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春,季 璟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国经济都得到了空前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民在享受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美好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气温上升、雾霾严重、酸雨等等,这些都是由于人们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而无视自然规律造成的。现今,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生存发展的主要因素,这就使各国逐渐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积极谋求治理方案。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时至今日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无法满足人民对良好物质生活的追求。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经济效益,这就使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2017年11月10日,《中国气候公报》指出,中国在2016年先后出现了8次大规模的雾霾天气[1]。这8次雾霾天气使部分城市的航班和高速公路受阻,人们不得不在外出时戴上口罩。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体系,形成“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再一次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深刻认识到中国生态文明发展现状的情况下,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理论为基础,以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先进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美丽中国而提出的,对于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升,但与之相随也提高了环境污染事件发生的概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安全。人类在社会不断发展壮大的影响下反思并意识到:以追求经济增长为导向的发展观难以适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发展的要求。人类开始慢慢接受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导向的生态文明理论。2012年11月,在中国北京召开的第五届世界环保大会上以“引领经济繁荣的未来动因:绿色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构建了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增长、互利双赢的政府与企业交流合作平台,主导了世界各国向绿色生态发展模式的转变,共同应对环境持续恶化等问题[2]。本次大会把人们从单纯考虑环境保护引向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相结合,实现了人类有关环境与发展思想的历史性飞跃。2016年10月,在中国深圳举行的城市可持续建设国际会议提出,以可持续理念全方位引导城市建设,克服城市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为未来城市发展腾出空间,同时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必经之路[3]。近年来,各国纷纷探索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全新的发展模式,这一举措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可持续发展观通过全球人类的努力,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平衡。习近平充分吸收西方国家可持续发展观中的理论精髓,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生态文明应该以尊重与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力点,不断推进人与社会进步的步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显著成就,但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我国一直采用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这种发展方式不光影响能源的利用率,也对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影响。人口众多、资源急剧贫乏等一系列问题,都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2014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指出,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部分地区土壤污染比较严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4]。2015年雾霾在全国集中爆发,充分唤醒了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广大民众普遍意识到身边的环境在过去几十年粗暴的发展方式下变得如此脆弱。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这就意味着一边是7%的经济增长,一边是15%的损失率[5]。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都给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使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应“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在此背景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有利于协调好经济发展同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建设美丽中国,更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辩证与实践的自然观、唯物主义的生态自然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社会观。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对人具有先在性。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人类的肉体生活与精神生活与自然界是相联系的[6]。马克思对自然界先在性的承认,是要人类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给予自然界充分的尊重,而不是畏惧与崇拜,他所要强调的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蕴含着许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应该如何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观点,这些都说明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理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和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有关生态文明的思想,而在中国传统的生态文明思想中要求文明必须与生态形成良好的互动。古代中国有许多哲学家深入研究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老子主张“道法自然”,要求人们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应该充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孔子提倡“知命畏天”,认为人在自然界面前不应该只有畏惧,应该尽力而为。荀子认为“天行有常,天人相分”,人类必须与自然界和谐共处,人类实践活动不能与自然规律相违背[7]。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和治国之道等思想为支撑形成、发展起来的,所以传统的生态文明思想涵养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生态思想。这有利于缓和当前中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就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8]。实际上,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就有了一定的改善,只是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生态文明理论还不是很完善,但它为后来生态文明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提出,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不能只追求利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制定了一个又一个方针政策,尤其在法治建设方面,致力于通过法律来保护生态环境,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江泽民提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生活”[9]。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在世界上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在此战略的指导下,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得到了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胡锦涛基于对我国实际情况的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提出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推动了我国生态文明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明确把生态文明列入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突出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了历届党和国家领导集体的智慧结晶,摒弃了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思想,同时基于严峻的社会现状,提出了符合当前我国生态文明现实的理论,创新并发展了历届领导集体的生态文明思想。
工业革命以后,西方生态文明理论逐步发展起来。在工业革命中,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极其严重,导致环境急剧恶化,由此催生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生态的概念最早是在1866年被提出的,但当时主要是把生态一词描述为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哲学家对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就更加系统化、科学化。随着环境破坏问题愈演愈烈,很多西方学者开始着眼于马克思的相关理论,企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找到有关生态问题的契合点,许多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的“人化自然与自在自然”这一理论给予肯定[10]。习近平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深入了解西方生态文明的相关理论,借鉴其中的先进思想,同时对西方不合理的生态文明理论进行了批判,并结合我国发展实际,提出适合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理论方针,以推动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进行。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更不能走“前面污染,后面治污”的老路[11]。为此,习近平提出,要想在保护生产力的前提下继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就必须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用科学的生态理念和方法对已经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治理,要在保证基础能源得到合理运用的前提下,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全方位、多方面的协同改善。同时,应当以为生态环境减负为目标,尽可能做到少污染、少消耗、多保护、多发展的“两多两少”科学生态发展理念。在面对已经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时,要及时行动,采取科学有效的补救措施,力争把损失降到最小。在今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努力调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发展经济带来的环境问题,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赢。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说明人民的美好愿望是一个全面的愿望,而不再仅仅停留在物质生活上。全面的愿望更多的是指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当前社会的发展是不全面不平衡的,要想满足人民的美好愿望,就要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习近平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增进人民福祉,并不仅仅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物质财富极大满足的情况下,人民也深刻认识到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以及身体素质,因而,对于生态环保的追求也在日益提升。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党和国家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这就说明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生态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所以要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要任务就是解决生态问题。通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面对这种情况,习近平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与民生问题的关系,认识到只有让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才是真正有效地改善民生。因此,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新华社,http://politics.gmw.cn/2017-10/27/content_26628091.htm.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突飞猛进,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方面发展也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没有考虑到或很少考虑到环境的承载力,造成了环境急剧恶化,使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对于这一问题,习近平深刻地指出,为了金山银山破坏和放弃绿水青山,带来的不只是幸福,还有数不尽的痛苦[12]。因此,只有在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使发展和自然和谐共处,才能达到理想的生活目标。为此,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不能一味地追求超高速发展状态,而应该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把经济发展控制在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的范围之内,以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带动经济的持续发展,使经济发展方式朝更环保、更绿色的方向发展。在企业的日常生产和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要把低碳、环保作为行动指南。与此同时,要及时调整经济政策,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努力调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使二者和谐共处。总之,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来构建符合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模式,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种经济模式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系的本质要求,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是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断。面对当今中国的发展现状,他的这一论断无疑是对过去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的反思,同时也为以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习近平的这一论断与他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一脉相承。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使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黑格尔曾发出这样的预言:“当人类欢呼对自然的胜利之时,也就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13]。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命题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2016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使世界各国加大了对生态文明的建设力度[14]。如今党的十九大的召开,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也为全球在共同应对生态环境问题上树立了榜样。
当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人民的日常生活。习近平强调,要想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就必须建立健全而可行的法律以及公正有效的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没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再美好的愿景都是“空中楼阁”[15],这就需要随时随地强化督查来发现并解决问题。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部分,并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自2012年以来,生态环保法制建设不断健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进程不断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从思想理念升华到制度建设、再到实践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以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法制结构为支撑,在对生态文明体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同时,必须把与生态文明制度有关的“四梁八柱”也陆续建立起来,尽快使生态文明建设更加制度化和法制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认真分析我国具体国情,在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在充分借鉴古今中外有关生态文明的理论知识之后,提出了以生态经济观、生态民生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法治观和生态文明观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突出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习近平提出的“两山理论”“绿色发展思想”“美丽中国”等理论,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提出的。针对人与自然长期处于对立关系这一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效地解决了二者的对立关系,实现了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的有效转变。党的十九大召开后,“美丽中国”一词响遍世界,习近平根据我国实际发展的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与我国具体生态环境问题相融合,形成了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系,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国家领导人在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指导下,针对各个历史时期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都及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文明思想和相关对策。在此过程中,不断发展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同时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建立在历届领导人的生态文明理念之上,从“两山论”到“美丽中国、美丽世界”的提出,都是在总结历届领导人的思想精华之后,又结合我国的发展实际提出的,它对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问题之间的矛盾都有重大突破,既丰富和发展了历任领导人的思想,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世界提供了科学指南。
纵观历史,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往往伴随着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现在我国仍然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以及各种尖锐的国内矛盾,必须有所行动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要建设美丽中国,就必须摒弃原有旧习,开拓新的发展领域,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因此,需要从经济发展模式和方式上着手,寻找改变的契机,最终达到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只有通过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寻找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努力调和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习近平多次强调,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所以,我们应当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尽快完成发展方式的转型,使经济朝着绿色、低碳的方向迈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16-17]。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这是党中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举措。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地球,这一理念使世界各国重新审视中国,中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被世界认可。我国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打造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美好社会。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十分严峻,这就要求人民正确认识我国的发展现状,认清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努力。习近平曾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这就说明,生态决定着文明的兴衰,国家的安危。习近平这一思想,对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同时也为我国未来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思想指南[18]。
时至今日,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也应该加速前进,为全球的生态治理献计献策。当今世界,一些迅速发展壮大的新兴国家,由于发展速度过快,在发展过程中往往有一些问题被忽略,这就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背景之下,各国人民应该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共同体的理念,团结互助,最终达到互利共赢。党的十九大的召开,让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世界各国人民指引了一条光明的前进道路,习近平提出了“建设美丽地球”的设想,习近平的这一倡议,使其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为世人所认可,也为与别国友好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生态国际影响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该勇担重任,在各种国际会议上坚定自己的立场,为全球治理贡献智慧,同世界各国人民一起促进美丽地球的实现[19-20]。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充分了解我国具体发展实际和国际处境的基础上提出的系统而全面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我国在新时代背景下缓和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矛盾的重要思想保证。现今,各国纷纷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是以此为基础而提出的,对于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充分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和推进包含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笔者梳理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归纳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价值,以期能够提升人们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从而推动生态文明和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同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各国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借鉴,有利于向世界传达我国生态发展观念,有助于树立我国良好的大国形象,更有助于实现全球治理,共建美丽世界。
[1]刘志丹.论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重要现实意义[J].人民论坛 ·学术前沿,2017(16):122−125.
[2] 武传鹏.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探论[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7(4):1−4.
[3] 刘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断[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7,10(4):28−34.
[4] 张海波.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意蕴[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2(4):47−53.
[5] 周明星,翟坤周.论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论的四个维度—— 要点追溯、价值诠释、方法策略、实践优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3):31−34.
[6] 康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习近平治国理政中的运用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7.
[7] 郭凤凤.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7.
[8] 张闫.国家治理体系视域下习近平生态治理思想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7.
[9] 钱春萍,代山庆.论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J].学术探索,2017(4):14−19.
[10] 王英.习近平水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系统性探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7(1):117−122.
[11] 胡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7.
[12] 贾雯.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7.
[13] 典赛赛,殷焕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析[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7,15(1):14−17.
[14] 常宏梅.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探析与践履[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17.
[15] 赵洁民,张丽霞.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哲学意蕴[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1):68−70.
[16] 蒋朝莉,蒲宇阳.生态文明理念下的能源教育路径探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3):7−15.
[17] 王志鑫.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问题探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6):33−44.
[18]张雪.生态文明视野下大学生科技德育优化途径探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5):107−112.
[19] 刘浚,赵淑妮.我国页岩气开发应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4):44−51.
[20] 李学林,刁沙沙.生态文明视域中的石油循环经济初探[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