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跃
诗词解读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主要原因是学生难以融入诗歌的情境。为什么学生难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经过深入的反思,我感觉最大的问题是学生没有走进诗词。诗词语言简洁,跳跃性强。简洁的文字中往往包涵着丰富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如果仅仅满足于学生会翻译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要把其隐涵的部分补足,这就需要学生去想象,教师可以尝试着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为诗歌教学插上想象的翅膀。
下面我就以教学案例来展示我的尝试。
《送魏万之京》这首诗是李颀写给其晚辈诗人魏万的一首送别诗。我就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设想一下假如你们离开家乡你们的家长或者长辈会对你们说些什么呢?”这时,学生兴致高了,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会叮嘱我在外要吃饱穿暖了”,有的说:“会要求我在外不要学坏”,有的说:“会嘱咐我在外不要上当受骗”……一时间学生说出了很多的答案,议论纷纷。这时我趁热打铁问道:“那么大家看看李颀对魏万说了什么呢?与你们家长说的有什么不同?”这时学生都认真读诗去寻找答案。很快就有学生主动回答,有人说:“小弟呀,前往京城的路上有重重高山;潼关城的树色催动着寒冷的气。”有人说:“到了长安不要贪图享乐,空令年华白流逝,大哥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诫你。”有人说:“小魏啊,天气越来越冷了,你的衣服带得够不够啊。”……
通过结合现实生活一下子拉近诗歌与学生的距离,充分发挥了他们想象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兴趣。
《浪淘沙令》给我们展现李煜这个亡国君主的形象。针对与这首词的下片(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我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影视剧的导演,你会怎么去设计你的拍摄画面,我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然后放在投影上让学生去评价谁的好。下面就展示两个写得较好的。
生1:夕阳下,一个疲惫沧桑的身影,迈着沉重的步伐登上城楼。(镜头一)任由晚风吹动着他的衣襟,他翘首远望,远处一片云雾茫茫。(镜头二)风夹着雨,吹落花,花落入流水,随流水而去(镜头三)。
生2:天空飘着细雨,晚风吹落春花。小楼上一个身影渐渐清晰。(镜头一)诗人的脸部越拉越清晰,脸上挂着两行热泪。诗人的脸部渐渐模糊。(镜头二)出现故国的情景和诗人在故国的快乐生活。(镜头三)
这两段文字,虽然不是专业的剧本写作形式,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是走进了诗词之中,对诗歌理解已经很到位,这事我们教师讲解达不到的。所以适当的转换一下学生的角色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自古诗画不分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王维的《山居秋暝》就是一副优美的山水画。我在教授这篇诗歌时,让学生读完诗歌以后,在脑海中想象这幅画面。然后我在投影上展示几张山水画,问学生你想象的画面和其中的那一副最接近,然后说说自己的理由。这样就能将抽象凝练的语言与具体形象联系起来,学生就能很容易感受到古诗的画面美。当然利用多媒体不仅可以利用学生的视觉,也可以利用听觉来调动学生的想象。
这些是笔者在诗歌教学中的一些粗浅的做法,把它梳理出来仅供大家参考。对于教学我们谈得最多的便是有效,如何让诗歌课有效,除了通过诵读讲解来提高鉴赏力,通过背诵来积累名篇佳作,我们教师并不是无事可做,以诗歌为契机,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融会贯通,恐怕才能真正让诗歌教学鲜活起来,真正让诗歌教学有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