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改革发展研究

2018-02-10 08:21
职业技术 2018年6期
关键词:中等职业俱乐部体育课

刘 斌

(太原市卫生学校,太原 030012)

0 引言

体育俱乐部在国内外已经有近二十年的发展历史,它不仅满足了西方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的要求,又可以顺应我国体育教学改革需求,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特点。但是,由目前体育俱乐部教学情况可知,我国此领域仍处于发展不平衡的初级阶段,尽管已经在多年的实践中总结了一些经验,可以通过体育俱乐部带动学校体育教学的进步,然而仍旧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俱乐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为提高中职体育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1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俱乐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俱乐部概念不清

概念可对思维进行表现,可以彰显客观事物自身具备的本质特征。所以,为掌握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俱乐部的本质,需要对概念进行重点分析。本研究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俱乐部的特点,总结得出: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俱乐部代表着一个学校具有的体育文化,让拥有共同体育爱好的人参与到俱乐部中,满足参与人员自我完善的需求,并可通过自由选择体育项目组成组织,该类组织带有社团性质。

1.2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俱乐部的性质界定不够明确

目前,我国体育领域的研究未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俱乐部的含义与性质,而是将其视为体育课的一种表现。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体育俱乐部属于体育课程的特殊组织形式,包括自愿、自主、自由等显著特征。由此可见,体育俱乐部与体育课程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我国现有的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俱乐部并未体现课余性质,而是作为体育课程的组成部分。该种教学模式虽包含了体育教学改革成分,但是体育教学原有的实践性、技术性、知识性却不断被淡化。在实践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进程中,部分学校将它作为创收手段,忽视了体育课程教学的意义,而仅将经营俱乐部作为主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学生应有的体育活动权利。同时,部分学校虽体现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但尚未明确教师拥有的主导性地位,致使体育课堂成为了自由活动点,不能体现体育俱乐部的本质特征,违背了体育教学规律。

受此影响,体育学科的地位将会降低,无法保证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与优化。体育课与体育俱乐部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而应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其中,通过体育课,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专业的体育知识,为发展体育俱乐部教学提供保证,而由于体育俱乐部为课余体育活动的形式,因此,它可为体育课提供基础。但是在此过程中,中等职业学校不可忽视体育课的教学要求、措施与内容。若将体育课与活动课相混淆,体育教师将失去作用。

2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俱乐部的现状分析

2.1 学生对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态度

相关调查数据(郝英,2005)表明:仅有4%的学生尚未认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而在认可该种教学模式的学生中,约有93%的学生倾向于参与俱乐部教学实验活动。同时,学生更加满意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对此,男生的满意度为97.12%,女生的满意度为96.95%(邓跃宁,2007)。由于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符合“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理念,因此,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

2.2 学生身体素质与体质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结果表明:学生的身体素质指标高于大学生平均身体素质指标。根据“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在2007年至2010年间,中职学生的体育成绩合格率为97%、97.2%与98.1%;根据“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职学生的身体素质评分为325,合格率高于95%;基于“学生体质健康指标”,在2007年至2010年间,中职学生的体质健康合格率为97.5%、97.8%与98.3%。国内研究(邓跃宁,2007)结果表明:基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07年~2010年,中职学生体质合格率为98.85%、99.47%与99.80%,平均水平为99.37%。

2.3 课内课外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的作用,致力于为学生提供自主运动环境。体育俱乐部对80%的课外体育活动进行管理与组织,努力培养体育运动积极分子、裁判员等,并提高学生的创新、协调、合作、工作组织、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体育俱乐部中的主人翁作用,提高了学生的体育素养与综合素质。另外,将体育课内、课外活动相结合,体育俱乐部有助于提高学生体育素养与综合素质。

2.4 培养了体育人才,提高了学校竞技体育运动水平

基于选拔法,筛选体育项目活动中的优质人才,进一步提高体育特长生、学校运动员的专业素质与运动能力,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进而提高学校的整体体育运动竞技水平。

3 完善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对策研究

3.1 贯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精神,推进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全面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应遵循体育课程的教学规律、要求,设置不同形式、类型多元的体育课程,满足学生对体育课程的不同需求。同时,中等职业学校在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还应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作用,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占主体地位,确保师生均可自由选择课程时间与内容,提高体育课程的活泼性,实现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互补,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互补,有机联系校外、课外、课内活动。

3.2 明确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职能

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共同进步,促使二者之间存在的互补性更加明显。对此,中等职业学校应充分认识到体育俱乐部实则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的纽带。对于中等职业学校而言,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可优化体育教学功能;而对于社会体育活动而言,体育俱乐部与社区之间的联系会提高社区的服务水平。同时,体育活动与竞赛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3.3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所需的外部条件

在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主管部门与领导层应高度重视体育俱乐部的发展。为此,学校应为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体育活动机会与时间。对教师进行专业培养,培养一支专业、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对体育项目进行调整与大胆布局,提高师资力量的整体水平。

通过多种渠道与方式筹集资金,包括体育俱乐部提供有偿服务,或是学校提高资金投入力度,提升体育场馆使用效率,面向社会公众开拓市场,优化赛事赞助、宣传策划等方案,进而降低中等职业学校承担的筹资压力。

另外,中等职业学校需加大宣传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力度,引导广大师生科学认识该种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让师生体会到参与体育俱乐部的乐趣。

3.4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俱乐部教学要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

学校开展体育课程的目标为增强学生体质,而学生体质的增强离不开体育课程的持续性。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即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实现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学校需要明确体育教学任务与目标,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科学认识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带领学生科学健身。中等职业学校要改革原有的非科学的体育教学方式,通过实践活动总结体育规律与特点,实现俱乐部的整体发展。

4 结语

在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仍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受现有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局限,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俱乐部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中等职业学校需全方位的健全体育俱乐部教学运行、目标、管理机制,确定该种新型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坚持“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理念,为完善、健全体育俱乐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孟杰.中等职业学校构建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7).

[2]何坚.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以“俱乐部制”为教学模式的探讨[J].体育师友,2017(4).

[3]兰自力,郝英,王义平,孙立海.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三自主”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8(5).

[4]刘志敏.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概念辨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4(8).

猜你喜欢
中等职业俱乐部体育课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体育课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