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干瑜 蒋志平
教育装备是教育事业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的必备基本办学条件和重要物质技术基础,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教育装备质量好坏更是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际,就当前教育装备质量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提出几点拙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教育也不例外,当前其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矛盾已由总量性矛盾转变为质量和结构性矛盾,外延式发展和规模上的扩张显然已成为过去式。教育装备质量也是如此,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重要性愈来愈凸显。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党的十八大就已经提出,提高普及教育水平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重心是紧抓教育质量。具体到教育系统,“以人民为中心”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在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坚持以完善体制机制为根本保障,加快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狠抓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装备质量作为教育质量的核心指标之一,提高教育装备质量显然是“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具体体现。
新时期党中央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理念在近年来的工作中得到了切实体现。《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政策制度以及教育精准扶贫等重点工作都立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对教育装备工作特别是教育装备质量提出了更高层次、更深程度的要求。可以说,教育装备工作已经从边缘的位置走到了中心位置,必将在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核心、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加大教育装备经费投入,是当今世界发展教育的趋势和潮流。近年来,国家对教育投入越来越大,国务院明确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般不低于4%,对教育装备的投入自然也是水涨船高。一般来说,影响教育装备的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包括装备自身质量、装备使用频率和对装备的使用方式等,质量越好的装备,产生故障的概率就越低,装备的寿命就越长,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也就越高。当前,教育装备既要扩展“量”的维度,也要拓展“质”的深度。面对教育经费捉襟见肘特别是边远欠发达地区用于教育装备的财政经费更是少之又少的现实困境,如何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如何提高教育装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教育装备质量问题屡见报端,饱受诟病。如安全问题突出、技术标准不规范、性能达不到教学要求、原材料不达标、随机文件不齐全、包装不规范、做工粗糙等。特别是毒文具、毒校服、毒跑道等质量安全事件成为全国性事件,产生的根源之复杂、持续时间之长、涉及地域之广、带来危害之大超乎想象。造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教师、家长、学校和社会都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影响了学校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的选择,制约了学校对教育装备的主动需求和有效使用。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教学设备不如军事、工业、医疗等装备重要,它们的质量要求层次不同,所以降低了对教育装备开发与生产的质量要求[1]。学校对教育装备往往是关心有没有或者有多少,对教育装备的质量甚少关心。企业对教育装备产品的质量自我要求较低,只要能销售出去,质量自然就成为其次。监管部门把监督管理的重点放在了大型项目或设备上,鲜有关心小物小件,对质量很少在意。
目前,我国教育装备生产企业3 000余家,生产和提供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所需的2万余种产品和服务[2]。但是装备标准却严重滞后、缺位,如《中小学教育仪器配备目录》中就有2 000多个品种,但大部分教育仪器的规格、型号都是空白,部分产品虽然对规格、型号有描述,但也不尽详细。加之全国性或地方标准组织机构不健全,装备标准的制订和完善严重滞后于教育“大装备”发展需要。
目前,教育装备招标大多采用综合评分法,价格因素发挥着关键作用。国家财政部令(第18号)第五十二条明确规定:“采用综合评分法的,货物项目的价格分值占总分值的比重(即权值)为30%~60%,服务项目的价格分值占总分值的比重(即权值)为10%~30%。”这就是说,在100分的总分中,价格就占据了40~90分,使得价格在采购中成为关键甚至是唯一因素,形成了不良竞争,不求质量但求低价的现象较为普遍。
监管体系不健全,教育装备准入、验收、跟踪管理等环节存在真空地带。尽管很多地方都建立了专家库,集合了一批具有相当职称和工作经历的专家,但教育装备涉及理、化、生、史、地、艺术、图书等多个学科和领域,学科教学一线教师、教研员和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参与程度不高,专家不专或责任心不强,采购的装备产品也就容易出现问题。
新时期解决教育装备工作中存在的质量问题,需要从思想认识、技术标准、招标采购、信息化建设及监督检查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构建完备的教育装备质量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质量和效益上来”“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强调了质量的极端重要性。当前,教育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都发生了根本变化,质量成为核心点。近年来,教育装备投入不断增加,内涵不断丰富,成绩不断累积,已经超越学校办学基本条件的范畴,已然成为一种课程资源,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了有力支撑,对教育装备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首先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在教育装备发展的方向目标、任务重点、政策举措上牢固地确立起质量路线和质量方针,树立起“质量第一”“质量优先”“质量为重”的强烈意识。其次是坚持质量导向,不论是教育装备产品生产、采购,还是教育装备的管理、使用,都必须以质量为导向,运用质量指挥棒,制订质量发展的规划纲要,建立质量考评的指标体系,真正推动质量发展入轨、上路、定型。最后要坚守质量底线,质量无小事,在教育装备产品的设计、生产、采购、管理、使用等整个过程中,决不能突破质量底线。
标准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GB/T20000.1-2002)。它既是确立装备项目与内容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评估装备水平与质量的评价准则。没有科学的装备标准,谈不上教育技术装备质量;缺乏标准的指导,只会带来想当然和随意性[3]。一是要统筹规划。高质量的统筹规划是科学装备的基础。要紧紧围绕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大局,紧贴课程改革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装备规划,明确装备目标,加强装备工作的统筹性。二是要制订教育装备标准。从“大装备”的范畴收集整理有关应用于教育教学的教育装备方面的最新的国家、行业、地方的标准文件,尽快建立完善地方教育装备的标准。特别是要突出技术复杂、价值高、产量大的产品以及处于配备高峰或将要处于配备高峰的产品标准的制订、修订工作。同时要兼顾基础标准、通用技术标准及环保、卫生、健康等强制性标准。三是要突出元标准(meta-standard)。教育装备标准化的关键是重点研究影响教育装备教学适用性的各种因素,并将它们列入教育装备的标准体系中。在制定教育装备标准之前,首先是要研究和制定教育装备元标准,也就是装备产品的教育教学适用性标准。
教育装备有别于一般的器物装备,动态性、教育性、发展性等特点突出。教育事业是公益事业,更是民生事业,教育装备的采购具有公共管理的特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公共财政体制的发展具有很紧密的联系[4]。这些特征,在教育装备采购中都必须切实考虑。一是坚持适应性原则。在教育装备采购中,要充分尊重和体现学校的选择权,将是否适合学生、是否适合教学、是否适合科技发展潮流等作为采购标准。要邀请学科一线教师、教研员和教育技术部门专家组成评审小组,对教育装备产品进行教育适应性评审,切实保障产品质量,强化教育装备产品服务教育的效果。二是要坚持合理性原则。这里的合理性主要是指价格的合理性。杜绝过分注重价格因素,改变“低价中标”的模式。建立价格咨询体系,根据市场变化规律、科学信息的快速传递,精准预测教育装备价格,以有效防止招标产品价格比市场零售价格高以及以次充好、以劣充优等现象的发生。三是坚持规范性原则。进一步规范教育装备市场,努力形成优质优价、良性竞争、优胜劣汰的局面。规范招标文件,招标文件应该由商务和技术两大部分组成,特别是技术部分要有教育装备产品的主要技术参数,将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写入招标文件和采购合同。规范采购过程,必须要有懂技术、熟悉市场、了解产品技术标准的人员参加招标采购。采购之后,还要对所需的教育技术装备的质量、价格进行调研。
当前,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计算等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愈加凸显。《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中央政策文件将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方面教育信息化对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意义,这是更高层次、更深程度的质量体现。另一方面,教育信息化装备本身就属于教育装备范畴,利用信息化手段无疑可以有效推进教育装备质量的提升。如湖南组织开发了“湖南省教育装备招标采购系统”,为省、市、县各级教育装备管理部门、学校、生产/供应商、招标代理公司、政府采购中心等用户提供采购目录、装备专家数据库、项目采购立项管理、学校采购计划申报、货物分发调拨管理、产品质量投诉等多重功能。依托信息化技术手段,加强教育装备质量管控,提高教育投资效益。
教育装备有没有用、怎么用、用得怎么样、质量如何,这些都需要通过监督检查进行了解和督促整治。一是加强教育装备质量管理。进一步理顺教育装备管理体制,建立覆盖省市县校四级教育装备质量监测网络,密切与质量监督、工商管理等部门的沟通合作,探索建立教育装备质量抽查机制。二是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劣质产品公布制度和企业黑名单制度,教育装备企业资质审查制度,投标样品封存制度,使假冒伪劣产品无藏身之地。三是建立装备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学校的实验论证机制。对进入校园的装备产品进行质量抽查,只有经过危害性测试和教学适应性评价的方可进入学校。组织编写教育装备政府采购目录。按照中小学教学仪器配备的有关国家和省级标准将教育装备产品进行分类,明确各类产品的品名、规格、型号、参考标准、价格、材质等指标并构建数据库。四是建立常态化监督检查机制。将教育装备质量检查纳入相关重点常规检查考核之中。例如,湖南将教育装备质量纳入了合格学校建设验收标准和地方教育督导评估考核体系,切实保证了教育装备质量检查考核工作的有效进行以及考核结果的有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