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祖芳
(蒙城县畜牧兽医水产局,安徽 蒙城 233500)
蒙城县位于安徽省亳州市东南部,处于皖北六地级市的中心位置,国土面积2 091 km2,东邻怀远县,南接凤台县,西部与利辛县相连,西北与涡阳县紧靠,北部与濉溪县比邻。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蒙城县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适宜渔业生产。但春季干旱,冬寒干燥,夏季气候变化突然。蒙城县多年平均气温14.8℃,无霜期212 d,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 351.5 h,养殖期七八个月,基本上可以满足温水鱼类的生长需要,但低温期对一些暖水性鱼类生长不利。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23.3 mm,但年分布不均,易造成旱涝自然灾害。
蒙城县河流属淮河水系,流向顺地形走向大致平行。涡河是天然主干河道,自西北向东南横穿县城中部,境内长55 km,流域面积682 km2,再加上北淝河、蒙阜河、欠河、茨淮新河构成本县五大水系。水域类型分为池塘、河沟、煤矿塌陷区。全县水域面积约0.87万hm2,其中河沟0.35万hm2,池塘(包括塌陷区)0.31万hm2,还包括刚刚发起的稻田养殖小龙虾面积约0.20万hm2。
蒙城县境内水域浮游植物丰富,共有8门72属,浮游动物36属,常见的底栖生物15种,常见的水生维管束植物11种。全县鱼类共有42种之多。蒙城县境内的各类水域(除污染河段)溶氧状况及pH值均符合渔业水质标准要求,全县境内水域营养盐含量差别不大,氨态氮、硝酸态氮的含量以及总硬度、总碱度均对渔业生产比较适宜。
从2018年上半年调查结果可知,全县水产养殖总面积约0.87万hm2,其中池塘养殖面积0.41万hm2,河沟养殖面积0.11万hm2。2018年上半年,全县水产品总产量18 000 t,其中养殖产量15 270 t,捕捞产量2 500 t,渔业总产值267 500万元。
蒙城县渔业生产水域类型主要分为池塘、河沟2种。多年来,由于渔业科技含量的不断增加、渔业基础设施的改善、水产跨越工程的实施,蒙城县的池塘养殖面积、河沟养殖面积大幅度增加,水产品总产量大幅度提高。常规品种的鱼如青、草、鲢、鳙、鲤、鲫和鳊等仍是蒙城县的主要经济鱼类;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发展较慢,缺少先进的养殖技术;休闲垂钓观光渔业的发展少之又少,已经发展起来的几家,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和资金链问题,也几乎处于休眠状态。稻鱼综合种养工程正在实施,能否为水产业的多轮驱动、水产业的多向发展、水产品无公害制度的实施、优质安全水产品的生产提供保障有待考察。
①渔业生产基础设施陈旧老化,破损严重,抗自然灾害能力差,发展后劲不足,渔业生产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
②水产养殖开发资金不足,新品种、新技术引进与试验、示范和推广经费短缺,资源优势没有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在推广现代化科学水产养殖技术方面的投入经费不足,导致各种项目不能顺利开展,从而严重制约了渔业可持续发展。
③渔业基础依然薄弱,渔业生产量与丰富的资源不相符,渔业资源开发水平低,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
④渔业病害防治体系、水产品质量监测体系、渔业水域环境检测体系不健全,水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水产品批发、市场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发布手段落后。
⑤蒙城县主要的渔业经营模式是小规模分散式模式,渔业从业人员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对科学标准化的养殖技术掌握不足,综合能力有待提高,导致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很难保证水产品的食品安全。而且由于养殖面积相对较小,很难满足标准化、规模化水产养殖的要求,所以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
⑥“三品一标”在蒙城县的认证很少,目前蒙城县的“无公害认证”只有1个河蟹品种,绿色认证、有机认证在蒙城县还没有具体实施,与现代化渔业生产的要求相距较远,在推广现代化科学水产养殖技术方面的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各种项目不能顺利开展,从而严重制约了渔业可持续发展。
⑦养殖户心中没有树立标准、安全和品牌意识,没有选好适合当地气候特点的健康、优质、高效苗种,也没有使用池塘高产高效养鱼、池塘循环水养殖等先进适用的配套技术,更不适宜争创名牌。
⑧产业结构不合理,低质廉价水产品过多,优质产品比例不高,效益偏低,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养殖者的积极性。目前,养殖户只对小龙虾养殖有点热度,其他的名优产品(甲鱼、河蟹、乌鳢等)养殖很少,缺少适用的养殖技术。区位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标准化养殖程度低,水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渔业基础设施、科技推广手段落后,产品流通不畅,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都有待解决。
⑨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有待解决。近年来,秸秆污染造成渔业水域污染而发生鱼塘死鱼的现象时有发生,给渔业生产带来了较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秸秆污染,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