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超 郞 蓉
(丰都县委党校,重庆 408200)
一是土地流转市场尚待完善。缺乏规范的流转市场、流转中介、法律咨询等机构,农民私下流转的土地大多数没有签订有效的合同,容易产生纠纷。二是农产品市场缺乏有效的营销渠道。村镇没有规模化的收购机制,县城或者市区距离太远,农村电子商务尚不能满足当前需求,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是农村劳动力市场的有效供给不足。大部分年轻农民已经不把种地作为发家致富的最佳选择,导致农业生产缺乏有效的劳动力供给。
一是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比如,农村土地流转期满后土地上的附属物归属问题、转出土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二是资金支持力度不强。比如,截至2016年,在现代农业招商中已经签约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为35.7亿元,到位资金只有6.43亿元。三是技术支持准确度不高。主要问题已经不是那种绝对缺乏技术的情况,而是当前需求与政府提供的技术对接不够准确。
不同农民的经济情况参差不齐,对土地流转也是各有所云:有的积极参与,有的坚决抵制,有的优柔寡断不断观望。主要原因有:①收入有保障,土地便可放;②收入无保障,土地扛背上;③收入欠保障,继续在观望。一般农民文化水平较低,除了和土地打交道再无其他收入来源(主要是50岁以上的农民),短时间内难以实现在经济和身份上的转变。收入欠保障的农民主要是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对他们来说种地已是“副业”。
2.1.1 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根据调查情况和问题分析来看,可以通过3种方法激活农村土地市场:第一,政府指导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中介组织,负责土地流转信息的收发和政策咨询,协助农民签流转合同。第二,建立规范的专业的土地评估机构,防止农民漫天要价或者承包商低价欺骗,给流转双方一个合理的市场价格。第三,地方政府负责整个监督工作,防止一切组织和个人利用农村土地谋取不法利益,影响流转工作。
2.1.2 规范农产品销售市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打造规范化的农产品经营渠道,一是在区域内集中发展同类产品资源,将分散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发挥拳头力量,打造“农产品+乡镇特色”的竞争优势;二是采取“打造一批、试点一批”的模式、逐步推进的战术,以某个或者某几个特色产业为头衔,带动多个农业产业发展,形成“平台效应”;三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营销模式,开展全民性质的营销,发挥信息化的优势,做强农产品品牌,形成“品牌效应”[1]。
2.1.3 规范农村劳动力市场。重庆市三峡库区的传统农业有类似之处,不同程度地存在“留守劳动力”的情况,这些“留守劳动力”有不同的特点:第一类,在农村“有头有脸”,不但务农,而且身兼多职,积极肯干,收入可观,喜欢农村生活;第二类,“专职农民”,他们经验丰富,种植养殖,积极肯干,收入可观;第三类,“老弱病残”,他们进城是负担,在家耕薄田,劳动欠技术,投资没有本钱,收入不乐观。从目前的留守劳动力情况来看,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解决问题:①土地在第一类和第三类人群手里不能发挥土地的应有价值,可以鼓励他们流转出来,并给予有效的生活保障或金钱补贴;②针对第二类,可以将流转出来的土地交由他们来进行规模化经营,既可以实现农村土地的有效利用,又可以解放部分农村劳动力,还可以改善农村“老弱病残”的生活状态[2]。
2.2.1 提升政策的引领作用。习近平提出“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要是笑,就说明政策好。要是有人哭,我们就要注意,需要改正的就要改正,需要完善的就要完善。”通过调查和模型分析发现,有两方面问题需要尽快解决。第一,规范土地流转各方面主体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主要包括村集体、土地转出者、土地转入者及中介组织,完善合同到期后土地附属物的利益归属机制。第二,为了让农民将土地心甘情愿地交给集体参与流转,必须拿出有吸引力的东西进行交换才行,帮助他们解决失地后的收入问题和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2.2.2 提升资金的支撑作用。农村土地流转缺乏资金支持是制约激发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的主要因素。根据调查和模型分析发现,解决资金缺乏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继续完善“政金农”合作机制。政府多引导金融机构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协调农民和金融机构合作,为农民创业和金融机构投资提供优惠政策。第二,创新贷款和资助方式,简化资助审批办理流程,给投资各方提供高效的融资平台,提高投资者干事创业的积极性[3]。
2.2.3 提升技术的带动作用。第一,充分发挥专业部门的技术优势,如农业站、技术所、高等院校等的科研成果和实际操作经验,将研究和实践相结合。第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带领本地“专业农民”多去发达农业地区参观学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第三,对当地的“专业农民”开展技术知识、营销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生产、营销和管理水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因此,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单靠引进外部人才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优化、培育农村主体,实现由“输血”帮扶转为“造血”自立的发展模式。
2.3.1 优化现有农村主体。在培训内容上,以农业产业带动农民培训。结合当地的农业产业专门打造指定类型的专业人才,将此类人才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经营能手。在培训方式上,将专业技能培训和知识技能培训放在经营投资之前,防止出现“给钱不会用”的尴尬情况。既可以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又可以有效发挥各类经营人才的主体作用。
2.3.2 培育新型农村主体。第一,建立持久的人才引进机制。在急需农业人才的时候大力引进人才。人才库建立起来之后,还要不断完善人才引进机制。第二,建立持久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是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不但要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还要培养营销和管理人才。第三,建立为这些人才进行持久服务的体制机制。引进人才困难,培养人才也困难,更困难的是留住人才,不能将发展农业的平台变为“人才候鸟流动站”,而是打造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实用人才的演兵场和栖息地[4]。
2.3.3 开发未来农村主体。第一,不断更新农村运营主体,逐步转变农村经营模式,必须从思想观念上使得农村主体有质的改变,培养他们使用高科技技术开展农业生产。第二,培育未来农村主体,不单是培育他们的科学技术和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保证农产品产量的同时,还要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绿色健康,保障人民群众“口粮”来源的绝对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