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然
(西南科技大学文艺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全人类各民族平等交流,互相促进,和谐发展的主要途径。而尽快培养合格的跨文化交际专门人才,也自然成为当今社会的迫切需求。《跨文化交际》是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旨在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多元文化的价值、地位与影响的专业选修双语课。该课通过对文化态度、文化观念,以及跨文化交际心理的探讨,形成学生自信、平等、尊重、宽容、客观的跨文化观念,强化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理论水平和实践交际能力。
双语教学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现代教学法,较早就被不少西方国家的学校所运用;同时,西方各国的不少教育家还对双语教学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理论研究。在上世纪20年代末。当时的国际教育局在卢森堡召开了首次双语教学大会,会上专门设立了世界双语教学研究中心,创办了国际双语教学学术期刊《双语教学评论》。至此,国际双语教学无论是在实践运用,还是在理论研究上都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其中较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弗雷德吉尼希的《通过两种语言学习:沉浸式和双语教育之研究》,科林贝壳的《双语现象与双语教育中的关键问题》《双语与双语教育概论》,贝壳、琼斯合编的《双语现象与双语教育百科全书》,麦凯、西格恩合著的《双语教育概论》等论著。由于西方各国关于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定位、目标、标准、层次、原理、程序、侧略等存在差异,国外双语教学的具体实践,运行状态也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模式。其中主要有诸如:沉浸式、导入式、双轨式、过渡式、双联式、三向分流式、三语制式、多语模式等常用模式。
由于多种原因,直至上世纪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国际教育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我国教育界才开始注重双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虽然此后也相继成立了一些双语教学研究机构,相继召开了一些不同形式的双语教学学术会议,先后发表了一批对双语教学展开研究的学术论文,适当积累了一些双语教育研究的知识存量。不过,真正从事双语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学者、机构与组织,以及发表有国际影响的论著的数量还较为有限。对双语教学实践运用主要还局限在部分高校,对双语教学进行理论研究的学者主要有:从事教育学研究者、从事外语专业教学与研究者、从事其他学科的研究者。其中代表性的人物及论著主要有王斌华的《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双语教学的回眸与前瞻——国际视野本土实验》,王莉颖的《双语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外双语教育比较研究》等。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国际教育文化的全面快速推进,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全球教育文化交流的多元化,我国目前很多发达地区以及西部欠发达地区都正在积极推广双语教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理论研究都取得了较大规模的发展。比如在我国西部和一些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地区,凡是具有一定条件的学校也都适量地开展了部分学科的双语教学。与此同时,我国一些双语教学研究机构也不断得到扩展与完善,有关双语教学的交流与研讨活动也先后在国际国内顺利举办。最近几年间,我国双语教学无论是在实践运用、还是在理论研究上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步,也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文化语言环境的“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的显著特点主要表现在,其教学目标具有双重特性。其一,通过双语教学使学生获取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其二,通过双语教学培养与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
但是,由于我国高校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历史不长,不少学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还处在刚刚起步的发轫阶段。因此,目前国内高校的《跨文化交际》双语教学课程,还存在着比如过多注重外在的语言形式而忽略深层的专业文化内涵;过多注重外语及外来文化而忽视母语母文化;过多重视欧美发达国家文化而轻“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及落后地区的文化;以及过多注重课堂理论教学而忽视课外社会实践学习等的弊端。
首先,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跨文化交际》双语教学课程,在沿袭传统双语教学模式时,往往未能正确处理好外语教学与专业内容传授的关系。教师对运用外语进行教学的教学目的理解不够,以致还存在教学观念和实践运用上的误区。最常见的是,不少双语课的老师,常常忽略课程重点是让学生学习掌握相关专业知识,而本末倒置,将双语课变成了一般普通英语课的翻版。其不良后果主要表现在:不少学生外语水平相对不错,但是在专业知识的积淀与实践运用上还存在明显欠缺。尤其是对本应通过学习而牢固掌握的跨文化交际专业知识,以及与专业相关的文化知识有所忽略,知之甚少。比如,在课堂理论考核与课外实践运用中,不少同学对跨文化交际课程的重要理论、原则措施等学习不精深,掌握不牢固;对跨文化交际的历史沿革、发展趋势缺乏系统了解与科学展望;对跨文化交际实践运用的典型案例缺乏认真学习与深刻分析,甚至对跨文化交际课程的一些基本概念和专业术语等也掌握得既不多,也不牢固。这种将跨文化交际双语课变成普通外语课的弊端,使该课程教学中大多数学生普遍存在着舍本逐末,买椟还珠的现象。
其次,在当前的《跨文化交际》双语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受改革开放时代社会青年普遍盲目追求,过分崇拜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影响,常常表现出过多注重外语及外来文化而忽视母语母文化的学习心态,不能正确处理好外语及外来文化与华夏母语母文化的关系,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未能达到理想状态,教学效果普遍较差。比如在《跨文化交际》课程的理论考核时,不少学生对其理应了解掌握的华夏民族文献典籍、诗词文赋、历史典故、民俗风物,以及由其运载的丰赡而优秀的民族精神等等母文化知识知之甚少,甚至张冠李戴,错漏百出,使人哭笑不得。再如,在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诸如演讲、朗诵、辩论等过程中,很多学生常常出现中文用词不当、语句不通、逻辑思维混乱、语言表达不清,甚至一些较为低级的常识性错讹谬误等问题。在继承弘扬华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今中国,存在于《跨文化交际》双语教学中的这种对母语母文化本末倒置的学习态度,是值得我们加倍重视与反思的。
再次,历年来,在《跨文化交际》双语教学的整个教学环节中,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学生及个别老师,以及《跨文化交际》双语教材的编写者,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欧美发达国家文化的重视与偏爱,而忽略与疏远“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以及其他经济落后地区的文化。比如,当今的大学生与广大社会青年一样,在文化价值取向上,普遍追慕崇拜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实践中,同学们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几乎全是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同学们愿意接触的人也是以欧美人为主。再比如,我们现在使用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跨文化交际教程》,其内容绝大多数是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资料与案例,而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落后地区的文化资料与案例却很少见。这种上层意识导向,自然也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价值取向。其实,在文化交流学习上,对西方欧美文化的择优而从,见贤思齐,本来无可厚非;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忽视,甚至轻视广大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落后地区的文化。因为在全球命运共同体的当今社会,面对日益频繁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我们必须具有放眼全人类的宏阔胸襟、构建世界文化的大格局、拓展人类文化的大视野以及坚定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跨文化交际观念。否则,跨文化交际将步入误区,带来致命的损失。尤其在当今高校的《跨文化交际》双语教学过程中,这已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由其导致的不良教学后果,尤其是给广大青年学生带来的畸形文化价值观及其所造成的种种负面影响,是值得当今教育界特别重视且应及时进行改进的。
另外,过多注重课堂理论教学而忽视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当今高校《跨文化交际》双语教学所存在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造成此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从教学观念审视,当源于对我国传统教学观念的一种误解,即认为学生上学读书,主要就是课堂上认真听老师传道授业,课后完成作业。殊不知《跨文化交际》课的主要目的,是要教会学生能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而交际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活动,局限在课堂之中是不可能完成的。其二,从现实客观条件着眼,当源于跨文化交际课程所特需的教学资源的相对缺乏。较长一段时间以来,随着我国高校的快速发展,日益增长的学生数量与相对紧张的教育资源已成为有目共睹的矛盾。尤其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特别是在地处非省城的西部地市高校,其教育资源,尤其是与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直接相关的教育文化资源,更显稀缺。由此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很难实现跨文化交际双语课优质的教学效果,全面培养、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就更困难了。
如何克服当今高校《跨文化交际》双语教学课程所存在的种种弊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极具挑战性的理论课题,更是我们必须勇敢面对的需要持之以恒的改革实践活动。我们认为,造成《跨文化交际》双语课诸多弊端的深层原因在于,文化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具体而言,即当前高校很多学生及部分老师既不同程度地缺乏文化自信,更不同程度地缺乏应有的文化尊重。因此,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在宏观层面,全面树立和永远坚持文化自信与文化尊重的文化价值观。在此科学观念的引领下,积极稳步地改变传统《跨文化交际》双语教学过度重语言形式而忽略文化内容,重外语及外来文化而轻母语母文化,重欧美发达国家文化而轻“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及落后地区文化,以及过多注重课堂理论教学而忽视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倾向,从而有效实现《跨文化交际》双语课的教学目标。
首先,要持之以恒地加强对学生文化自信价值观的教育,用华夏五千年传统文化精华诸如:道家的顺应自然天人和谐宇宙观,儒学的仁义忠孝伦理道德观,历代民族英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理想信念,以及浩如烟海的经典文献和世代传承的优秀神话传说中所蕴含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勤劳勇敢、忠勇诚信、坚忍不拔等等华夏民族精神,去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引领学生,使当代青年学子在学习、继承、弘扬华夏民族优秀文化精华的同时,逐步消除头脑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观念,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心。由此增强学生对华夏母语母文化的热爱,以及对母语母文化的学习动力。于深层文化观念上廓清当今高校对《跨文化交际》双语教学的误区,达到改变传统《跨文化交际》双语教学中过度重语言形式而忽略民族文化内容,过分重视外语及外来文化而忽视母语母文化的倾向,从而达到优化《跨文化交际》双语课教学效果的目的。
其次,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以及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对财富利益汲汲追求的现代价值观,与数千年来残存的嫌贫爱富世俗价值观杂糅于一体,表现在当代高校跨文化交际学习与实践活动中,即较为普遍的崇尚追求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而忽略甚至轻视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如前所述,这种缺乏平等和谐、包容尊重精神的文化价值取向,对当前高校《跨文化交际》双语课而言,无论是在上层的教材编写,还是在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广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上,都表现得极为突出。对此,我们首先应让广大师生理性认识到,我们是生活在全球命运共同体的当今现实社会,我们必须勇敢面对与积极参与日益频繁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而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文化”,必然是广义的,而非狭义的,是全世界共同的,而非某地区个别的,是自主平等和平共处的,而非等级森严尊卑有别的。因此,必须让广大师生具备放眼全人类的宏阔胸襟,必须让广大师生构建世界文化的大格局,拓展人类文化的大视野,始终如一地坚定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跨文化交际观念。从而在具体的《跨文化交际》双语课学习与实践中,培养文化尊重的敬畏思想与博爱情怀,坚持文化尊重的交际原则与价值取向。具体在教材编写上,应一视同仁地介绍“一带一路”等发展中国家及经济落后地区的历史文化,民风习俗,尤其是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精粹与文化特征。教师在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普遍了解,重点掌握与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等发展中国家及经济落后地区的文化学习与实践。学生要主动积极地学习理解,熟悉掌握“一带一路”等发展中国家及经济落后地区的文化。逐步克服,彻底消除广大学生和部分老师在《跨文化交际》双语课中,片面追求与崇尚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忽略甚至轻视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文化的错误倾向,由此逐步提高《跨文化交际》双语课的教学效果。
如前所述,当今高校《跨文化交际》双语教学中,过多注重课堂理论教学而忽视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弊端,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克服这一弊端。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在教学观念上,老师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接受现代“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观念,克服传统由老师满堂灌而忽视学生主体性,忽视学生话语权的弊端。第二,在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空间,结合跨文化交际的重点难点,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模拟灵活有趣的跨文化交际场景,让学生积极参与,理论联系实际,牢固掌握专业知识要点,有效落实教学目标。第三,充分整合利用西部高校方兴未艾的,有限的留学生教学资源,将各层级的留学生教育与《跨文化交际》双语课科学合理结合,在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开拓便捷而广阔的《跨文化交际》双语教学实践平台的同时,促进学校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获得双赢的最佳效果。比如,具体可做以下工作:在校内选择合适的场所,建立以留学生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为主的“跨文化交际场”,定期进行跨文化交际实践或理论探讨。组织《跨文化交际》双语课学生与留学生的“结对子”活动,互帮互学,既能提高各自的汉语外语水平,又能提高各自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如此,定会有效解决当前高校《跨文化交际》双语课只注重课堂教学而忽略课外实践的问题。
综上,我们认为,要真正克服当前高校《跨文化交际》双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语言形式而轻文化内容,重外语及外来文化而轻母语母文化,重欧美发达国家文化而轻“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及落后地区文化,重课堂理论教学而忽视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等弊端,最迫切,最根本的措施是大力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中的文化自信与文化尊重这一科学理性的文化价值取向。从而有效提高《跨文化交际》双语课的教学质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跨文化交际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