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所通过分析鉴定稻瘟菌效应蛋白在水稻中靶标蛋白,揭示了稻瘟菌侵染的新机制。
由稻瘟菌侵染引起的稻瘟病俗称水稻“癌症”,往往造成水稻严重减产。研究证明稻瘟菌的效应蛋白AvrPiz-t可以特异性地靶标水稻的钾离子通道OsAKT1蛋白,并抑制OsAKT1介导的内向钾电流活性。在高钾条件下水稻的生物量和对稻瘟菌的抗病性都显著提高。该研究率先发现病原菌效应蛋白通过靶标寄主钾离子通道蛋白干扰寄主钾吸收过程,进而促进病原菌侵染。揭示了植物营养和抗病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为生产上施钾肥增强抗病性提供了分子基础。
摘自中国农业科学院网
最近,中国农科院棉花所在作物绿色可持续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探明了中国作物生产过程中低碳排放的化肥类型,并提出相应施肥策略。
该研究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法分析了1993—2012年我国作物生产温室气体排放及其构成,发现我国作物生产中化肥为第一大排放源。研究探明碳酸氢铵、过磷酸钙、氯化钾分别为单位营养元素排放最低的氮、磷、钾化肥;在不考虑作物对不同化肥类型吸收利用差异的情况下,采用最低排放类型化肥的施肥策略,中国作物生产平均每年将减少127.41兆吨二氧化碳当量,温室气体排放将减少23.45%。该研究结果为农业低碳减排提供了理论依据,将有助于实现作物生产绿色可持续。
最近,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与美国哥伦布州立大学合作,对我国西南山地生物热点地区1 119个物种的主要种子功能性状作了分析,其中有393个木本植物、726个草本植物。研究发现,种子大小与种子萌发所需时间显著正相关,而与种子数量显著负相关。
研究结果表明,种子植物在产生高适合度幼苗与快速占据新生境之间进行权衡。此项研究在区域尺度上证实种子功能权衡的存在,并为中国西南山地物种共存与多样性提供了解释维度。
摘自《农民日报》
最近,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研究人员凯塔琳娜·里奇特找到了一种杀灭超级细菌的新方法,即针对超级细菌的噬铁特性,改变超级细菌的铁供应,使它们丧失致病功能,最终死亡。
超级细菌指对多种抗生素都有耐药性的细菌,全世界因此每年致死约70万人。这种方法已经在动物实验中证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超级细菌有效,下一步将运用到治疗鼻窦感染的人体试验中。目前尚未发现这种疗法有副作用,出现耐药性的风险也较低,因为细菌不大可能抗拒自己喜欢的食物。
摘自中国生物技术信息网
最近,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蜜蜂病虫害生物学创新团队通过对蜜蜂分蜂行为与蜜蜂病害的生物学、病原的发生及增殖规律研究,揭示了蜜蜂分蜂行为是一种重要的蜜蜂群体免疫性行为。研究证实了分蜂这一群体性行为是抵抗病害及逃离寄主的一种新机制。
该研究为蜂群的健康管理提供新的技术指导,是一种隔离病原的生存新机制。同时,该研究也对中华蜜蜂分蜂次数多的原因及所感染的病原数量少找到了理论依据。
摘自中国农业科学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