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练习的基本原则

2018-02-10 11:04
中国校外教育 2018年27期
关键词:针对性新课程理念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卡伦中心小学)

在教学设计中,很多教师通常只关注知识讲授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对新知识的传授这一教学过程精心设计,而对于学生的练习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显得过于粗糙,忽略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只有一个评定标准,就是学习成绩的好坏,整个教育的过程之中充满着浓郁的应试训练色彩,课堂教学中缺少学生间的创造性学习与主动探究式的交流与合作学习。这样的课堂教学严重制约了学生的知识学习与能力发展。对成功的课堂教学练习应该具备的原则做了如下探讨。

一、练习要根据教学内容明确目的与训练内容

课堂教学中的练习是保证学生全面掌握与理解知识的关键,更是学生把所学习知识进行现实应用的一种训练。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应该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及课堂教学目标的有关要求,对课堂教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检测,从学生的练习效果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活动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练习,课堂教学中的练习应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而设计,充分体现练习的针对性。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活动,能够很好地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对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之中存在的问题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并且根据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也是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极其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对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堂教学中练习的训练内容要有针对性,练习的训练内容应该紧扣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练习的乐趣所在,才能使学生从内心真正愿意参与到练习活动之中,使练习真正起到促进教学的重要作用。

二、练习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全人发展”的教育理念

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对学生“全人发展”的教育理念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应该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有所收获,有所发展。而要达到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面向全体学生的练习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在知识教学的过程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离不开有效的课堂练习,只有在练习的过程之中学生才能够真正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才能引发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思考与创新,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才能不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差异,在教学过程之中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使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都能够有效地参与到练习活动中去,并且都能够在练习中感受到学习带给自己的成功与快乐,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有梯度的练习设计,才能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所在,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之中积极、乐观地去接受教育,进而不断提高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与服务生活、创造生活的知识应用能力。

三、练习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的知识学习系统化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其认知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真正喜欢学习,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教学真正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这些认知规律,正确对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所表现出来的缺点与不足。新课程教育理念中提出了学生有八种智能,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是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下我们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智能的发展。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我们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与角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之中能够主动去建立网格化的知识结构,使知识的学习更加系统化、集成化。

练习设计是整个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练习设计是教师在充分考虑学生接受水平与课堂教学活动效果的前提下完成的教学效果反馈设计,练习设计可以有效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而且可以最直接、有效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们应该以新课程教育理念为指导,在练习设计的过程中遵循练习设计的基本原则,使课堂教学中的练习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全面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针对性新课程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应时而著,为事而作——议论要有针对性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打造
晓有机化学必考方向 提升备考针对性
学会“针对性”写作
有的放矢,始得鲜明——议论要有针对性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