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光路
隔着低温保存库的玻璃,和妻子展文莲作最后告别时,桂军民内心的期待要远大于悲伤,因为他坚信,妻子虽然进入液氮的深冷世界,但那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死亡,他们一定还有重逢相会的日子——
这是中国首例本土人体冷冻,期待日后科技发展,解冻复生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山东大学的齐鲁医院。与国外类似故事不同的是,展文莲和桂军民夫妇只是普通人,并非巨商富贾,是山东一家专门进行人体冷冻技术研究的生命科学研究机构承担了大部分费用。他们聘用该领域的著名专家,主持进行了展文莲的冷冻操作全过程,希望能在人体冷冻技术研究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倡导者
在中国的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就有吃唐僧肉能长生不老的幻想。但那只是文学作品的一个悬念设计,吴承恩并不能算是让人起死回生的实践者。世界冷冻人体技术的创始人,被誉为“冷冻术之父”的罗伯特·艾登赫才是渴求生命不死、他日复生的倡导者。
50多年前,拥有物理、数学双硕士学位的罗伯特·艾登赫出版了《永生不死的前景》一书,首次提出人体冷冻术。他在书中预言:“可能在不远的未来,我们中的大多数将被用无损的方式冷冻起来,在合适的时候复苏生还。”既然北极蛙可以冷冻不死,人类的精子可以冷冻不死,人类为什么不能在冷冻后苏醒呢?
随后,在罗伯特·艾登赫和弗雷泽·钱得林等人的倡导和努力下,专门进行人体冷冻实验研究的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和人体冷冻研究所等机构相继成立,人体冷冻实验也很快步入商业运行阶段。美国的物理学教授詹姆斯·贝得弗德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1967年,当73岁的贝得弗德死于癌症时,他选择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处理”自己的方式——将自己冷冻起来。由此,他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冷冻的逝者。
目前,全世界已有数千具人体冷冻在特制的液氮罐中进行保存,其中大部分在美国,期待在科技手段成熟时,复活重生。
3年前,中国重庆著名女作家杜虹因胰腺癌逝世,遵照她的遗愿,女儿张思遥花费12万美元请美国的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为母亲做了大脑冷冻手术,期盼50年或者更久之后,母亲能够“复活”。杜虹因此成为中国尝试此项技术的第一人。
冷冻流程
与冷冻专营公司签署协议的客户一旦被确认死亡,携带特殊设施和材料的专家会及时赶到现场,兑现他们的承诺。冷冻首先从心肺开始,因为这是他们今后复活的关键部位。冷冻心肺的同时,启动插进人体的管子抽干血液,之后注入防冻化学药剂(其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目的是尽量减少超低温对器官细胞的损害。最后,用特制的毯子将遗体包好,安放于一个充满液氮的不锈钢高罐中,体温被慢慢降到零下196摄氏度。整个过程需要5天左右的时间,钢罐中的液氮每个月更换两次,以保持恒定低温。
费用昂贵
冷冻人体费用昂贵,不是一般人能够承担的。从本次中国本土的第一例——展文莲的冷冻费用支出可见一斑:液氮罐40万元,程序降温设备40万元,体外循环机100万元,呼吸机8万元,实验室搭建500万元……冷凍保护剂的费用二三十万元,还有手术的其他耗材费用、专家费用、救护车费用,等等。人体进入低温保存状态后,每隔10天到半个月需要补充一次液氮,这一费用大约为每年5万元。
不给承诺
需要说明的是,没有一家公司敢承诺冷冻后的人体今后肯定能复活。连当前此行业的老大——美国哈尔莫公司的技术总监杰克·文森都说:“尽管我十分期待那一天的到来,但是我不能担保,在我的有生之年它真的能实现。”
冷冻复活面对的严重问题是人体解冻时会支离破碎。让冷冻的遗体重获新生面临巨大的技术挑战,是冷冻膨胀后对细胞无可挽回的伤害。
生活在中国寒冷北方的人都知道,冬季没有保温措施的水表或白菜很容易冻坏。冻坏的水表会胀裂漏水,冻坏的白菜会像烂泥一样不能食用。什么原因?冰冻的膨胀会产生极强的破坏性,细胞中的水分因结冰而膨胀,会撑破细胞膜,脱离细胞器,使水分遭受无法挽回的流失。
尤其是超低温的冷冻,不仅仅使生物细胞遭到损害,一些器官还会变得非常脆弱,尤其是肺,轻轻一碰,便会破碎。所以,如何让细胞免受破坏,成为冷冻人体复活的首要难题。
实事求是地说,深度冷冻而不伤及细胞组织的难题,是人类短时间内很难攻克的。
(编辑 孙世奇)endprint