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妍
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进行得如如火如荼的今天,诗歌教学的方法也需要深入的探索。笔者根据诗歌的特点,针对以往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一点新的思考。我以为,诗歌教学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老师用自己的真情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迸射出生命的活力。而作为主导者的语文教师“拨弦”“点火”的方法可以是因诗而异、多种多样的。
例如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借鉴这样的开头语:长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她哺育了多少叱咤风云的英雄儿女: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如今,这众多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这滚滚波涛流逝了,然而,他们所建树的业绩却长存在后人的怀念之中。苏轼笔下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描绘了“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奇景色。教师用这样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导入语,必然会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从而立即进入诗歌教学的课堂。
例如:讲完白居易的《卖炭翁》,可使用这样的结束语:面对官吏的抢劫,卖炭翁是什么态度?一个“惜”字尽在不言中。一车炭重千余斤,要多少天的攀山越岭才能砍得?又要多少天烟熏火烤才能烧成?这车炭是他辛勤劳动的果实,是他生活的来源,是他的希望所在,他怎么能不“惜”呢?这个“惜”字表明了他心肝欲碎,他的满腔愿望化成了泡影!这个“惜”字蕴涵着对统治者的血泪控诉!寄寓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通过这种结语方式,必然会激起学生心中感情的潮水,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多年来,语文教改始终在字词,句章,语修上兜圈子,却无视文章宣泄奔腾着的感情的激流,无视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的脉搏,无视栩栩无生,呼之欲出有血有肉的形象。苏轼曾说过:“三分诗,七分读耳。”可见教之以情是诗歌教学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根据诗歌的特点讲出讲情真意,道出饱含着作者的喜怒衷乐,把作者在诗文中寄予的情思化为教育者的灵魂,来打动和感染学生。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绘画文学三者之间存在共通之处。基于三种艺术之间的互相融合的关系,音乐和绘画这两种艺术形式有助于辅助诗歌教学。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诉诸于读者的阅读过程中,音乐是以作用于听者听觉的乐意构筑形象化的乐意。尽管两者运用的材料与表达方式各不相同,但在阅读或欣赏的时间流程上,两者所追求的形象与情感却是殊途同归的。基于此,文学和音乐之间存在着共同的时间性因素,其中最容易找到的破例点就是节奏和韵律。广义的节奏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有规律的反复。正如乔治汤姆逊在《论诗歌渊源》中所言:“节奏的定义,广义来说是一串的声音,具有一定的高低和时间的间歇,它的终极起源无疑是生理的可能与心脏的跳动有关。”无疑,在诗词语言音乐性的构成因素中,节奏和韵律是其灵魂和生命。因此,音乐是诗歌教学美育的桥梁之一。音乐的韵律节奏给人带来的是非同一般的感受,能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中和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诗歌中充满激情,意蕴深刻,声情并茂的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学中诗画结合,能提示诗歌语言艺术耐人寻味的美的境界。一位教师在教李白的《钱塘湖春行》时,首先让学生熟读全诗,启发学生想象诗中的意境。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诗中有绿草、红花、碧草、白堤、山寺、早莺、春燕的景色和一个文人骑着马。然后,随即利用投影在大屏幕出示“西湖春光图”,让学生在“春之歌”的乐曲声中欣赏西湖美景,再适时地领着全班同学齐声朗读全诗,使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语言艺术交融一体,达到更高的艺术享受。这样,诗中的远山、近水、高天、浅草、燕舞、莺鸣交互错杂,清晰又迷离地在学生头脑中闪现,那香花、暖树、鸟鸣同时刺激学生的味觉、触觉、听觉、视觉器官。诗中所显示出大自然和谐的无穷韵趣,学生不知不觉地心领神会,一堂独特的诗歌教学课堂,可使学生得到很好的审美享受。
语文教材的大部分内容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特征的,尤其是诗歌。要深刻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就应该发挥师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云:“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叶圣陶先生曾经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来说明,阅读文学作品时展开这对翅膀,跟着海燕在闪电中间,在怒吼的海上,得意洋洋地飞掠着,这时候你就仿佛听到了震耳欲聋的雷声,怒号的海啸,同时,你也会体会到一场暴风雨之后,大地被洗刷得格外清明,而飞翔在这种格外清明的大地之间是一种无可比拟的舒适愉快。不少事例充分证明:一旦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诗歌课堂就会满堂生辉,活力迸射。诗人济慈说:“创造力是诗的北斗星,犹如幻想是船上的帆,想象力是船上的舵。”创造力是诗人最宝贵的一种能力。诗人写诗是创造,读者的欣赏也是一种创造,所以,同样也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诗是语言的艺术,它创造的形象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它的形象不能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感官,而是只能借助于语言的媒介,由欣赏者自己用丰富的想象去感觉和再现作品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在诗歌教学中,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分以挥学生的想象力。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通过设计行之有效的问题,针对具体的诗篇切实地运用相应的手段,才能让学生们很好地感觉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所营造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