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女神”姜杰:发射如打靶每天打十环

2018-02-09 15:56
北广人物 2017年37期
关键词:长征三号远征北斗

至今,姜杰带领团队圆满完成了以北斗导航、探月等为代表的国家重大工程项目近50枚火箭发射任务,成功率达100%,这在世界航天史上都是一个罕见的纪录……

长三甲火箭总设计师姜杰格外忙碌。近期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承担起将“北斗三号”卫星送上天的重任。56岁的姜杰戴着金边眼镜,几乎每个第一次见到她的人都有些惊讶,很难把眼前温婉、娴静的女子与火箭联系在一起。可在发射火箭时,她似乎变成了另一个人,条分缕析、沉着冷静。作为中国航天领域的首位女院士,她也被亲切的称为“火箭女神”。

下半年送“北斗”双星上天

按照计划,我国将在今年下半年发射6颗至8颗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2018年前后完成18颗卫星发射,率先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基本服务;2020年将形成全球服务能力,建成世界一流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而承担“一箭双星”发射任务的正是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及有“太空摆渡车”之称的“远征一号”上面级。

“研制上面级的直接需求就是为了‘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姜杰说,届时先由长征三号乙把“远征一号”及两颗卫星送到转移轨道,再由“远征一号”把卫星送到工作轨道。“长征三号乙/远征一号”组合、“长征三号丙/远征一号”组合累计成功发射3次,并将总计4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送上天,验证了高轨卫星直接入轨发射技术。姜杰说,在长征三号乙这三级火箭上又增加了能独立飞行控制的一级火箭,叫作上面级,也称为太空摆渡车。以前发射导航卫星北斗一期工程,火箭是发射到转移轨道,靠卫星自己变轨,进入工作轨道,卫星自己就要带动力系统。而增加了上面级以后就可以把卫星直接送到工作轨道。

但风险也是相当大的。所以,每次火箭发射的前一个月,姜杰都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基本上都会“闭关”,一秒钟的偏差都有可能给火箭的发射带来难以预计的影响。

“就算是之前有过成功发射的经验,那也并不能代表这一发火箭就一定会成功。”火箭内部由电子系统操作,每一个零部件都是人工安装完成,这就要求在几万个零部件中不能有一点偏差,连每个螺丝钉拧多大力量都有着严格要求。此前美国的一次火箭发射失败就是因为一个小小的连接杆出现了问题导致火箭爆炸。

稳如泰山的“火箭女神”

近两年,姜杰受到了格外多的关注。从副主任设计师到主任设计师,从型号副总设计师到型号总设计师,昔日那个不起眼的小姑娘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航天专家。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航天领域的首位也是唯一一位女院士,她也被亲切的称为“火箭女神”。

2010年至今,姜杰带领团队圆满完成了以北斗导航、探月等为代表的国家重大工程项目近50枚火箭发射任务,成功率达100%,这在世界航天史上都是一个罕见的纪录。

记者曾亲历多次火箭发射,在工作中和姜杰有过多次碰面,她总是面带微笑、稳若泰山。

每次火箭发射,姜杰总要提前一个月就来到发射中心。在这里,她每天都要工作十六七个小时。模拟火箭发射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火箭里的上万个零部件运转正常,有12层楼高的发射塔架,她更是每天都要爬上去看一看。

2013年12月2日深夜,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三甲火箭整装待发。倒计时口令响起:“3、2、1、点火……”每到这时,火箭总设计师姜杰总会看看时间,“零窗口”发射,分秒不差。

端坐在指挥席上的嫦娥三号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姜杰,不由地主地摸了摸脉搏,感受着自己的心跳加速,她很享受这种巨大的压力之后的狂喜。“发射成功带来的喜悦无法言表。看着火箭升空后划过的轨迹,那种感觉美妙极了。你会觉得,之前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不过,在火箭发射成功后,姜杰也很少表示出特别激动和兴奋,只有在同事们要求下,她才会和大家一起在指挥大厅里拍一张合照。

一年有1/3时间在试验场

但荣誉背后是艰辛的付出。“我们航天人是没有假期概念的,忍受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火箭发射必须成功,不能失败。”姜杰已经记不清自己有多少年没有休过假了。

姜杰打了个比方,“火箭就像接力赛中的第一棒,必须跑好,才能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卫星、通讯卫星,以及对地观测系统发挥作用。你说你能失败吗?”发射场的各项准备工作事关成败,容不得半点闪失。

与此同时,在北京的评审、装配等也直接关系到发射进度。作为火箭总设计师的姜杰只能在发射场和北京之间来回奔波。经常,姜杰要在北京与西昌之间往返,一个月要三四趟。有时,压力实在太大,姜杰经常失眠,不得不靠服用安眠药才能勉强入睡。

火箭发射多在深夜,发射成功后,不管多晚,姜杰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指挥大厅。她要仔细分析火箭飞行参数,总结得与失。“经常,我们刚刚激动一小会儿,就要连夜交接工作,开始准备下一发火箭的发射准备工作,最密集时3发火箭同时在发射场。”30年间,火箭厂房和发射地是姜杰最熟悉的地方,忙起来她的时间安排得以小时计算。

由于常年出差,姜杰对家人有着太多的亏欠。在她的印象中,最长的一次出差,她有长达半年时间在外地,不能跟家人见面。她的孩子从小就认为“妈妈不在家是正常的”,一年到头,她很少有机会為家里人做顿饭。有一次从试验场回来,她突然发现儿子长高了一截,像个达人一样和她说话。那一刻,她觉得自己作为一个母亲特别失职。

每次在试验场,她都对自己说,成功后回去多陪陪家人。可是,一投入到新的工作中,便将自己的承诺抛在脑后。因为每一次发射都必须全力以赴,工作哪怕有一点瑕疵,可能都会给中国航天事业带来巨大的损失。“我对家人亏欠太多,依照航天现在的发展速度,我估计只能到退休以后,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家里。”姜杰说,航天是高科技高风险的事业,所以要想把它干好,就得全神贯注。

护士学校走出的航天科学家

出生于哈尔滨的姜杰1974年跟着父亲来到北京。父亲是北京721医院的医生。姜杰有时听父亲和朋友们聊天时,会谈到外导弹、火箭、外太空,从那时起,她就对航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77年,16岁的姜杰高中毕业。为了让大女儿“继承衣钵”,父亲为姜杰联系了一所护士学校。这在当时是一条让很多女孩都梦寐以求的路,因为这样就不用“上山下乡”。仅仅过了半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但彼时,姜杰已经在护士学校报到。但她不甘心就这样与大学失之交臂。

1979年,18岁的姜杰在长沙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很多同学开始注意起这个从京城来的小姑娘来:没有一点娇气,学习起来就是个“拼命三郎”。

大学毕业后,姜杰如愿进入航天系统,来到航天科技集团一院12所,从事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作。当时很多人并没有注意这个腼腆的小姑娘,可是没多久,大家发现,实验室里每天来得最早的是她,走得最晚的也是她。

1988年,姜杰研究生毕业后,成为了12所的一名研制人员,开始正式接触“长三甲”系列型号。“我很幸运,能够从一开始就完全介入‘长三甲系列,并且得到了龙乐豪、邵崇武等前辈的指导,所以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冰野据《广州日报》整理

猜你喜欢
长征三号远征北斗
北斗和它的N种变身
新的远征
远征
北斗时钟盘
“北斗”离我们有多远
长征火箭,例无虚发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长征三号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
长征三号乙托举“三姑娘”精确入轨
谢尔漫的三次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