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恒平 陈 美
(泰州市永安洲镇农业服务中心,江苏 泰州 225327)
所谓淡水鱼养殖,就是将鱼类幼苗投入固定的淡水水域进行养殖,直至鱼苗长至可食用为止[1]。根据水温要求的不同,淡水鱼养殖分为热水、温水和冷水3种类型。热水养殖一般要求水温在18~30℃,适宜养殖淡水白鲳及罗非鱼等热带鱼类;温水养殖一般要求水温在15~30℃,适宜养殖鲤鱼、草鱼等鱼类;冷水养殖一般要求水温在10~20℃,适宜养殖细鳞鱼和虹鳟鱼等鱼类[2]。根据养殖场地的不同,淡水鱼养殖分为流水和静水养殖两类。流水养殖是指利用河水、湖水及水库等流动水域进行养殖,静水养殖指的是在有限面积的固定水域进行养殖[3]。
众所周知,水是鱼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水温变化对鱼类的生长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水温的骤然变化必然会对鱼类的健康产生影响。例如,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的小瓜虫病,就是在水温较低的季节流行,多为春末、夏初时节。另一种关乎淡水养殖鱼类生存的环境因素是水中溶氧量。溶氧量的变化也易引发鱼类疾病,例如,水体溶氧量过低容易引发鱼类烂鳃病,水体溶氧量过高则易引发鱼苗气泡病。此外,水体酸碱度,也就是常说的水体pH值的变化也会对淡水养殖鱼类产生影响。pH值在7.0~8.5范围内最适宜鱼类生长,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引发鱼类死亡。
养殖者的一系列不当活动,都易造成鱼类疾病的出现。例如,在捕鱼及运输过程中,一旦操作不当,便会对鱼类造成损害,极易诱发细菌感染,致使鱼类感染细菌性疾病。此外,鱼类放养比例不当或养殖密度过大也极易诱发鱼类疾病。
病毒性疾病是淡水养殖鱼类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常见的疾病有出血病。出血病主要是由于病毒侵入鱼类的眼眶、鳃等部位,使其呈暗黑色,严重的会导致鱼类死亡。常见的防治方法有清洁养殖水域的淤泥与其他环境,保持水体卫生,降低细菌出现概率;使用消毒粉对水域进行消毒,杀灭隐藏细菌,有效降低发病率。
3.2.1 细菌性出血病。出血病极易由细菌诱发,多于草鱼养殖水域流行。鱼类感染出血病之后,会出现出血现象。常见的防治方法有向养殖水域投放菌毒克、氯立得等有效治疗药剂;若鱼类病情严重,则需要投放降鱼血康宁的药物,防治病情进一步恶化。
3.2.2 烂鳃病。易发病鱼类多为鲤鱼和草鱼。感染此病的鱼类通常会出现鱼鳍颜色变淡且身体发黑等症状,严重的会出现鱼鳃肿胀等症状。针对此类疾病,一般可以通过向水域投放消毒剂进行消毒,之后向鱼饲料中加入易服康等治疗药剂进行治疗。
3.3.1 黏孢子病。此类疾病在鲤鱼中较为常见。感染此病的鱼类尾鳍、腹鳍等部位会产生灰白色胞囊,严重的会在鱼类大脑、肠道等部位长出胞囊。针对此类疾病,需对养殖水域进行消毒处理;若鱼类已经感染,则可以投放渔丰碘等药物加以治疗。
3.3.2 小瓜虫病。感染此类疾病的鱼类通常会出现动作缓慢、反应迟钝且食欲不振的症状。防治方法主要是向养殖水域投放生姜、辣椒之后,向水域投放特殊治疗药剂,且需要连续投放3~7 d。
[1]刘晓宇.探究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J].农民致富之友,2017(2):275.
[2]吕海新.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及治疗方法[J].农业与技术,2014(6):157.
[3]袁湖业.浅谈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J].中国农业信息,2013(9):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