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供给”理念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

2018-02-10 00:49张桂叶
关键词:供给马克思主义精准

张桂叶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部 湖南长沙 41013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生活领域中的一个热词。供给了侧结构性改革是新时期中央政府在习主席的带领下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的顶层设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就是创新供给结构,引导和刺激需求,解决供需矛盾,实现‘精准供给’。”[1]“精准供给”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可持续良性发展的一剂药方,旨在通过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和高效利用,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从而达到推动经济可持续良性增长的目的。2016 年3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明确强调,“要积极推进教育的供给侧改革”[2]。供给侧改革从经济领域,拓展到与之紧密联系的教育领域。教育供给侧改革成为教育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向。在此背景下,从供给侧入手,创新高校思政课供给体系,以“精准供给”理念为指导,优化供给内容,改善供给手段,美化供给环境,使高校思政课在教师乐教、学生乐学、老师有成就感、学生有获得感的良好氛围中发挥立德树人的重要教育功能,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首要事情。

一、高校思政课“精准供给”的必要性及内涵

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素包括以思政课教师为主体的供给侧和以学生为主体的需求侧以及联系二者的桥梁——供给手段三个方面,良好的思政课教学效果,有赖于供需两侧在供给手段的支撑下共同发力,高效协调与配合。纵观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先后实施的 “85 方案”“98 方案”和“05方案”,从总体上看,三个方案均是“从‘供’方思考、谋划、布局思政课改革的基本路径,是从围绕着学生‘该学什么’出发而进行的整体性设计和制度安排。”[3]也就是说,三个方案的调整,都是把基于学生需求完善思政课供给质量作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基本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供给侧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基础性地位。

当前,受多种因素影响,高校思政课“供需错配”现象严重,“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4]的思政课改革发展路径还未形成,“以学生为本,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思政课供给原则还没有建立起来,“以教材为本、以教师为主导”的供给模式依然是高校思政课主流模式。供给乏力导致课堂上“(老师)你讲你的、(学生)我玩我的”现象司空见惯,“我待学生如初恋,学生视我如陌路”的思政课生态,不仅消蚀着教师的生命和热情,也空耗着学生的青春和激情。“供需错配”导致的供给侧乏力使思政课成为学生心中最不需要的必修课。教师没有成就感,学生没有获得感,思政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和引领力不足等问题凸显,思政课供给侧改革的迫切性日益突出。

高校思政课“精准供给”就是要以思政课“供给侧”为切入点,以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为导向,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资源为手段,以实现思政课的影响力和引领力为目标,全面革新供给结构和供给手段,化解供给内容错位和供给模式陈旧、渠道单一导致的思政课针对性不强、教学实效性不高的现实难题,以“精准供给”保障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当前,思政课“精准供给”要从“精准掌握”“精准供给”“精准考核”几个方面下功夫。

二、以“精准掌握”保障“精准供给”

“精准供给”的前提是“精准掌握”。没有“精准掌握”,“精准供给”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应从“精准掌握”思政课相关理论、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学生需求与期望三个方面下功夫以保障精准供给的实现。

(一)以“精准掌握”思政课相关理论支撑“精准供给”

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老师不仅要有一缸水,更要有一眼泉。而这眼泉的源头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主体的宏大的理论宝库。

1.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4]思政课教师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程度和信仰的坚定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中,受教师专业背景所限,教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参差不齐,专业基本功不扎实,很多知识自身都是一知半解,根本谈不上为学生答疑解惑,“精准供给”更是无从谈起。鉴于此,思政课教师要下真功夫研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要“老老实实、原原本本”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首先,这些经典著作是一座理论宝库。其中集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点、立场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认真学习这些经典著作,是学懂学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必由之路,是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真正成为学生成长路上引路人的前提。其次,这些经典著作也是一座思想宝库。阅读这些经典著作,就是在和伟人进行思想交流和心灵沟通。研读经典的过程,不仅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训练思维方式、增加思想深度、分享伟人思想成果的过程,同时也是感受伟人崇高风范和伟大人格魅力,提升自身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的过程。因此,“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5]这是习近平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对全国党员干部就马克思主义学习提出的要求和方法论的指导,也完全适用于高校思政课老师。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自觉加强理论学习,夯实理论基础,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真懂、真信、真用、真落实、真宣传,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支撑“精准供给”由理念到现实的转变。

2.系统学习党的基本文献

包括《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 — 一九四九)》《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20册)和《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50册)、《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9.10—1966.5)、《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历代领导集体主要成员的基本著作和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重要领导人的讲话以及与上述党的文献密切相关的党和国家及军队领导人的日记、书信、诗集、年谱、回忆录、传记等党的基本文献,这当中不但如实记录了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和光辉历史,也包含着无数先人敢为人先、勇于牺牲的家国情怀,系统学习这些文献,既能全面把握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光辉历程,也能洗礼和升华人格精神。用此武装头脑,面对学生当中流行的历史虚无主义和生活颓废主义,何愁无法回应和应对。

3.及时了解有关主管部门的重要精神

国务院、教育部等党和国家有关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召开的相关会议、颁布的相关文件,规定了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任务、目标、重心和途径,直接指引着当前思政教育工作的方向。如《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学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教党〔2016〕58号)和《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这些会议和文件精神,从不同的侧面强调了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发展方向、重心、措施和途径,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以高校思政课教师为主体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自觉学习、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关于搞好思想理论课改革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精神,从实际出发,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才能有效地回应学生关切,解答学生疑惑,真正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指路明灯。

(二)以现代化教学手段助推供给两侧的无缝对接

“教学手段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6],是打通思政课教学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桥梁,“没有手段供给侧和需求侧是彼此无关联的虚无,脱离手段再具有真理性和科学性的高校思政课内容也无法进入学生的耳、脑、心。[7]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前所未有的融入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8]互联网、多媒体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拓宽了信息获取渠道,电脑、手机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载体,QQ、微信、APP是学生生活、学习十分青睐的平台。因此,思政课教师要自觉加强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学习,能熟练使用电脑、手机、多媒体等硬件设施和各种工具软件辅助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教学手段上实现和学生的无缝对接,促进“精准供给”的实现。

(三)从“需求侧”入手寻求供给两侧的精准对接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5]因此,思政课“精准供给” 必须要建立“需求侧思维”,以需求促供给,其本质是为学生提供满足其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其关键是必须精准回应学生需求和关切。学生在想什么?他们关心什么?他们最需要什么?他们的困惑在哪里?深入研究和尝试回答这些问题,将有助于实现思政课教学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有机结合,实现供需两侧的精准对接,以“精准供给”提高有效供给率,老师提供给学生的知识,正是学生急切需要的,思政课真正能解答学生困惑、回应学生需求和关切,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确有所获、真心喜欢并终生受益的课程。

三、“精准供给”是确保思政课教学实效的关键

“精准供给”理念要求高校思政课立足学生需求与期望,把他们最需要、最关切的内容用学生最喜欢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走进学生的头脑和心田,内化为学生的坚定信仰和行为准则,并终身伴随、指引学生的人生之路。

(一)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变“粗放供给”为“特色供给”

“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给受教育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选择,从根本上化解教育难题。”[9]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首先要钻研教材,合理取舍,做好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工作。高校思政课五门课程都是内容多、课时少,在有限的时间内,要面面俱到,每个问题都只是浮在表面上,其实等于面面不到。而且,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部分内容完全可以让学生去自学,以专题的形式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到大部分学生比较关注的内容,同时过滤掉大学生思政课与高中政治课重复以及大学五门思政课之间交叉重复的内容,带领学生进行深入的、开放式的、研究性的学习,最大限度实现有效供给。其次,把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和关系学生成长的思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纳入思政课课堂,使思政课教学内容能紧跟时代发展,反映时代声音;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现实世界,回应学生关切,解答思想困惑,用理论的巨大作用彰显思政课的独特魅力。针对性极强的“精准供给”和“特色供给”代替了不管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的“粗放供给”,学生和思政课之间的关系在不知不知觉间发生质变:由被动“拉近”到主动“接近”。学生对思政课老师也由“敬而远之”到主动亲近,教学生态实现良性转向。

(二)拓展教育渠道,由“课程思政”代替“思政课程”

高校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绝不是思政课程的自留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绝不应该是“思政课程”的单打独斗。正如习近平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上所言,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用好思政“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5]的同时,“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有“大思政”思维,由“课程思政”代替“思政课程”,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程共同担负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担;校党委,学生处、各二级学院等学校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和辅导员,也要密切关注学生学习和成长,聚焦思政教育热难点,为学生精准提供有效的思政教育资源。同时,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弥补和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形成教育合力,实现教育效果倍增目标。

(三)巧用新媒体,由“引领时代”代替“追赶时代”

高校思政课不仅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也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国情教育,思政课教学不仅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教给学生,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和国家大政方针、最新精神、发展前景及时送达学生。高校思政课不仅要能跟在时代后面“追赶时代”“解释时代”,更要能走在前面“引领时代”。飞速发展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实现这个目标提供了条件。“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5]在信息的获取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教育部社科司网站、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等网站,及时了解思政课教育改革的最新动态。在教育资源的搜集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线、精品课程网、爱课程网、百度文库、莲山课件等专业性网站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页等微信公众号,以及超星视频、搜狐教育等网络在线课堂及其相应的APP,广泛搜集优质的思政课教学资源,结合学校、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资源精加工,使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知识的传递手段方面,要巧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开发微课、慕课等不拘一格的授课形式;利用电脑、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和微信、QQ、APP等学生喜欢的信息平台,打造立体的、全方位的信息交流模式。在终身学习方面,要利用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等网络学习终端,自觉参加各种新技术、新媒体推广应用培训会议,紧跟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

四、“精准考核”是思政课教学实效的有力推手

“考核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10]精准、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是思政课教学实效的有力推手。但与一般的专业课不同,高校思政课教学绝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纠正与重塑。相应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不应该是单一的评价学生知识体系的掌握情况,更为重要的是考察学生价值层面的认同情况。同时,思政课教学评价也不应该只是单一角度的平面评价,而应该形成立体的多维角度评价。”[11]因此,在考核的内容上,实行全方位考核,把实践能力、行动贯彻能力和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一起作为教学考核的内容。在考核方式方面,改变期末“一考定乾坤”的考核方式,实行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的全过程考核模式,着重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考评主体方面,实行考评主体多元化,让学生自身、同学、辅导员和任课老师一起参加教学考核,构建立体考评系统,改变过去任课老师“一手遮天”的状况,最大限度实现教学考核的公平、公开、公正。

猜你喜欢
供给马克思主义精准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