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超峰 巨亚绒 胡美绒 胡作栋
梨黑星病危害梨树叶片、果实、芽、花和新梢,若防治不及时常造成提前大量落叶,影响产量和质量,削弱树势,并影响到下一年甚至未来几年梨树的生长发育,严重时甚至导致挖树毁园。
梨黑星病能够侵染梨树地上部分所有绿色幼嫩组织,包括花序、叶片、叶柄、新梢和果实,以叶片和果实受害最重。其症状的共同特点是病部形成明显的黑色霉层。
梨芽受害后,芽鳞片茸毛较多,后期表面出现黑色霉层,严重时可致芽鳞开裂枯死。
花序受害后,花萼或花梗基部呈现黑色霉层斑,可蔓延到叶簇基部,致使花序和叶簇延伸出的新梢萎蔫枯死。
叶片和新梢自5月中旬到8月均可出现新的病斑。叶片受害初期在叶背主脉两侧或支脉间出现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淡黄色小点,周围界限不明显,几天后病斑上长出黑色霉层,叶正面相应部位出现褪绿黄斑;也有的病斑在叶正面形成黑色霉层,叶背面相应部位出现褪绿黄斑。严重时许多病斑相接,形成大块霉层。叶柄受害后,出现黑色、椭圆形凹陷病斑,上面覆盖黑色霉层,无论叶片还是叶柄受害,均可能造成早期落叶。
新梢受害后,初期形成长圆形病斑,后期病部皮层开裂呈粗皮状疮痂。
果实自5月下旬至9月中旬均可发病。幼果受害后,在果面上出现淡褐色圆形小斑,逐渐扩大到直径5~10 mm,然后病部出现黑色霉层,病果往往不能长大而早期脱落。较大的果实受害后,在果面上出现淡褐色圆形小斑,后病斑逐渐扩大,病部出现黑色霉层。果实病斑部位生长受阻,果肉木栓化,随着果实生长,病部凹陷,果实畸形,甚至病部呈疮痂状凹陷,常发生星状开裂,病果易提前脱落。果实病斑霉层在雨水冲刷后往往脱落,病部常腐生土粉色的粉霉菌,或浅粉色的镰刀菌等杂菌,出现粉红色或灰白色霉状物。果实生长后期被害,果面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或近圆形黑色病斑,表面干硬、粗糙,很少有霉层,病果不变形。采收前染病,果面病斑淡黄色,边缘不整齐,多呈针芒状,没有霉层,但进入贮藏库后,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斑会很快扩大,生出黑色霉层。
陕西关中冬季往往干旱寒冷,梨黑星病菌主要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梢、芽鳞和病枝上,或残存在落叶上越冬。在冬季温暖潮湿年份,分生孢子易丧失生活力而不能越冬,但病菌转而在落叶上形成菌丝团(12月)及子囊壳(1—2月)越冬,翌春再产生子囊孢子进行初次侵染。由于病菌能否形成子囊壳主要决定于冬季的湿度,因此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不同小环境中,均可有不同的越冬方式。
来年春天温度、湿度条件适宜时,越冬的分生孢子、新形成的分生孢子或子囊壳内形成的子囊孢子借风雨或气流传播,特别是风夹雨时更有利于传播,传播距离可达20~30 m,甚至50 m。
春季最先发病的部位是花序或新梢基部,然后从这些发病中心逐步向周围的叶片、新梢以及果实蔓延。从开花期到采收期均可发生,具有多次再侵染特性。
梨黑星病发病和流行的主导因素是气候条件,尤其是降雨和空气湿度。无论病菌形成孢子进行传播还是萌发入侵,都需要有充足的水分和较高的湿度。病菌入侵最低温度为8~10℃,最适流行温度为11~20℃。菌丝在5~28℃时均可生长,以22~23℃最为适宜。病菌孢子入侵的最低湿度要求为一次达5 mm以上的降雨量和持续48小时的阴雨天,春雨早而频繁的年份最有利于春季发病。分生孢子萌发所需相对湿度为70%左右,80%以上时萌发率最高,50%以下则不萌发。
在陕西关中病菌从3月下旬至9月中旬都可入侵,时间长达5个半月,可侵染4~5次。在多雨的6—8月,果园內经常有较多的孢子,只要有适量的雨水,孢子即可传播入侵。病害发生期一般从4月下旬开始,6—7月为盛期。叶片被害期集中在4—7月,果实被害期集中在6—7月,陕西大部分梨产地多数年份由于秋雨较多,均可满足病害流行需要,易造成病害后期大流行。病害的发生一般有3个高峰,第1个高峰在5月份,第2个高峰在7月份雨季到来时,8月份以后至9月中下旬如有阴雨连绵天气可出现第3个发病高峰。
病害流行还与栽培管理水平关系密切。过度密植、树冠郁闭、灌水多、湿度大、地势低洼、通风不良的梨园,以及肥力不足、树势衰弱的梨园发生较重。
病害发生与品种抗病性关系密切。中国梨最感病,日本梨次之,西洋梨最抗病。在中国梨中又以白梨系统的品种最感病,其次为秋子梨系统,而沙梨、褐梨和夏梨系统则较抗病。在常见主栽品种中最易感病的是鸭梨,其次为砀山酥梨。抗病品种有雪花梨、西洋梨和早酥梨。
梨树幼园附近如有结果梨园,梨黑星病往往发生严重,不但自身受害,而且成为向结果梨园传播的重要侵染源,防治工作不可放松。
根据梨黑星病的发病规律,防治该病应抓住两个关键环节:一是采取多种措施清除病菌,减少初侵染及再侵染的病菌数量,降低发病率;二是抓住关键时机,及时喷洒有效药剂,防止病菌侵染和病害蔓延,保叶护果,重点是降低果实发病率及带菌率,保证果品质量。
3.1 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建园时一定要选用抗病品种苗木,挑选健壮、无病虫害的苗木进行栽植,并对苗木进行彻底消毒处理。
2)铲除菌源。落叶后至梨树萌芽前,要彻底剪除病虫枝梢,清扫落叶、僵果,并予以深埋,以减少越冬菌源。开花前后和幼果初期,及时摘除病梢、病花簇、病叶簇、病幼果,带出园外销毁或深埋,以减少再侵染病菌源。
3)合理修剪。梨园要适度密植,通过合理修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对减轻病害发生非常重要。修剪时要剪除密挤、冗长的内膛枝,疏除外围过密、过旺、直立生长枝条,对发病较重的树要适当重剪。同时调整好负载,以提高树体抗性。
4)科学施肥。尽量多施腐熟有机肥,或种植绿肥,促进树体健壮生长,提高抗病性能。不偏施氮肥,宜增施磷、钾肥。还可结合喷药进行根外追肥,如叶喷0.3%尿素或0.3%磷酸二氢钾溶液,以增强叶片的抗病性。
5)适量灌水。梨园灌水要适量,避免大水漫灌,有条件的可采用滴灌,以降低果园湿度,减轻病害发生程度。
3.2 化学防治 梨树芽萌动时,全树喷1次具有铲除作用的10~20倍液尿素,杀死在芽鳞内越冬的菌丝,对减少初侵染源有明显效果。
梨树发芽后到套袋前后,即4月初至6月底,是病害由病梢向幼叶、幼果蔓延的关键时期,如果遇到春季多雨年份,蔓延速度更快,因此也是喷药防治的关键时期。一般年份在落花后(4月中下旬)喷药1次,套袋前(5月上中旬)及套袋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各喷药1次;在春季多雨年份,4月中下旬和5月中下旬各喷药1~2次。
采收前45天前后,即8月初至9月中旬,是保护梨果免受侵染的关键时期,一般年份应喷药3次,每隔半月1次。
防治梨黑星病可选用43%戊唑醇(好力克)悬浮剂3 000~5 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世高)水分散粒剂2 000~2 500倍液,62.25%腈菌唑+代森锰锌(仙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腈菌唑(信生)可湿性粉剂8 000倍液,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等药液喷雾。注意喷药质量,要求均匀喷洒到叶片正、反面和果实表面。对树冠高大的梨树要强调上、下均匀着药;对树冠郁闭的梨树,要强调内、外均匀着药。为增加药剂粘着力,减少雨水冲刷损失,可在药液中加入0.3%皮胶或其他粘着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