可点的教育评论著述而鼓与呼,更应为教育评论成长为教育参天大树的“啄木鸟”而祈与祷。因为,伴随教育改革的教育评论应该继续保持理性批判和时代觉醒,承担起唤醒社会对教育问题反省与改革的使命。

一、教育改革创造了教育评论条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解放思想”的口号之后,关于教育属性、教育功能、教育规律等一系列教育学术争鸣随之展开。应该说,四十年教育改革中的问题都是教育评论的论题。虽然对教育问题的评论不曾间断,但由于教育评论缺乏规范的体系,以致于创造和享用教育的人多处于迷茫状态。今日,我们定睛凝视教育评论很容易发现,她带着“功利、随意、空泛、庸俗”等诸多不良气息。可以说,教育评论还极具随意性、极缺规范性、极富思潮性、极欠理论性[2]。

时至今日,关于教育评论是什么的理论问题,还是很少有学者进行探讨,对教育评论的发展规律也缺少理性认识。不同时代的教育评论者仅仅是站在当时的个人立场(生活的、哲学的、政治的、学科的等)上,对当时的教育现象发出个体的评论。就是说,当代的评论者对当代教育的评论与往代的评论者对往代教育的评论处在“同一水平”上,对教育评论的理性认识是少有什么进步的。教育评论就是一个从过去就被人挂在胸前,一直挂到现在既古老又现代的“饰物”。

从理论上讲,教育评论发展需要条件:一是教育活动形式要丰富多彩,为人们选择教育提供了充分的余地。二是教育科学流派纷呈并且各流派均得到了充分发展,为教育评论研究和教育评论活动展开提供了理论基础。三是社会形成了比较宽松的舆论环境,为教育评论营造了争鸣氛围。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教育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实现了多元与多样化,初步建立了学科齐全的教育科学体系,基本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氛围,为教育评论发展创造了条件。

新时代的教育改革将进一步促进教育评论的繁荣昌盛,教育评论必将大显身手,推进教育改革向更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如果还有哪种教育问题没有被教育评论触碰的话,那多半是教育评论的无意疏漏,万万不能认为是教育评论的懒惰。倘若定睛谛视进入新时代教育,我们会感叹她正以多元与多样化形态迅速发展,教育评论再也不可自甘缄默,而应该以时代觉醒和理性批判的担当,深深地介入新时代教育改革,唤醒社会对教育问题的反省,积极把教育导向人的全面发展。

二、教育改革催生了教育评论时代

教育评论活动的展开和教育评论理论的研究,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尤其是进入新时代,教育改革实践和教育科学理论发展对教育评论的热切呼唤!当务之急应该是提倡教育争鸣,大力开展教育评论。因为教育评论在教育改革中担负着特殊的作用:一是评介作用,通过客观评论介绍,使教育改革的优秀成果充分彰显其魅力。二是升华作用,通过“评理若衡,照辞如镜”,使教育改革问题得以有效且合理优化。三是推动作用,通过积极肯定和批评,推动教育改革健康发展。

教育评论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拥有大量的教育评论著述,更根本的在于唤醒社会反省教育问题以及发现、提出、研究与解决这些问题[3]。换一种说法就是,社会对教育评论的需求程度与教育评论的发展程度,根本上取决于教育评论能否及时发现、准确提出、深入研究和合理解答社会关切的教育问题。特别要强调的是,教育评论必须从教育问题出发,发现、提出、研究和解答教育问题,应该是一个贯穿于教育评论始终的大问题,也是一个涉及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大原则。

然而,今天的教育评论还是一个很薄弱的领域?突出表现是:教育评论意识不强,教育评论阵地不大,教育评论队伍不专业,还有人情和平庸评论的存在。更为根本的问题是,对教育评论作用有很大误解。教育评论是对教育的鉴别和评说,这一点似乎是已达成共识。但在现实中,教育评论常常被误认为是一种宣传工具,这方面在教育图书等评论上表现尤为明显。比如,教育图书作者会因褒奖式评论,而获得销售、评奖与声誉等好处,也因此教育评论存在偏离其宗旨的隐患。

鉴于此,新时代教育评论应该列入我国教育工作的议事日程,大力开展教育评论活动,积极开展教育评论理论研究,加快培育教育评论专业人才,努力建设教育评论家队伍。尤其是,通过开展教育评论理论研究,不仅可以规范和指导教育评论活动,还可以科研丰富和发展教育科学体系。回眸改革开放四十年,令人欣慰的是,教育评论理论研究已经起步,教育评论研究机构已经建立,教育评论学也列入了有关大学的课程,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教育评论活动异彩纷呈。

三、教育评论营造着教育改革环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从未排斥过教育评论,新时代更不能使教育改革成为教育评论的禁区,反而需要教育评论发挥更大的作用。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也不能兼容那些所谓的教育评论——那些推崇古旧与西方腐朽教育文化的教育评论,那些落后、腐朽、装腔作势的教育评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所排斥的,也是不会有容身之地的。教育评论要做到恰如其分地评判教育价值,关键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教育实际出发,在实事求是上下功夫做文章。

远离新时代中国教育实际的引经据典、照搬外国的教育评论固然需要排斥,还有诸如只褒不贬的评论或褒之过分的评论,甚至用经营手段炒作的商业性等违背评论宗旨的现象也要杜绝。四十年来,我国教育在繁荣昌盛的同时,也有许多需要反省和批评的地方。因此,教育评论家对教育问题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认知,在不趋炎附势与随波逐流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出实事求是的判断。新时代的教育评论家,要做教育参天大树的“啄木鸟”而非教育瑕疵的“美容师”。

新时代多样化的教育评论活动,必然会有进步与落后的区别。对此,教育评论家要保持清醒的认识,辩证地把握教育评论活动进步与落后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坚决遏制落后的教育评论活动的同时,大力开展进步的教育评论活动。为此,教育评论家要站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高度,发现和把握进步的教育评论活动并给予有力的支持,充分发挥进步的教育评论活动的引领作用,极力遏制落后的教育评论活动的不良影响。

为此,教育评论家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在倡导多元与多样化中弘扬教育主旋律;坚守教育评论的宗旨,热情推荐优秀的教育文化,坚决抨击不良的教育现象,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健康发展;坚持实事求是、与人为善的原则,以正面引导为主,开展必要的批评。因此,教育评论家要正确认识新时代教育评论的本质,积极开展教育评论理论研究,充分发挥教育评论的功能。

四、教育评论呼唤着教育评论理论

鉴于我国教育评论理论十分匮乏,笔者在1994年发表文章提出,教育评论仍然很薄弱,应加快发展[4]。1995年发表“关于教育评论学之我见”[5]“建立教育评论学学科体系初探”[6]两文,倡导教育评论学研究。2000年出版了《教育评论学》理论专著之后,相继出版了《现代教育问题评论》等10余部评论著作。2000年以来,我国学者先后出版了《中国教育政策评论》等几十种评论集刊[7]。2003年《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创刊,2018年《华东师大教育评论(英文刊)》创刊,等等。

笔者在《教育评论学》中提出,教育评论学是研究教育评论现象与规律的教育学科,是与教育理论、教育史论并列的一门综合的、新兴的、研究意识形态的教育基础理论学科。教育评论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教育评论活动的历史、教育评论活动的现状,以及教育评论现象的本质联系;或者说她是研究教育评论工作的性质、内容、方法、原则、任务和功能的教育学科。教育评论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她涉及整个教育评论领域的各个方面,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教育评论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从根本上规定了教育评论学的学科性质和范畴。新时代要建立教育评论学的学科体系,需要破解两大难题——建立教育评论学范畴体系和教育评论学概念体系,并给予科学的理论阐述和揭示,使教育评论学范畴和概念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与此同时,还要采取科学的方法,运用教育评论学范畴和概念以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阐述教育评论活动最一般、最普通的科学原理,揭示教育评论活动及其生成与发展的一般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建立教育评论学的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基本原则,对于教育评论学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应该是教育评论家进行教育评论学研究的一般方法[8]。矛盾分析法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方法,也是进行教育评论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评论家要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教育评论活动的各种矛盾尤其是基本矛盾,分析矛盾各方的特点及其相互作用与联系,分析矛盾运动与发展,揭示教育评论本质和规律,进而建立健全教育评论学理论体系。

五、教育评论紧跟着社会发展步伐

新媒体的广泛运用正在丰富着教育评论形态,网络论坛、博客、微博,以及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等微教育评论,以其灵活、快捷、互动等特点和方式,用简要的文字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互动交流,迅速成为新的教育评论形态,显示出独特优势。受惠于新媒体发展,新的教育评论形态在迅速地改变着教育评论的传播方式。然而,由于新的教育评论形态受体制机制的约束较小,容易滋长不良风气并迅速形成聚合效应,可能造成教育评论秩序混乱甚至走向庸俗化而误导社会[9]。

教育评论的发展方向与价值抉择、路径依赖与风格导向,在多元价值碰撞的新媒体时代正遇到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尽管教育评论需要倾听百家争鸣的声音,需要营造百花齐放的环境,形成多种评论形态激发评论活力,但是绝对不能被新媒体工具异化,应该更多地在内容上下功夫,把正确的评论信息输入新媒体空间,避免“人为物役”,沦为新媒体的奴隶。为此,教育评论要引导受众科学认识与享用教育,就必须以受众乐见的评论形态更好地实现评论的鉴别功能。

教育评论重在促进教育发展,而对教育的批评正是教育健康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新时代教育评论应该具有针对性、创新性、客观性、超越性。针对性就是重点评论广大人民群众热切关注的教育难点、热点和重点问题;创新性就是要善于发现新的教育问题,勇于以新的思路展开教育评论进而合理解释与解决教育问题;客观性就是要避免形而上学与片面性,把教育评论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超越性就是要有远见卓识、有科学预言,要充分发挥教育评论导向功能。

教育评论对社会与对教育的影响力可以是很大的,教育评论的形态也可以多种多样。今天依然稚嫩的教育评论,明天终将走向成熟。成熟的教育评论是评判教育价值、辨析教育是非、探索教育规律的教育科学活动,是联系教育与社会以及教育内部各方面的纽带,是推动教育事业繁荣昌盛的重要力量。在新时代,教育评论家要深入研究教育本质、规律、功能以及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要比大众看得深、认得准、道得明……更好地担当起教育参天大树“啄木鸟”使命[10]。

猜你喜欢
时代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壮丽七十载奋斗新时代
壮丽七十载 奋斗新时代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