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 想到 做到

2018-02-10 07:32:04中国农资评论员赵光辉
中国农资 2018年7期
关键词:见闻小康社会军人

□ 《中国农资》评论员 赵光辉

每个中国春节,都会创造十几亿次人口流动的世界纪录。这个纪录的背后有无数个旅途与团聚、家庭与亲情的故事。也总少不了一些开眼界的见闻,毕竟跨越与交集会带来很多碰撞与思索、领悟与动力。今年春节期间一则视频吸引了我——在一个公共交通车上,一个壮汉几次三番要求一位军人给他让座,军人站起来几次,都被一位女士拦住,并质问壮汉:“凭啥军人就得给你让座?”

这则视频之所以被广泛传播,显然它触及到一个中国社会的传统问题:道德究竟该居于何位?传统中国外儒内法也好、儒释道杂糅也好,一个显著的外部特征是“以德治国”,道德也被广泛应用于百姓生活中。这个“巨婴症”壮汉以道德之名来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尚且振振有词,着实是很不道德的。这种有结构性、素质性缺陷的道德体系早该被扬弃和完善了,它甚至比明火执仗的道德沦丧更具有社会危害性:因为后者进入法律范畴,是非容易判明;而前者广泛存在于大众生活中。这些人或许被人以道德之名侵犯过,同时又在以道德之名侵犯着别人。所以,国防部新闻发言人专门就此类事件表态说:首先,人民军队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其次,军人的合法权益也要得到保护。这个表态其实回答了道德与法治缺一不可、并行不悖的问题。

近些年春节还会把关于农村的一个问题尖锐地提出来:一方面是上届政府开始的新农村建设、十九大确定的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阶段的精准扶贫、务实举措;另一方面,春节返乡之后总会有几篇诉说“农村衰落”的文字,描述一种见闻,传达一种情绪。这种情况在逼着我们回答——到底该怎样看待现在的农村?

我们不谈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体量与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也不谈中国文化与中国影响的与日俱增;单讲前无古人的农村脱贫的巨大成就,就令我们倍感自豪。但的的确确还有农村人口正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还需要下大力气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行百里半九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些是客观存在,否则就不需要用“攻坚”这个词汇来描述其艰巨了!这是我们对农村现状实事求是的基本判断。

我们要“全面”看待农村,除了成绩与问题要全方位看之外,还需要过去与未来全维度看待。过去40年的巨变孕育了中国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这个更大的转变将使中国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跨越。这个跨越本身就是一场经历痛苦、享受喜悦的过程,传统农村的嬗变是必然。如果只面向即将消失的旧图景,你就会失去对未来奋斗的激情,也容易错失旭日东升的美好。所以,我们必须选择好自己的“朝向”——乡村振兴的未来画卷一定会在挽起袖子加油干中逐渐清晰、次第呈现。

这些看似宏大的问题,事实上与农业、农资密切相关。我不相信一个眼睛只盯着过去、整天唉声叹气的科技人员,能够把自己的服务、培训做到最好!也不相信一个对市场迷失判断的营销人员,能够把化肥农药卖得更好!因为我们看到的会影响想到的,想到的会影响做到的。

猜你喜欢
见闻小康社会军人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骑鹅见闻
西游见闻
军人就该这个样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当代陕西(2017年12期)2018-01-19 01:42:12
假期见闻
杂文月刊(2017年19期)2017-11-11 07:57:43
四有军人歌
军人的自信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22
军人“四有”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