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资》评论员 赵光辉
8月3日,中国农资传媒“焦点”栏目推出了《化工园区‘一票难求’,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报道。既从化工园区能释放“集群效应”,肯定了它的大势所趋,又重点报道了化工园区的建设和推进对农资企业转型升级带来的积极推动和倒逼效应。
作为报道、观察农业与经济20年的笔者,近些年我一直在关注着农资行业的转型升级。“转型升级”这个概念描绘了一种方向和美好。但如何转怎样升?具体到每一个企业又将意味着什么?这才是活生生的生与死的考验与真实上演。一个国家的宏观叙事与一个个微企业的命运,或许值得我们感叹,但媒体可能更需要将关系着每一个企业个体的千丝万缕、条分缕析呈现出来:比如这种趋势背后的必然力量,比如国际上成功的经验与借鉴,再比如国内目前化工园区成功的范例和农资企业转型升级的具体经验。这些,我们都会在这个大题目下继续追踪、调研、采访、报道。
我们在报道中用了一个小标题“倒逼企业向绿色发展”。其中的“倒逼”很具体形象,其意几乎不言而喻。问题不在记者多高明,而是为什么企业非“倒逼”而不动呢?企业不论大小,其经济行为都依据自身的内在逻辑而行动。都知道要绿色发展、要转型升级,但它与企业改造升级的实力、一个周期内投入产出的比较、市场上同类型企业的竞争需要、企业领导的胆识与魄力等等因素密切相关,能主动能提早布局、落实转型升级的企业,几乎是必须而充分地解决好上述问题、拥有上述条件的企业。什么叫优秀?满足了上述充分必要条件的企业一定是优秀的!“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研究那些失败的企业,你总会发现它有一个甚至好几个致命缺陷。潮来的时候,大家都在海面上畅游;只有到退潮,你才能发现谁的裤头没了、谁的救生圈破了、谁的身影已经不见了。不独互联网行业如此,农资行业也逃不脱这个描述。只不过农资行业潮来潮往的频率没有互联网那么风骚而已。但该来的还是要来,为退场者落泪吗?人文情怀是要的;但一滴数滴迟暮之泪与横流的沧海比,谁更苦涩呢?因为战斗民族,所以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因为百川归海万苦归一,所以大海无法分辨眼泪的味道。
记者曾多次到过山东鲁西化工工业园,而它所在的聊城是环境约束很严很高的地区之一,其围墙划开企业命运线的承重绝不比哪里轻松。从这里,一是笔者感受到园区对农资企业生死线的公平性。相较几十年前去产能时的大铁锤,今天用化工园区围墙做门槛,公平、透明也现代化许多;二是园区的集群效应不仅放大园区的效益,园区的循环经济消灭了重复低效,各环节企业个体的不可替代性越来越高。从这个角度看,化工园区给予入园农资企业的已经超越了效益的“马太效应”,而是一墙隔开生死路、从此荣枯两重天。
化工园区“一票难求”,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如果你不能提早为入园做好准备,那就提早为退市、退路做安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