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扬 梁海东
(1.洮南市车力林业站,吉林 洮南 137100;2.洮南市四海林场,吉林 洮南 137100)
营造水土保持林的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土壤侵蚀,有效调节地表径流,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此外,水土保持林还可以改良土壤,调节气候,减少和防止空气及水质污染,美化、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从而改变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保证和促进农业高产稳产。
在水土保持林的具体设计中,要结合已有成功经验,一般以小流域作为造林规划设计基本单元,由上游、中游到下游,由分水岭、坡面到坡脚,由坡面到沟底,实行山、水、林、田和路综合治理、集中治理、连续治理。沟坡兼治以治坡为主,以坡保沟;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防治并重。根据防护要求和营造部位的不同,以及配置形式等要求,水土保持林的营造设计可细分为以下几种。
在坡地部位,为拦蓄坡地上部的降雨或融化的雪水,分散水势,减缓径流,增强渗透能力,变地表径流为地下水,营造水流调节林是一项重要的措施。
为了有利于吸收和调节径流,一般林带走向应沿等高线进行。但在地形变化复杂的地区,有时等高线不能与全部径流线相交,起不到应有的截流作用;有的虽与径流线相交,但由于相交位置不同,径流长短差异很大,林带各段的负荷量不平均,不能充分发挥调解林带可沿各径流线中部设置走向。
一般丘陵坡地多为农田,要尽可能使林带占用的面积小些,而为了发挥调节径流的作用,则尽可能要大些。因此,林带位置应选设在侵蚀可能发展最强烈的部位。
应根据坡度、坡长、水土流失程度,以及林带本身吸收和分散地表径流的效能来确定。通常坡度大、坡面长、水蚀严重的地方要宽些,反之则窄些。一般灌木带宽3~5 m,乔灌结合带宽10 m左右。
在同类型斜坡上,如坡面较长,设一条林带不能控制水土流失时,要酌情增设林带。设置灌木带,间距为80~120 m;设置乔灌结合的林带,间距为150~200 m。
结构必须紧密,或乔灌结合,或全部灌木。
丘陵或山脉的脊部通称分水岭。其是发生地表径流的起点,也是较易遭受风害的地段。为防止风蚀、阻拦雨雪、控制径流起源,应营造分水岭防护林。分水岭地带防护林,由于地形地势条件的制约和耕地分布的关联,基本都是沿着分水岭设置林带。其宽度应根据灾害性质和土地利用情况来决定。以防水蚀为主的林带要宽些,以防风蚀为主的林带要窄些。林带宽度一般为10~20 m。设计形式可分4种:①顶部为“馒头岗”,应造片林;②顶部较窄,成带状“鱼脊岗”,又有农田,林带可配置在农田迎风面的一侧;③顶部农田田面较宽,林带可配置于两侧;④地形复杂多变的分水岭顶部,应因地制宜,带、片结合造林。以防水蚀为主的林带多配置一些灌木,以防风蚀为主的林带多配置一些乔木。
梯田埂造林部位是在埂外坡中部,顺田埂走向成带状分布。灌木带的宽度要根据埂外坡的宽窄确定。窄埂坡种植一行,越过2 m的埂坡种植两三行,株距0.5 m,一般带宽占埂坡宽的1/2为宜。
山区河道营造护岸固滩林,一般有2种情况,一种是河道较直、流量较小的河段,可用植树造林处理,称为治河造林;另一种是河道蛇曲、流量较大、淤积滩和撞岸湾非常明显的河段,应用修坎和造林结合的方法,缩短河身,整直河道,称为修坝造林综合治河。
水库的泥沙来源于流域范围内汇集,经由沟壑系统流入各库岸的冲淘崩塌。为防止水库泥沙淤积,应在流域范围内采取综合性水土保持措施。例如,植被较好的可进行封山育林;若植被稀少,应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配置水土保持林。库区沿岸一般营造茂密的灌木柳防浪林。据观测,15~20行灌木防浪林,可削弱高1.0~1.2 m的浪头,保护岸坡免遭冲淘破坏。灌木防浪林带,一般配置在正常水位线以上。库岸防护林带宽度,视库区大小及库岸侵蚀程度而定,一般为20~40 m。坝的背水坡上,一般密集栽植灌木,保护坝坡。
侵蚀沟是由沟顶、沟底、水道、沟沿、沟坡、沟口和冲积扇组成的。针对侵蚀沟各部位的状况,为了防止土壤侵蚀扩大,控制水土流失,在采取一定的造林措施之外,还必须结合有效的工程措施来治理侵蚀沟。通过这一措施,还可以把沟壑这类废弃的土地变成林产品基地,并改善林地附近的水文状况和小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