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花里的文本世界

2018-02-11 00:40
中学语文 2018年6期
关键词:菡萏含苞红莲

卢 瑞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选取冰心女士的一篇抒情短文,编者加题目为《荷叶 母亲》,其中有句为“那一朵红莲,昨天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句子中使用了一个比较古雅的词“菡萏”,文下并有注释:菡萏,荷花。

笔者在五六年前初次执教此课的时候,便觉得这个句子有让人生疑的地方。因为注释既然指“菡萏”一词为“荷花”的意思,该词显然是名词。由于前面已经有了作主语的名词“红莲”,那么该词只能从语法分析上判定为作宾语的名词。那么,代入注释,句子的一部分意思可以转换成这样的表达:“那一朵红莲,昨天还是莲花的。”如此,就变得很怪异了,不可解,不可读了:那一朵红莲,昨天还是荷花的,今天就不是荷花的了?就同“那一根黄瓜,昨天还是蔬菜的”一样,成为一则冷笑话。

查《说文》,不见“菡”字,只查到“萏”字,解作“萏,菡萏。芙蓉花。未发为菡萏,已发为夫容(芙蓉)。从草,阎声。”萏兼表“里面”的意思,让人联想到花朵含苞向里面收敛的样子,亦声。该词中两个字的造字结构相似,都是上下结构,草字头。很显然,“菡”字和“萏”字一样具有形声兼会意字的特点,从草,函声,亦声。再查“函”字,发现“函”也兼表“包含”的意思,让人想起花朵含苞时候,花蕊像舌头在嘴巴里包着含着的样子。我将这个生活经验告诉学生,学生们都觉得很有趣。其实在课堂上调动我们生活的经验,这些抽象的知识会立刻获得生命力,变得感性有趣,学生们印象会更深刻。

前面的分析已经非常明白,这一“菡”一“萏”,复合成词,就是“含苞待放的荷花”,即《说文解字》中说的“未发为菡萏”。“菡萏”是含苞的荷花,“芙蓉”是业已盛开的荷花。教科书中的注释有误,并非有意,而是渊源有自。查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编撰、商务印书馆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以及王力先生的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均未涉及“菡萏”一词更细微的含义,都解释作普通的“荷花”。权威如此,这就无怪乎更简便流行的《新华字典》跟着出错,释义不全了。

其实如果不作研究,“菡萏”的真实意思只要略略读一读,引导学生通过句子中前后词句的对举关系,就可以很轻松地弄明白意思。因为“昨天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昨天”和“今晨”相对,那么推测这个“菡萏的”应该是与“开满了”相对,反义推出应该是“含苞待放”的意思。更精准来说,是由名词“含苞待放的荷花”变成了形容词“含苞待放的”,属于词类活用。这是文言中常有的现象,冰心用了,正源于她在遣词造句时对古典风格美的追求、对传统技法的继承运用。所以,从这个一斑出发看全豹,我们才明白冰心的文章不仅温柔,还很蕴藉,富有古典风格。

菡萏”一词到这个地方,至少拥有了“荷花”“含苞待放的荷花”与“含苞待放的”三个意思。根据文章语境,我们很自然选择了第三个意思。这个意思是临时性的,然而是建立在前两个意思上的引申活用。文学性的语言常常要突破语法的藩篱,不突破就陈词滥调,突围太远又四不像,在“陈言务去”与“过犹不及”之间,作家精心选择,点铁成金。“菡萏”一词,显示了作家创作的得失甘苦与颖悟程度。

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凭借自己的力量,轻轻松松解决了这个悬疑,无疑能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更重要的不是学生们获得知识,而是获得学习方法。迁移了的语文能力才是最有活力的,教师这样点拨,学生在探究之后,无意获得,会觉得若有所悟,饶有趣味。常常在语文的学习中进行这种细微的点拨,日积月累,就能形成丰厚的语文素养。

顺便一提,菡萏、荷、莲,都是在传统文化中反复出现的,而且往往包含着高洁、圣洁、美好的意义。冰心选择了这么个美好的古典意象,细细描绘,反复咏叹,把风雨飘摇中的红莲荷叶与母亲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很显示了她“选材”的本事。换一种景物,梅花太傲,菊花太冷,牡丹太艳,兰花虽然好,于此情此景表现母亲对子女荫蔽又不够曲尽其妙。更何况,高洁的莲花和圣洁的母爱又是那么气质相近呢?

透过这一个词,我们读懂冰心女士的一句话、一篇文、一种写法、一派风格。微观甚解,宏观化读,中观取舍,积极探究,师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其乐陶陶。真得感谢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詹绪左教授提供的 “文字、文言、文化”思考路径,詹教授曾说:“师生和谐共生才是语文学习的原动力所在”。每一次阅读,每一次思考,都会照亮我们的文本探险,启发我们“教什么”和“怎么教”。当我和学生们逐渐弄清楚“菡萏”一词的丰富含义时,仿佛真从这一朵小花里看见了更广大的世界。前人有言,“一花一世界”,果不虚言。这正是:

“菡萏”香凝绿波间,红莲翠叶何田田!

猜你喜欢
菡萏含苞红莲
初中数学高效作业分析研究
含苞的小花
一生
浣溪沙·莲
爱情需要寂寞的守候
绘画欣赏·王冬炎(石家庄)
姜永满
点绛唇·莲
暮春山行
朱瑾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