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中书 谭 敏 张家建 李蜀鹂
(重庆市北碚区委党校,重庆 400700)
农村实用人才是指在农村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经营管理等领域中,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一技之长,能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实用型人才,包括生产能手、经营能人和能工巧匠[1]。农村实用人才是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中比例最大、作用最直接、成效最显著的组成部分。从微观和短期来看,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关系到新型农业技术的革新和推广、农民增收致富、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市场活跃性以及农村文化生活的发展丰富;从宏观和长远来看,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以及城乡统筹战略目标的实现[2]。鉴于此,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首次提出要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2010年6月出台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其列为6类人才队伍之一进行统筹建设,2011年10月农业部制定《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时,明确将其作为3支重点人才队伍之一。
重庆市北碚区是重庆主城九区之一和两江新区的重要板块,既有一直以来的生态资源、农业产业、科教基础、制造基地,又有新兴的高新技术工业和现代示范农业。近年来,重庆市北碚区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为抓手,结合特色蔬菜、花木、林果、农业体验和乡村休闲旅游等效益农业产业发展,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2016年开始,每年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00余人。充分利用各类培训项目作为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载体,培训专项技术1 000人、农业职业技能1 350人、创业培训50人,总计2 400人。2年共培育科技示范户1 150余户。每年通过田间学校、院坝培训等方式,开展农民技能培训3 500人次以上。截至2018年6月,重庆市北碚区有各类农民技术职称人员8 760余人,其中高级技师190人、技师1 350余人、助理技师2 600余人、技术员4 600余人,初步建立起一支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能满足重庆市北碚区农村农业发展所需。
但与此同时,重庆市北碚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非常突出。一是总量偏小。北碚区作为重庆市的后花园,是重庆市主城区农牧产品、休闲旅游、生态宜居、养老育幼的主要供给源,区域内农村农业市场非常庞大。但目前拥有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远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尤其是新兴农业产业市场的开辟支撑严重不足。二是人才类型不合理。花木种植、蔬菜林果种植以及畜禽养殖是重庆市北碚区的优势产业,这方面的实用人才数量相对较多。但近年来,这些优势产业面临突出问题,尤其是产品的标准确立和认定、产品的保量提质创新、产品的信息化推广和现代营销等方面的人才缺口极大,限制了重庆市北碚区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三是人才层次分布问题突出。高级技师主要集中在区域内的高校、机关和科研机构,他们与区域农村产业之间的衔接性不够紧密,投入地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作用调动有限。四是人才年龄结构比较显著,以中老年为主体,青年人才少,这对现代化农村建设、农业技术更新和信息化改造十分不利。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方面,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认识还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停留在工业化时代的“城市中心”思想禁锢中,导致对农村实用人才的重要作用和战略性意义认识不足,对“土专家”“田秀才”的保护力度不足,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培育这种长效性工作的政策研究和措施保障等方面较为欠缺;另一方面,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中很多人创业创新意识不强,仍然存在一定的“等靠要”思想;同时社会认知和自我评价偏低,对从业的社会地位和产出效益认识不到位,面对市场的快速变化和激烈竞争有明显的退缩倾向。
一是政策制定方面。重庆市北碚区政府制定了相关文件和工作方案,但关注点集中于任务本身,就具体的实施措施的研究较为欠缺。二是政策落实方面。静观、复兴、柳荫、金刀峡等部分乡镇相对落实情况较好,但其他两类乡镇落实不力:一种是处于城市核心区扩展区域的乡镇,过于依赖房地产和工商业,对农村工作兴趣不大;另一种是城区辐射远郊村镇,由于农业与城市之间的链接性不够紧密,农业效益不显著,人才培育工作不受重视。三是资金支持体量小,例如,2017年重庆市北碚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仅有中央财政拨款60万元和市级配套20万元,区内配套为0元,80万元经费在进行各项次级工作再分配后,使用时显得捉襟见肘。
一是培育的重点错配。目前的培育重点仍然囿于蔬菜、花木、林果等传统种植业人才,但当前重庆市北碚区更为欠缺的是这些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人才。例如,围绕“中国蜡梅之乡”的“素心”蜡梅,重庆市北碚区已经形成集蜡梅节旅游、蜡梅切花和深加工品的发展模式,但这一模式在更为庞大的林果和蔬菜种植等方面却借鉴不足。二是培育人才布局前瞻性不够。农村农业人才不单纯是从事种植养殖和产品粗加工,更应着眼于城乡统筹和融合发展,更加注重能够在农村能扎根、能安心、能创业、能传承的骨干实用人才,培育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排头兵和带头人队伍。
一是参与主体积极性不高。一方面是专家技师因为绩效刺激不力,对培育不够重视,精力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是参训人员因为培训内容含金量不足而兴趣不浓厚,很多培训都存在大量老弱妇孺滥竽充数的情况,甚至出现不发补贴无人来训的情况。二是培育内容针对性不够强,效度不够。由于农民文化水平受限,多数农村人才经验丰富但科技文化基础薄弱,因此要求培训内容要接地气、讲实用。但一些培训者对现行农村情况掌握不清、跟进不力,培训内容要么高深莫测,要么脱离实践,甚至一些培训内容还落后于农村人才已经掌握的经验。三是培训形式化问题依然存在。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了解农民,与农民交朋友、深入田间院坝的培训形式最为有效。重庆市北碚区已有一些“田间学校”开展了有效的培育,由于师资、经费、场地等限制,开展量还很不足,尤其是对农业持续跟踪性的田间培训开展有难度,更多的培训还停留在农民并不喜闻乐见的课堂讲授、政策宣讲上,即使有一些网络培训的引入,但效果不佳。
保增长,重质量,调结构,培育一支专业化、年轻化、科技化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保增长,力争5年内实用技术人才保有量达到1.2万人,为适度规模化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更多人才支持。重质量,高级技师和技师人才5年内可提升至2 500人,这是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关键。调结构,一是农业市场人才和信息化人才应有明显增长,二是吸引青壮年加入农村创业,改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老龄化问题[3]。
3.2.1 政府全面统筹。统筹领导,协调科教、人社、农业、民政和妇联等相关部门形成向心力;统筹规划,制订更为先进、重点突出、特色鲜明、针对性强及具有可操作性的培训计划;统筹资源,协调人、财、物的配备,适度增加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的专项经费支持;统筹管理,明确区级、镇级和村级培育责任,协调北碚区和重庆市两江新区之间职能交叉配合。
3.2.2 打造优质智囊团队。智囊团队应包含但不限于以下3个方面:一是依托重庆市北碚区地方优势,与西南大学开展深度的校地合作,充分发挥西南大学庞大优质的技术优势,既加强政府邀请专家讲学指导,又可推行技术股权制,或建立平台吸引专家直接兴办农村企业等方式,盘活高校农技力量,多渠道参与农村实用人才培育。二是大力启用“土专家田秀才”中的骨干力量,鼓励他们广收徒弟,传承技术,运用“师徒制”实现以老带新。三是大力聘请国内外专家和技术能人,尤其是欧美农业发达国家的专家学者,以及江浙、广东、成都等省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的技术能人,不但邀请他们传经送宝,更要用长效机制吸引他们扎根开花[4]。
3.2.3 发挥协会的人才培育功能。重庆市北碚区现有北碚花卉协会、静观花木协会、北碚林果协会、北碚休闲农业协会和北碚葡萄专业技术协会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协会,但这些协会与农村合作组织有一定区别,他们更关注产品端和销售端,对人才培育关注不足。作为专业协会,他们比政府更了解行业动态和人才供需状况,因此,应稳定协会组织运营,在协会内建立人才培育体系,政府对这方面予以政策支持和适度经费支持。
3.2.4 充分发挥龙头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新型规模化经营是重庆市北碚区农村农业建设的重点工作,也是推进地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效途径。重庆市北碚区应结合重点农业产业发展情况,大力扶持和培育一批规模适度、技术领先、善于经营、勇于创新的中青年职业农场主和农业合作组织带头人,不仅让他们成长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骨干力量,更要发挥他们在农户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通过农场或农合组织吸收更多农民加入新型农业经营队伍,并结合产业发展获得不断培育和成长机会,从而构建起大量应用型的人才团队。
3.3.1 培训内容需兼顾重点性和创新性。一方面,针对蔬菜、花木、林果等传统种植业,重庆市北碚区仍然要进行重点的人才培育,以优质绿色、生态环保的产品,打造重庆市北碚区农业产业的重点品牌;另一方面,一定要结合市场发展的行情和未来农业的主要增值空间,在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加强人才培育,不断促进队伍结构创新。
3.3.2 培训形式和手段要注重适应性和前瞻性。首先,要继续改善“田间学校”培训形式,扩大其应有范围,走进农村院坝田间,结合农业生产实际问题进行技能培训;其次,结合重庆市北碚区拥有西南大学的农学资源平台,要让农村实用人才走进高校、走进实验室,接触新品种、新技术、新手段,拓展眼光和思维,能够前瞻性地认识和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再次,要开发、推广和应有信息化平台,运用电脑网络和手机APP的便捷优势,整合培训内容和经营信息,针对性地提供给农村实用人才[5]。
3.3.3 培训过程要注重对象的特殊性。目前,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是中老年群体,他们在知识文化水平上有短板,因此,培训过程的全部环节都要注重这一特殊情况,既要有专业的、先进的技术,又要让培训对象愿受训、听得懂、能理解、可消化,切不可搞形式主义走过场,不能把培训讲堂变成“抓壮丁”[6]。针对一部分优秀中青年骨干,由于他们具有一定的知识文化基础和技能储备,因此,要走高层次的提高性和改善性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