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卫星,其美旺姆,雄奴塔巴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 西藏 拉萨 850032)
青稞是藏区主要粮食作物。目前全国青稞面积约33.33万hm2左右,95 %在青藏高原,西藏青稞种植面积约24万hm2左右,占全国面积的72 %,是西藏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农作物,在全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中的比例始终保持在70 %以上。青稞是藏区独有的具有不可替代性,关系到西藏的粮食安全,但就目前而言,西藏普遍存在单产水平低,虽然一些地区青稞产量可达500 kg/667m2,但由于西藏地理环境特殊、气候类型多样,适宜种植的其他作物少,良种良田良法的不配套,大部分地区适宜种植的青稞产量水平很低,全区平均产量仅191 kg/667m2。为此,如何进一步挖掘青稞单产潜力,加强青稞作物育种攻关和新品种选育自主创新,坚持良种良法配套,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的重点科研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强力示范推广具有高产、稳产特性的优良冬青稞品种“冬青18号”。
冬青稞品种“冬青18号”以冬青11号/ZDM82987-88605作父母本,自2001年起开始选育,并于2013年通过西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藏种审证字第20131号57)。其主要特性为:平均株高106 cm,株型紧凑,叶宽,叶色浓绿,该品种出苗整齐,成穗数高,属于高产、稳产、增产潜力大,抽穗、成熟整齐一致;中穗型,平均穗长7.5 cm,平均穗粒数55粒,结实率为90 %以上,穗大粒多;籽粒为椭圆形,呈白色,短芒,籽粒饱满,千粒重为42 g左右;抗寒性及抗细菌性条斑病、黑穗病强;活杆成熟不早衰,茎秆弹性好,极抗倒伏;栽培试验最高产量潜力550 kg/667m2以上,大田平均产量380 kg/667m2左右,属于粮草兼顾型品种。适宜在海拔3800 m以下、中上等肥水条件下种植。
为进一步优化冬播作物种植结构,充分利用7-10月期间西藏的雨热资源,复种饲草,实现以农促牧、粮草双收,缓解粮草争地矛盾,培肥地力,保护耕地土壤环境,由于其较为突出的品种特性,项目区人民群众逐步感受到种植该品种得到的实惠:①种植“冬青18号”能够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青稞产量,同比目前广泛种植的“冬青1号”及“果洛”等冬青稞品种增产10 %以上,加上复种豆科作物产值达2600元/667m2,比种植冬小麦高800元,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②种植冬青稞可提高冬季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为野生动物提供冬栖场所和越冬食物,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③可在冬青稞收割后可复种一季绿肥或芫根,有效提高土壤含氮量,改善土质,增加翌年作物产量,解决饲草短缺问题,提高农牧民现金收入,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
2017年“冬青18号”在全区拉萨、山南、林芝、昌都4市的48个乡镇累计示范推广面积2190.03 hm2。收获后复种饲草饲料作物,确保稳定甚至增加青稞产量、生产饲草饲料发展畜牧业、豆科饲料作物增肥地力、提升冬春季农田植被覆盖率减小风蚀、为冬栖野生禽类提供栖息地和食物,从而实现增粮增草增收增效多重目标。
2017年,拉萨、山南、林芝、昌都4市18个粮食主产县48个乡镇共种植2190.03 hm2“冬青18号”,复种工作于6月20日至8月11日进行,共复种1375.33 hm2,复种作物为:箭筈豌豆、芫根、油菜、荞麦、辣椒等作物。
拉萨市复种面积为480 hm2,其中曲水县380 hm2、空港新区100 hm2。曲水县于8月11日复种箭筈豌豆(兰箭2号)173.33 hm2、当地芫根206.67 hm2,至9月3日,箭筈豌豆平均达20 cm,长势良好。空港新区于8月2日复种箭筈豌豆96.67 hm2,至9月3日平均达30 cm,苗均苗壮,分枝较多;复种芫根3.33 hm2,长势良好。
山南市复种208.67 hm2,主要分布在贡嘎、扎囊、乃东、琼结、桑日、加查、隆子县等7县1区,其中隆子县复种62 hm2的当地荞麦,其余各县区均复种箭舌豌豆(兰箭2号)。复种作物的长势因复种时间差异而不同,长势最好的为贡嘎县7月14日复种的箭舌豌豆(兰箭2号),至9月3日高度达60 cm。复种最晚的是桑日县,8月2日复种的箭舌豌豆(兰箭2号),至9月3日高度达30 cm。其它县区复种作物长势普遍良好。
于7月中旬至7月底共复种686.67 hm2,其中:波密县复种油菜“京华165”33.33 hm2,朗县复种芫根(尼木当地品种)13.33 hm2、辣椒(当地辣椒品种)6.67 hm2、箭筈豌豆(兰箭2号)280 hm2,巴宜区复种箭筈豌豆(兰箭2号)286.67 hm2,米林县复种箭筈豌豆(兰箭2号)66.67 hm2。至9月6日箭筈豌豆高度达到40~56 cm,平均高度为48 cm,分枝较多,生长旺盛。
排除生态环境及海拔差异导致的熟期差异,仍然存在收获管理不到位导致不能及时收割和收获后管理不到位、不科学的现象。个别片区在冬青稞收获后,还是按照传统将作物堆放在田中,没有按要求及时转运脱粒,造成不能及时清田、及时复种,导致复种作物播种较晚而不能充分利用宝贵的光热水资源,不利于复种作物生长。2017年我区雨水较多,拉萨市曲水县部分地块表现出冬青稞贪青晚熟,导致冬青稞收获较晚,推迟了复种播种时间,对复种造成一定影响。
一是为了抢收抢种,部分地块耕作粗放,没有整地或没有耙地,采取撒播,部分地块播种后没有覆土导致种子裸露,播种质量差,不仅浪费了种子,还严重影响作物出苗,致使复种作物出苗差或缺苗断垄。二是部地块把肥料全部用于主作物冬青稞种植,没有预留肥料给复种作物,造成复种作物没有底肥,致使复种出苗质量差、苗小苗弱,严重影响了后茬作物生长发育。
由于精耕细作意识不强、认识不到位、人工缺乏,部分示范区存在“重播种轻管理”的现象。田间管理措施不到位,致使田间杂草丛生与复种作物争夺肥水资源,复种田块出苗差、长势差。
各别片区没有因地制宜、严格按照“冬青18号”复种技术规程开展持续指导服务,导致复种作物关键技术不到位,影响了示范推广的效果。
各示范区海拔高度、生态条件、收获时间各不相同,抢抓农时、抢收抢种是充分发展“冬青18号”复种优势的关键。大部分示范点均按“冬青18号”复种技术要求,精心组织生产机械开展抢收工作,抢时间、提速度、增效果,做到了及时高效收获、抢抓了农时。
各示范区于6月下旬至8月初全部复种完毕,表现出越早复种长势越好。最早复种的是山南市隆子县,于6月20日复种当地荞麦,截止9月3日荞麦高度达到60 cm,分枝多、长势好。由于今年拉萨地区雨水较多,作物表现出贪青晚熟,较往年成熟略晚,复种也较往年略晚。复种最晚的是拉萨市曲水县,于8月2日复种箭筈豌豆(兰箭2号),长势未达预期。
2017年各示范区根据自身特点与需要,选择复种的作物包括芫根、油菜、荞麦、辣椒等。从各片区复种作物类型整体表现看,“冬青18号”复种箭筈豌豆(兰箭2号)效果最好,鲜草预计产量幅度在600~1000 kg/667m2之间,产量较高,是最佳的复种作物。从复种时间上看,6月中旬复种绿肥产量最高,其次是7月中旬,而8月初复种绿肥的产量最低。因此,在不影响前茬作物产量的情况下,应及时收获、及时复种,充分利用夏末秋初水热资源,以进一步提高绿肥产量。
自治区财政厅、科技厅、农牧厅等部门高度重视“冬青18号”示范推广工作,确保了2016-2017年度示范推广工作顺利进行,并于2017年6月20日举行了以全区“冬青18号”为主题的现场观摩会。区农科院针对生产实际,提出重点开展高产型青稞新品种“冬青18号”示范推广与复种技术研究,区科技厅安排专项资金500万元、自治区财政厅安排资金100万元用于开展青稞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和集成示范推广,确保了箭筈豌豆种子采购资金,以及辣椒、荞麦、芫根等作物种子补贴资金,为项目工作顺利开展取得良好成效,提供了资金保障。
箭筈豌豆是2017年复种面积最大的作物,由于区内箭筈豌豆种子缺乏,由西藏圣科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从甘肃统一采购箭筈豌豆种子120 t,分发给林芝70 t、山南30 t、拉萨20 t,统一提供油菜种子33.33 hm2,从而有效、高效确保了复种种子需要。统一供种保障了种子质量,确保了复种作物的出苗率,防止了种传病害的传播,确保各示范田块出苗整齐,达到复种目标。
西藏自治区农科院技术小组、各片区技术负责人员在“冬青18号”及其复种的整个生产过程全程深入示范推广田块,尤其是在作物收获及复种的关键时期,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演示、实际操作指导等方式,确保了种子田去杂去劣、种子贮藏、抢收抢种等关键技术服务到位、生产应用到位,确保了示范推广的质量与效率。
选育更早熟、更高产的青稞新品种,以适应不同生态区域对青稞品种的要求,并研制简单易行的栽培技术要领,实现良种与良法相配套,加快推进“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真正服务于广大农民群众。
根据冬青稞的特点,推动企业研发特色产品,增加冬青稞的产品附加值,以企业受益、农民受益为根本,推动整个藏区青稞事业的发展。
加快总结凝练其适宜生态区的配套栽培与复种技术,进一步明确适宜生态区域,与农区畜牧业相结合发展复种,为当地提供优质饲草,为大面积推广提供技术支撑,以带动当地农区经济发展。
确保县乡基层示范推广技术人员、农牧民掌握“冬青18号”的配套栽培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田间管理技术等实用技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