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家富
(黑龙江乌裕尔河-双阳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黑龙江 依安 161500)
湿地是自然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被美誉为地球之肾。湿地功能非常多,如减弱洪水、缓解旱情、保护水土、调节气候等。我国为了保护湿地资源建立了很多的自然保护区。但是,并非建设了自然保护区,湿地就能得到良好保护。因为种种原因自然保护区建设出现了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湿地的生态环境。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存在很多问题,最主要且最严重的问题为湿地面积减少,湿地环境污染严重,导致许多生物难以生存下去。以洞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洞庭湖湿地面积不断萎缩,湿地逐渐转化成沙洲滩地,导致湖泊的水面面积越来越小。如果继续放任发展下去,可能不久后就看不到洞庭湖了。导致洞庭湖湿地萎缩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自从三峡工程竣工之后,洞庭湖因为没有长江的水位支持,导致水域面积越来越少。另外,洞庭湖还为周边的农业发展提供了灌溉水源。因为农业需水量很大,洞庭湖的水补给不及时,所以湿地便日益萎缩。其次是环境污染问题。洞庭湖的环境污染使得生物多样性下降,有些生物一度不能适应这个被污染的环境而面临濒危的境地。其实环境污染引起的是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的连锁反应。环境污染使得生物链最底层的生物面临生存威胁,食物链中段的生物因为底端的食物没有了,所以就没有猎物,也就无法吃饱,食物的减少使得生物链中段的动物面临濒危。食物链最顶层也是同样的道理。生物多样性锐减导致生态系统不完整,生态的破坏导致洞庭湖的湿地功能受到影响,生物面临生存难题。
因为湿地生态系统不同于简单的草原生态系统和湖泊生态系统,而是陆域和水域的有机结合体。所以,湿地资源评价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湿地生态系统是人与自然的一个结合系统,因为人类的存在,所以出现了很多的变量。因此,湿地资源评价一般采用层次分析法,即是根据具体的湿地生态系统,将其中的组成要素分成几个层次,然后逐一进行分析和评价量化。以黄河三角洲湿地为例,根据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面对黄河三角洲进行层次划分。人工湿地为一部分,因过度开发导致湿地资源锐减,动植物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石油研究区域为一部分,由于该区域石油资源丰富,所以使得这部分地区从湿地变为了建筑用地。区域农业为一部分,由于农业生产中污水、化肥和农药的频繁使用,对土壤造成伤害;区内的主要林木被砍伐,过度养殖牲畜导致天然草地退化严重。水域为一部分,由于过度捕捞使得鱼类数量锐减。因为湿地资源评价的具体指标很难选取,所以一般采用动态的检测和评价方式。一般的过程包括建立评价指标、进行指标权衡、指标转化、评价结果和最后的分析[1]。因为评价指标存在不同的学术意义,所以为了减少差异,应消除指标的量纲。
自然保护区水环境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人类活动造成的问题和水环境自身存在的问题。人类活动造成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首先是湿地水污染。人类的经济活动,如工业污水排放、化肥农药的下渗,对湿地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加之湿地水体循环能力不强,不能及时进行自净,所以越积越严重。不仅对湿地的生物带来了严重的生存威胁,而且破坏了湿地生态系统。其次是工程建设。为了满足日常灌溉和防洪需要,会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如水库。建设这类工程的初衷是保证农业生产,防止水患,但却忽视了湿地自身的生态系统运作功能。工程的建设导致了河流断流,水量减少。例如,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为早年保护意识较弱,对该湿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和水利建设,导致河流断流,水量减少,使得沼泽湿地的面积逐年减少。水环境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会导致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不稳定。普遍来说,自然保护区湿地水体自净能力普遍较差,一般只有在丰水期才能得到一次水体更换的机会,平时都是处于封闭状态。这种状态下如果遭到破坏和污染,极易造成大面积的水环境污染。当湿地的纳污量超过自净能力时,湿地生物群落及生物多样性必然会受到威胁。
对于自然保护区的水环境质量分析,一般采用一些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首先是水污染状况。水污染状况需要采用先进科学的技术手段进行相关污染物的检测,再根据污染物的指数进行分析和比对,来确定水域的污染等级。例如,当水质监测结果中综合污染指数高达5.508时,说明这片水域属于重度污染。其次是水生生物生存状态。水生生物的生存状态最能反映出水环境的质量。如果水生生物的生存状态良好,生机勃勃,那么水环境的质量为优。但是,如果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或者数量锐减或激增,则说明水环境存在问题。一般采用的湿地水生生物环境评价方法通过均匀度指数、藻类污染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来了解污染对湿地生态的影响程度[2]。以扎龙自然保护区为例,通过对2种生物群落的检测和研究,发现藻类污染指数很高,鱼类数量大量减少,可以看出自然保护区水质遭到了污染。通过对比相关的检测数据确定扎龙自然保护区的水生生物属中度污染。该湿地的污染物已经不能通过自净解决,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威胁,需要尽早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目前我国湿地状况不容乐观,生物多样性锐减,环境污染加剧,同时水环境面临着严峻形势。为了保护我国的湿地,仅仅建设自然保护区是不够的,还需要在立法上加快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此外,还要运用相关技术手段加强对湿地的综合治理,提高植被的覆盖面积,调整湿地的植物结构,并要加强对湿地的管理,禁止污染破坏湿地环境。而且对自然保护区的湿地资源和水环境质量要定期进行评价评估和综合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才能尽早解决。
[1]高淑华,彭德兴,孙振岩,等.湿地水质污染现状分析与可持续利用研究[J].地下水,2013(2):78-79.
[2]方子云.水资源保护工作手册[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