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正凡
(乌兰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青海 乌兰 817100)
新世纪伊始,我国成功地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开始为实现21世纪中旬中等发达水平的第三步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在20世纪20年代,木材是国家建设对林业的主导需求,林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形成了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林业建设指导思想。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生态建设日益受到重视,林业被重新定位为“既是重要的基础产业,又是重要的公益事业”。这一时期我国开展了规模宏大的生态工程建设,但由于林业体制的惯性和木材需求居高不下等原因,林业仍然没有脱离以生产木材为主的轨道。进入20世纪90年代,森林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地位越来越受到关注,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成为国家对林业的主导需求。国家林业局对林业进行了新的定位: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从事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向社会提供森林生态服务的行业。这一定位充分体现了生态优先的原则[1]。在新的定位下,林业将承担着培育、管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景观、森林文化遗产和提供多种森林产品的根本任务,肩负着优化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
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开始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并在这一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然而,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并未停止。生态环境的恶化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使贫困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自然灾害发生率越来越高,这已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阻碍。因此,要想做好生态建设工作,必须高效遏制生态环境退化趋势,从而实现山河壮丽。由此来看,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是国家林业建设必须达到的要求。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根本。因此,要想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保证森林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而为了实现森林系统良性循环,首先,要做到适地适树,建立良性循环的造林体系。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林业系统存在着多山地、少平原的情况,以黄土地貌为主,而黄土容易受冲刷、保水性差,所以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土壤情况和现存的森林资源。只有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才能更好地发展林业、恢复生态。在实践的基础上,实施林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实行标准化造林,实现粗放到集约经营的跨越,为营造良性循环的营林体系打好基础。其次,合理采伐,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目前,我国的林业资源种类较为丰富,不同林木的基本生长特性及生长周期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其基本价值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实际采伐的过程中,要做好林业采伐规划,并按现有林业发展要求做好林业采伐的合理管理,以便于提高林业采伐工作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在完成相关采伐工作后,需对采取区域做好种植及再利用规划设计,以便于保证林业生态系统的循环发展。如果在实际的林业资源采伐过程中,存在林业资源匮乏或采伐间隔周期较短的现象,则应及时停止采伐工作,以便于保障林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2]。
新林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可持续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全局出发,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作为指导方针,坚持全面管理和发展与保护森林资源制度为基础,努力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在达到生态建设要求的同时,更要追求整体效益最大化,避免地方利益的局部化,坚持走中国特色林业发展之路。而这就需要对林业资源进行保护,对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处罚。同时,不断革新林业生产模式,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林业经济高速发展[3]。
3.2.1 完善林业管理制度。生态林业的建设要以目前国家的经济发展需求作为出发点,结合现阶段林业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订生态建设目标。然后以生态建设目的为依据,预测生态林业建设情况,针对每一个预测出的问题制订解决方案,进而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同时,对于管理体系的构建,要重视对奖罚制度的制定,以期能够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使工作人员的执行力得到保证,确保新制度的快速推行,从而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3.2.2 合理分布林业生产力。新林业的发展不仅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地质情况、环境特点、原有林业的布局,还要融入国家全面发展的战略,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规划、统筹和合理布局,以此来确保林业生产的合理性,使得林业发展与地区、国家的整体发展协调一致。例如,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森林资源缺乏且分布不均的地区,国家应加大林业建设投资力度,加强环境保护,实现森林资源数量快速增长;在经济条件较好、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则需充分利用其优势,使得自然资源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要想促进新型林业的发展,必须要以生态建设为主体,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促进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林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