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文物大总管:一家五代掌管180万件国宝(下)

2018-02-09 15:59
北广人物 2017年37期
关键词:珍宝库房藏品

梁金生从1979年进入故宫工程队,到五年后,调入保管部(文物管理處前身),在2008年退休后,又被返聘,“入宫”已经整整38个年头了。从他往上数,梁家五代都和故宫缘分不浅,您想知道这位曾经的故宫珍宝文物大总管都有哪些故事吗?请看——

梁金生代表故宫买过最贵的东西,是2200万元从嘉德拍卖公司回购隋代法书《出师颂》。这在当时引发很大争议,有人质疑故宫“花重金买假货”。实际上,故宫每次购买文物,都会组织专家反复论证。在决定购买《出师颂》前,故宫曾组织徐邦这、启功、傅熹年等多位专家开过多次鉴定论证会。通过对该物的仔细观察,专家们一致认为这就是宫中原藏的真品。2200万元到底值不值?粱金生觉得“值”!他说隋代是一个非常短暂的朝代,能够流传下来并确定是隋代法书的十分稀少。每次办书法展,西晋有陆机的《平复帖》,东晋有王珣的《伯远帖》,唐代就更多了,而隋代的作品是个缺件。《出师颂》回归后,故宫的馆藏书法就能够“串”起来了。2003年8月18日上午10时,一辆装甲运钞车从位于北京恒基中心的嘉德拍卖公司出发,在五名持枪警卫的护送下,流落民间整整80年的《出师颂》终于回到宫中了。

故宫换不换文物?

雨还没有停,在东长房前,梁金生又转弯往西,过了神武门,不远处就是大名鼎鼎的漱芳斋了。漱芳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当年乾隆帝没事就爱在此听戏。室内多宝阁上的摆件全是真文物。故宫有重大外事接待,一般都在此进行。

1996年,一位拄着拐杖、戴着翡翠戒指,个子高高的美国人踏进了漱芳斋的大门,跟他一起来的,还有三册珍贵的宋拓本《淳化阁帖》。《淳化阁帖》始刻于北宋,里面收录了历代书家102人共计420帖,被誉为中国“丛刊帖始祖”。据传,《淳化阁帖》有10卷,历经劫难,存世极少。得知美国收藏家安思远手里有《淳化阁帖》时,启功先生曾脱口而出:“我不见真本,死不瞑目!”1996年9月10目,“安思远收藏碑帖珍品展”在故宫博物院开幕。当月底,安思远就要带着《淳化阁帖》离开中国了。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安思远把阁帖留下来,梁金生日思夜想。9月27日,在首都机场航站楼,时任国家文物局外事处主任王立梅为安思远送行。她问安思远:“是否有意出售《淳化阁帖》?”“《淳化阁帖》绝不出售,除非你们肯用故宫的朝珠等珠宝来换。”安思远如此回答道。但他又表示:“在未收到文物局的信函前,我绝不会处理《淳化阁帖》。”

换不换,拿什么换?

故宫为此专门开会讨论。有人说拿重复的藏品换,有人主张用九龙壁的瓷器换,还有人希望做工作,让安思远捐赠。但也有人不同意换:“我们不能太‘贪。一般的东西交换,他不干,好东西换走了,咱们也没有了,那怎么行?”

梁金生也反对交换。他留意到安思远手上的那枚翠戒成色极好,是“宫里也没有几件儿”的好东西。用一般之物交换,安思远怕是看不上。况且,“他那儿是藏品,在咱们这儿也是藏品,他那儿的(藏品)重要,咱们这儿的就不重要了吗?为此,梁金生把故宫库藏的珍宝类文物1120件,各类朝珠247件挨个儿整理了—遍。他把结果上报给国家文物局并提出“博物院是以文物为其生存的根本……我们提倡爱护故宫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因此,以文物换文物,“环可取”。粱金生主张买。故宫每年都有文物征集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笔钱的数额是一万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宫里的老人描述过当年的盛况:每天清晨,文物商拉着成车的文物等在神武门外,排着队等着故宫挑。那个时候,总能淘到宝贝。故宫曾经以200元的价格买入过4件书画,每—件都是一级品。经济条件好了,故宫的文物征集费也跟着在涨,从1万元变成了10万元、100万元、1000万元。但文物的价格涨得更决。若要收购特别重要的文物,故宫会要求国家文物局财政支持一故宫负担该文物购买价格的20%,文物局出资80%,从故宫上交的门票收入中直接扣除。

若文物局也经费紧张,故宫就得自己想办法了。1996年,粱金生代表故宫购入了一副清宫旧藏的元代法书,500万的价格,分了三次才付清。这件事,前前后后折腾了一年,拟定了多个方案,一直没有谈成。2003年,有感于中国方面的诚意,垂暮之年的安思远以450万元的价格将手中的三册《淳化阁帖》卖给了上海博物馆。阁帖虽未进故宫,但总算回归了。

台上台下一片哭声

6月22日下午,沿着红墙继续往西走,从故宫东南角东华门边的办公室出发后20分钟,梁金生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位于故宫西北角的建福宫花园。这里曾是清代帝后休憩之所,藏有大量的皇家珍宝。1923年11月,一场大火烧毁了这座皇家花园,无数珍宝也化为了灰烬。

历代皇室,包括故宫建院后相当长的时间,文物都存于地上,冬春风沙、夏季高温,条件很差。1990年,故宫地库启用,内设大小库房百余座,单是防盗门就价值不菲。文物大批量转移到地下,清理登记是个难题。辛苦征集回来的文物,不允许有一点闪失。2004年,故宫迎来了第五次大清理。这对就要退休的梁金生来说,可能是最后一次机会了。“我跟院长都急了,必须得把文物清理工作当成中心工作。”

从2004年到2010年,故宫有近200人,天天穿着“紫禁城”牌儿的蓝大褂,穿梭在不同的库房与殿堂之间,一座座库房、一件件藏品、一张张卡片、一页页账目地核对,仿佛当年粱金生的爷爷做过的工作。过去,故宫记账纯靠手写,年代久远,翻看账目时“5”和“8”经常分不清。解决这个问题没有他法,只能重新数一遍。总账和各库房的分账有时会不一致,到底是谁出了错?又要把数十年来进库和出库的东西全都核对一遍。好几次,粱金生派人去其他博物馆查:当年故宫拨交给你们的文物到底是多少件?还有时,账对上了,但东西却找不到了……故宫前副院长李季曾说,粱金生把文物的编号看得比命还重,若想让他销一个号或者加一个号,比登天还难,简直是“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架势。

2010年12月,当粱金生走出清史馆的瓷器库房,完成了最后一项验收报告的审核,故宫有了建院以来,藏品数量第一个全面而准确的数字——1807558件(套)。几代故宫人萦绕心头的大事终于有史以来第一次完成了。在故宫召开的总结大会上,没有欢歌笑语,台上台下一片哭声。外人很难想象,弄清故宫所有文物的艰难程度。“我觉得我特别难过,好不容易这么整一次。”粱金生还是不满足。2008年,60岁的粱金生退休了,但他寻找文物的工作还在继续。2013年,在购入隋代《出师颂》10年之后,又一位藏家将一幅元代的《出师颂》题跋捐献给了故宫,实现了两件珍宝的合璧。

至今,梁金生仍是每天早上8点准时到办公室上班。闲着没事的时候,他就翻一翻手里的两本已佚目录。梁金生总觉得文物是“活”的,那些好不容易“回家”的文物,得小心伺候着。在他的主持下,地库里专门设计了一个缓冲间,一件书画要从恒温恒湿的地库里拿出来,得先在缓冲间放个一两天,再进行包装、运输。那些还没有“回家”的东西,他总惦记着,也许哪天就会突然冒出来,他得时刻准备着。6月22日下午五点,结束了农民何刚的追思会,粱金生回到办公的小院。锁上门,骑上“工龄”14年的自行车。出东华门右拐,到长安街再左拐,50分钟后,回到了他位于东三环外的家里。没有人知道,那个和他们擦肩而过的,是一个有着满身故事的老人。(完)

据《看天下》黄滢/文整理

猜你喜欢
珍宝库房藏品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谭礼藏品
石化某库房建设项目的全要素管理要点
“硒”世珍宝惠人间
罗妍妍藏品欣赏
珍宝派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